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一个人的层次,就藏在他的「丑事」里

2023-11-19情感

有一位禅师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样的道理,用到看人的丑事方面,也是行得通的,或真实或虚伪,或坦然或计较。

一个人对丑事的态度,就是他的层次。

01

高层次的人,知丑能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

残缺的地方,怎么看,都不堪入目。可是你不看,不行啊,躲不过的。

因而,高层次的人,针对自己的缺点,积极行动。

带着强大的修复力,去改变自己,虽然还是不会完美,但是做人的积极态度,就出来了。

哪怕曾经是负能量的东西,经过改变,也会充满正能量。

首先,主动认丑,认识自己。

很多人,不敢面对自己的伤疤,尤其是脸上的伤疤。就是脸上有胎记,都会导致自己低头。

我看过一些女人,因为脸上有伤疤或者胎记,就用长头发遮挡起来;看过一些男人,到了中年,头顶没有头发了,就用旁边的头发,掩盖一番。

真正自信的人,亮出自己的丑陋面,是没有关系的。毕竟,真实,比什么都好。

北宋的宰相吕蒙正,三次做宰相。

有一天,儿子对他说:「您当宰相,可以维护一方安定,但是太无能了,总是把权力分给同僚......」

吕蒙正说:「我不独揽大权,常常被同僚欺负、反驳,这说明我会用人、识人。」

平时的生活中,吕蒙正带着一个 笔记本,记录身边的官员的言行,并作为人品、才能判断的依据。因而,他很会举荐人。

宋太宗如此评价:「蒙正气量,我不如。」

别人嘲讽自己的,恰好是自己需要正面对待的。经过多番观察,积极请别人来斧正,社交的氛围有了,别人对你的印象也改变了。

其次,积极改丑,善莫大焉。

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丑陋的地方,然后改正了,仍旧是一个好人。

画家丰子恺画了两只羊,由两根绳子牵着,非常形象生动。

一位老农看了画作,笑着说:「放羊,只要牵着头羊就好,其它的羊都会跟着来。」

丰子恺顿悟,马上拜老农为师,然后用一段时间,跟踪羊群的生活。

后来,丰子恺画羊,就只用一根绳子了。

俄国图书学家鲁巴金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一个人的丑事,经历了别人的指点,你也真正接纳了,那么你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拒绝别人的指点,害怕被人发现丑事。

鬼谷子说过:「欲张反敛,欲高反下。」

高层次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姿态压得低低的。然后别人就愿意帮助,自己也能融入社会,从而成长起来。

02

低层次的人,以丑为美。

人不怕丑,就怕「冥顽不化」。

蒲松龄笔下的「罗刹」,人们以丑为美,把三个鼻孔的人,封为宰相。

长得清秀的年轻人马骥,被当成了怪物。

不得已,马骥扮演古代的张飞,来取悦大家,得到官职。

可是扮演张飞太久,马骥发现弄丢了自己。于是乎,马骥丢掉张飞的面具,离开了罗刹。

马骥是做了明白人,但是罗刹里的人,仍旧丑陋不堪,始终以为自己做得对。

其一,藏丑的人,此地无银三百两。

把丑陋的东西藏起来,任何人都不能说。从而,自己以为,什么都是对的。这是自以为是的悲剧。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长此以往,人在社会上,会被人排挤。

就像流浪汉,浑身散发臭味,人人避之不及。

汉灵帝在位时,崔烈花了五百万钱,买了一个司徒的位置。

人们都笑话崔烈:「这个官员,到处铜臭味。」

崔烈闻言,愤怒地追打别人。

后来,人人不说崔烈的买位置的事情,但是人人都在内心取笑。

低层次的人,只是在乎表面上的欢喜,却忽视了内心的丑陋。

用美丽的衣服,可以遮挡丑陋的躯体,却永远不能遮挡丑陋的灵魂。

其二,造丑的人,厚颜无耻。

也有人,故意制造丑闻,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气。

哎,遗臭万年、名垂青史,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怎么就不能分别呢?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将军武懿宗带兵去冀州抵挡契丹军队。

契丹军队发起冲锋,武懿宗就慌忙逃走了,还好其他的将军英勇无比,打败了契丹人。

后来,皇宫里摆庆功宴,武懿宗大摇大摆去参会,还吹嘘自己的功劳。

有大臣笑话他是「猪」,他不以为然。

原来,真的「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低层次的人,总是走极端,要么是这样——我丑,我怕谁;以后,我更丑;要么是那样——我丑,你别说,说了我就对你不客气。

丑陋不堪,还不改正的人,没有妨碍别人,就一笑而过好了;一旦涉及到别人的利益,就要被碾压,甚至绳之以法了。

03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样的道理,不得不知。

如果你外表很丑,那就修炼自己的内心,灵魂的魅力,会让你的人生充满阳光。

如果你外表很美,那就低调谦卑,不要用外表去碾压人,争奇斗艳。你的低调,就是一辈子的魅力。

如果你做了丑事,也没有关系,积极改正,让大家帮忙修正,社会对你还是刮目相看。

人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直往上走,你会前程似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