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中【有】,但这个问题没意义。
我知道这个问题从何而来,是因为很多人指出汉服里有很多图案与和服的相像(简化版)。于是汉服爱好者很迫切地想找到一些汉服中也有这样的案例来进行反驳,以证明自己的设计是合理且正当的。
这里就有许多问题存在了——
1,先出结果,再满天下找论据,找到了也只能算运气好。
2,相像的原因不仅仅是独幅画面的原因,设计师难道不知道自己设计的来源么?
3,与独幅相对的是循环,循环图案满天下都是,能说大家都有关系么?
举个例子:
所以说,中国古代服饰中可以找出案例,但这个问题本身毫无意义,因为想证明的东西靠这个【有无】的答案是证明不了任何东西的!
注意,我从头到尾说的都是「中国古代服饰」,而不是汉服,因为从汉服的理论出发,的确找不到案例。
看看下面回答里找到的案例,不是清宫旧藏,就是清代戏服,它们算汉服么?
当然,为了自己的,也可以勉强算一下,用完再踹出去也行,反正汉服本身就是一种游移的标准。
来来来,让这个问题有意义方式,还是得靠我这个「汉服黑」呀!
我们得想想,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独幅画面?
图案之所以会出现循环,因为织造所需要的图案其实是一组组经线提升的程序。循环的尺寸越大,这个程序包也就越大,运行起来也就越麻烦。
比如云锦织机(下图),红圈里一长串就相当于是程序
为了高效地利用程序包,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分段储存,一些有花边的图案,花边和内部的图案就会分开。有的做对称,然后给不同的图案做不同的色彩填充,宋锦就比较擅长这种。
所以,独幅画面是非常不经济的,辛辛苦苦搞出一个硕大的图案,结果只用一次?
毕竟独幅画面拿来复制的话,从审美上来看也没必要。
于是,我们看到的独幅画面基本采用的是刺绣、缂丝,或者手绘。
(缂绣为何会并提,其实也在于缂丝在实际应用层面真的很像一种绣。)
清宫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独幅画面,是因为当时流行「一枝花/一枝梅」的图案布局。
大家看看,是不是能找出来的所谓例证,基本都是这种一枝生长出来的植物样式?
这才是晚清到民国最为流行的独幅样式。
从工艺和审美看,中国服饰里的独幅与和服都能找出很多区别!
现代汉服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独幅的画面?
第一,是因为现在机绣便宜,且易于定制;
第二,真的就是学和服的好卖!
这有啥好避讳的,那几家复刻了好几次的款式长啥样,难道明眼人看不出么?
有心思买,没脸面认,这就太可悲了!
还是那句话,敢爱却不敢认,最可悲!
爱与被爱的双方,都可悲,不仅仅是对物,也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