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时尚

古代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2018-04-07时尚

知乎天天在致知任务里给我发些x问题,以至于都有人说我是旅游答主了,总算来了个正经的历史题了(擦汗)。

首先以辽为例:

【辽史】卷56【仪卫志二】载:契丹人早年「网罟禽兽,食肉衣皮。以俪鹿韦掩前后,谓之靴。然后夏葛、冬裘之制兴焉」。辽太宗时(927-947),始定「衣冠之制」,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其中祭服、朝服、公服、吊服均在一定的礼仪场所中穿用。皇帝朝服叫「实里薛衮冠」,络缝红袍或锦袍;臣僚朝服叫「盘紫」,为紫窄袍。公服称为「展裹」,著紫。吊服为素服。田猎服乃擐甲戎装,左衽,黑绿色。臣僚便衣叫「盘裹」,绿花窄袍。贵者披貂裘,贱者貂毛、羊、鼠、沙狐裘。【辽史】卷112【重元传】载,道宗即位(1055),赐予皇太叔重元「四顶帽、二色袍」,表示特别的尊宠。现今发掘的辽墓壁画中契丹人多剃去顶发,或四周留短发而两耳旁为长发,或只留额前左右各一绺垂于耳前,表现了一般契丹人的发型。

到大中祥符年间,宋人晁迥出使辽国,他也观察到辽人的服饰并做了记录: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
东丹王出行图,耶律倍所画,上皆为辽人

契丹人的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贴资料介绍一下:

契丹富豪民「要裹头巾」。契丹妇女着围裙,多以黑紫,上绣全枝花。上衣叫「团衫」,直领左衽,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前双垂红黄带。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叫「玉逍遥」。【江邻几杂志】载:「契丹鸭渌水出牛鱼鳔,制为鱼形,赠遗妇人贴面花。」北宋更为流行的面饰是「佛妆」。宋使至辽,见燕地「胡妇以黄物涂面妆,谓之物妆」,物妆当即「佛妆」。朱祣也记其父使北时,见有妇人「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鸡肋编】卷上进一步谈到了其化妆法:「冬月以括蒌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颇异于南方。括楼即「栝楼」,是一滕生植物,果实又叫黄瓜。宋人谓有「悦泽人面」的功效。

接着来看下蒙古人的服饰,首先要说的是,蒙古人是右衽

蒙古人主要穿着袍服,这种袍服不同于中原、江南地区大多数民族服装的「左衽」,而是「右衽」,也就是南宋人所说的「其服右衽而方领」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鲁不鲁乞对「右衽」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这种长袍在前面开口,在右边扣扣子。在这件事情上,鞑靼人与突厥人不同,因为突厥人的长袍在左边扣扣子,而鞑靼人则总是在右边扣扣子。」

明代的【北虏风俗】也提到了这一点:

夫被发左衽,夷俗也。今观诸夷,皆祝发而右衽也。

蒙古人的长袍,如南宋人所说:「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正如古深衣之制,本只是下领,一如我朝道服。领所以谓之方领,若四方上领,则亦是汉人为之,鞑主及中书向上等人不曾着。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辐,鞑人折多尔。」男女袍服稍有区别,来自西方的传教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写道:「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以同样的式样制成的。他们不使用短斗篷、斗篷或帽兜,而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的长袍。这种长袍是以下列式样制成:它们二侧从上端到底部是开口的,在腰部折叠起来;在左边扣一个扣子,在右边扣三个扣子,在左边开口直至腰部。各种毛皮的外衣式样都相同,不过,在外面的外衣以毛向外,并在背后开口;它在背后并有一个垂尾,下垂至膝部。已经结婚的妇女穿一种非常宽松的长袍,在前面开口至底部。」鲁不鲁乞也指出:「姑娘们的服装同男人的服装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略长一些。但是,在结婚以后,妇女就把自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穿一件同修女的长袍一样宽大的长袍,而且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更宽大一些和更长一些。」南宋人赵珙亦特别指出:「又有大袖衣,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行则两女奴拽之。」

元世祖出猎图

除此以外,蒙古人也使用皮毛制衣服:

原来蒙古人多用皮革制衣,后来大量使用丝织品、棉制品制衣,但是为了御寒,皮毛衣服亦不能舍弃。正如鲁不鲁乞所说:「从契丹和东方的其他国家,并从波斯和南方的其他地区,运来丝织品、织锦和棉织品,他们在夏季就穿用这类衣料做成的衣服。从斡罗思、摩薛勒、大不里阿耳、帕思哈图和乞儿吉思,并从在北方降服于他们的许多其他地区,给他们送来各种珍贵毛皮,他们在冬季就穿用这些毛皮做成的衣服。在冬季,他们总是至少做两件毛皮长袍,一件毛向里,另一件毛向外,以御风雪;后一种皮袍,通常是用狼皮或狐狸皮或猴皮做成的。当他们在帐幕里面时,他们穿另一种较为柔软的皮袍。穷人则用狗皮和山羊皮来做穿在外面的皮袍。」[31] 所谓皮袍,就是蒙古人所说的「答忽」,又译写作「搭护」、「搭 」等,即「皮袄」、「袄子」,一般人穿的是羊皮、羊羔皮制成的答忽,贵族才有貂鼠答忽、银鼠答忽,即用貂鼠和银鼠皮制成的皮衣。[32] 入元以后,答忽仍很流行,故时人有「騣笠毡靴搭护衣,金牌骏马走如飞」的诗句。[33] 元朝皇帝的「质孙」服(详见下述)中,「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其上并加银鼠比肩,俗称曰襻子答忽」[34] 。元世祖的皇后察必,曾设计出一种新式衣服,「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35] 。所谓「比甲」,应该就是「比肩」。
除袍服外,蒙古人还穿着「搀察」等服装。「搀察」是蒙古语音译,即「衫儿」[36] ,是上衣的通称。蒙古人虽常穿长袍,但亦有各种衫子。此外,亦有裤子,尤其是常备冬季御寒用的毛皮裤子。
制衣材料的不同,并不完全反映等级差别,正像宋人郑所南所指出的:「衣以出袖海青衣为至礼。其衣于前臂肩间开缝,却于缝间出内两手衣裳袖,然后虚出海青两袖,反支悬纽背缝间,俨如四臂。谀虏者妄谓郎主为‘天蓬后身’。衣曰‘海青’者,海东青,本鸟名,取其鸟飞迅速之义;曰‘海青使臣’之义亦然。虏主、虏吏、虏民、僧道男女,上下尊卑,礼节服色一体无别。」[38] 元末人熊梦祥则记载了贵族妇女的礼服式样:「袍多是用大红织金缠身云龙,袍间有珠翠云龙者,有浑然纳失失者,有金翠描绣者,有想其于春夏秋冬绣轻重单夹不等。其制极宽阔,袖口窄,以紫织金爪,袖口才五寸许,窄即大,其袖两腋摺下,有紫罗带拴合于背,腰上有紫纵系,但行时有女提袍,此袍谓之礼服。」[39] 这种袍服,应该就是赵珙所说的大袖衣。
穿袍服,一般要在服外系一条称为「腰线」或「系腰」的彩带,「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40] 。妇女「用一块天蓝色的绸料在腰间把她们的长袍束起来,用另一块绸布束着胸部,并用一块白色绸料扎在两眼下面,向下挂到胸部」[41] 。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的觐见蒙古大汗图,展现了蒙古人袍服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