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推倒这3堵思维之墙,人生豁然开朗

2023-12-04情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酗酒的父亲,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二十年以后,一个身家百万,一个却一贫如洗。

有人问他们是怎么过上今天的生活的,他们的回答居然惊人的一致:「没办法,谁让我摊上一个这样的父亲呢!」

同样的起点,为什么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同。

只有推倒那些阻碍自我发展的思维模式之墙,才能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推倒「僵固思维」,则改变可期

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曾讲过自己的一段求学经历:

他刚开始做咨询师时,接手的第一个个案是一对矛盾很深的夫妻,他们在咨询室里吵得很厉害。丈夫走的时候,还撂下一句话:「就你这水平,做什么心理咨询!」

当时,陈老师心里很难受也很困惑,就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老师听完他的话后,说了一句话:「你该被骂,因为你在咨询里根本没听到别人说什么,你只想着你自己。」说完后,还严厉地指出了他咨询时的漏洞。

然而,陈海贤却觉得老师非但没有安慰他,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指责,这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于是,他决定不再去上课。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另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兄说了一段话:「去上课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学习技能。学习技能,就是要学着把自己放下,这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快速成长的关键。」

陈海贤恍然大悟:正是自己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加工,才让生活偏离了轨道。

来源:视觉中国

后来,他又重回了那个学习班,而且进步很快。

试想,如果他当初一直困于被侮辱的心理阴影中无法自拔,那么他后面的求学之路自然就不会顺畅。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 「脆弱的高自尊」 它指的是一种过分在意他人评价而变得脆弱不堪的心理状态

拥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通常会深陷「维护自我形象」的泥潭中而止步不前。 这就是僵固型思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正是因为太过在意能力本身,而忘了如何看待能力,从而使自身就此止步。

要知道,生活从不等待你,接下来要怎么做,才是首先应该重视的问题。

只有脱掉那个固定自我的「壳」,与真实世界互动,人生才能更进一步。

放下「应该思维」,则执念可散

在【荷马史诗】里,英雄奥德修斯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会把每个过路的人抓回去,让他们在一张床上躺一躺。

如果过路人的身体比床短,妖怪就把过路人拉到跟床一样长;如果过路人比床长,妖怪就把过路人长的部分锯下来。

我想,可能这个妖怪的目的并不是杀人,而是固执地想找一个跟床一样长的人陪伴它。

很多人往往有着与其类似的想法。

比如,小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应该更爱我们,更懂我们;

读书了,我们觉得应该去更好的学校,取得更好的成绩;

成家了,我们觉得伴侣应该更体贴,孩子应该更听话……

如果一切没有按照头脑中的假设来运行,我们就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把现实改造一番,这就是「应该思维」。

来源:视觉中国

它总是和「必须」相伴相生。而「必须」就意味着,只能是这个结果。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人们就会被负面情绪吞噬。

【我的人间烟火】里的付闻樱,就是一位有着极强的「应该思维」的母亲。

她为了把两个孩子调教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

她以为,她费尽心思为两个孩子盘算,会收获尊重和感激,可孩子们却觉得自己像一个提线木偶,完全没了自我。

后来,孩子们忍无可忍,一起合力反抗她,最终,她为自己的执念付出了惨痛代价。

「应该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固执地坚持自己所认同的,而完全忽略了事物本来的样子。

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设计的,人生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生活也常常有很多不如意。

如果一个人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设想,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脑子里就一直会有很多「这个世界应该怎样」的图景。

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图景时,他的心里就会生出各种消极情绪。 这些消极情绪又演变为他对世界感到悲观的理由。

最后,他只会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失望中,没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这时候,他的生活就会在跟世界的较劲中逐渐停滞。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阻碍。

只有放下脑中的执念,允许一切不同,人生合理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抛下「绝对思维」,则当下可靠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两群狗分别赶到A、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A笼子和B笼子用一根铁杆接通,所以两个笼子里的狗都经受了同样的电击。

区别仅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子没有。狗被电击很痛苦,就在笼子里跑来跑去地找办法。

A笼子的狗很快学会通过按杠杆切断电源,而B笼子的狗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着A笼子的狗切断电源。

后来,他把这两群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只要奋力一跃,狗就能跳出笼子。

在给C笼子通电后,A笼子里的狗到处找杠杆,在没找到杠杆后,它们又很快学会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B笼子的狗却只会趴在笼子里,「呜呜」哀号着经受电击,一动不动。

为什么A笼子的狗会不断尝试跳出笼子,而B笼子的狗受了电击却一动不动呢?

来源:视觉中国

答案是,B笼子的狗不仅受了电击,而且习得了一种信念:我做什么都没用。

不是电击本身,而是电击造成的这种信念,让B笼子的狗放弃了挣扎。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自身经历的某种伤害做了绝对化加工的思维方式叫作 「绝对思维」

拥有了这种思维,人们常常觉得「再做什么都没用了」,于是就自动放弃了其他的出路。

人生在世,痛苦的经历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愿意接纳它们,一切都会慢慢过去。

如果我们陷人对它们无休止的防御,这样做不仅不能消除痛苦,还会让我们远离当下的生活,在思维的陷阱里备受折磨。

「绝对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得疗愈的机会。

就像B笼子里的狗,明明轻轻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却再也不敢尝试。

世界在不停变化,生活经验也可以通过不断尝试去积累。

只有通过学习和训练,发展出一种积极接纳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让自身越变越好。

想起一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吃一堑,长一智」固然重要,但过度扩大影响,「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只会让生活变成无源之水。

只有遵循事实,活在当下,才能真正摆脱「绝对思维」。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提到「鬼打墙」的故事:

传说郊外走夜路的人,走来走去,感觉走了很久,却发现自己始终在原地打转。

其实,我们的思维也经常会「鬼打墙」——我们在自己的思维里画地为牢,把自己囚禁在心智模式的高墙之内。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也说: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一个人,遇到任何事,如果能抱着「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就不会受思维里的墙牵制。

思维先拆墙,人生才改变。

拆掉这三堵阻碍自我发展的思维之墙,心智模式才能更上一个台阶,人生才有底气重新岀发。

作者:清风挽霞,一个寡言,内心却有一片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