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吐蕃国师,一名野钓爱好者专注野钓!
钓鱼不打窝,钓的也不多,这句话相信钓鱼人都听说过,听过这句话得钓友,每逢钓鱼必定打窝,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乱像,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做钓,不论什么钓位,不论钓什么鱼,到位置之后胡乱一通打窝,乱打窝不仅达不到打窝的效果,反而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野钓。各种盘老板的视频在网上已经泛滥,大师的第一步必定是狂打窝、狂抽窝,这种方法在野钓当中适不适用呢?是不是谁打的窝子多,谁就钓的好呢?你打一斤窝料,我打十斤,是不是我肯定碾压你呢,鱼都到我这里来了?带着这些问题,请钓友们思考一下。
一、认清打窝的本质
打窝本质上是做钓的一个准备过程,是为做钓行为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钓到更多的鱼。打窝就是为了聚鱼、留鱼,怎样能更好的实现这个目的呢?总结起来就鱼能闻的到,吃不到,吃得到,吃不饱,以味诱鱼并以物留鱼。
道理倒是挺简单,但并不能回答,我们窝料的比拼问题。一斤窝料和十斤窝料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接着往下看:
先打个比方,朋友聚会,一件啤酒摆在那里,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觉得喝酒有意思,那如果是十件啤酒或者一百件啤酒摆在那里呢?大家可能觉得压力山大了,这个太难了,瞬间感觉啤酒不香了。
同样的,钓鱼窝料同样如此,一方面,从环境的突兀性看,窝料越大,鱼的警惕性越高,平白无故冒出这么多吃的,野外的鱼首先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警惕。所以说,窝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多的窝料所需要的发窝时间就越长。鱼大体会经过一个试探窝料,先靠近观察,然后咬一口就跑,再反复试探,至到降低警惕,放心吃窝料。
那是不是说一斤窝料就好于十斤窝料呢?也并不绝对,这个是由做钓环境决定的,比如说水域的大小,鱼密度的高低,钓位的属性。这就是我们第二点要重点讲的。
二、不同做钓场景下的不同打窝策略
首先,你打窝是准备钓多久呢?钓一天,半天,还是钓个十天半个月呢?
野钓的钓位不是你花钱买的,大家都能钓,今天你钓,明天可能就是别人钓了,所以大部分钓友都是游击做钓,每天钓位很难精确,抢钓位成了野钓的常态。
一是做钓时间决定了打窝的策略。当天做钓,当天打窝,这种是最常见的,窝量绝对不能太大。能把鱼诱过来就行,有鱼进窝觅食了,边钓边补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你是住钓钓友,十天为一个周期,那可以大量打窝,比如说住在水库边做钓,那十斤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打窝当天基本不用做钓,需要等待发窝的过程,让鱼养成在窝点进食的习惯。
二是做钓水域的大小决定了打窝的策略。水域越大,我们越需要大量的窝料,水域越小则窝量越小。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同时还有个特点,水域越大,我们的窝量大的同时,更加注重窝料的分散。十斤窝料堆成小堆好呢,还是分散开来好呢?显而易见的,水域越大,越需分散,这样才能聚集更多的鱼,到一片水域。这种在团体做钓中比较常见,炮手专门负责打窝,大量的窝料分散在一定区域,将鱼聚集在一定区域的范围之内。
对于我们普通钓鱼人而言,这样的机会是不多的,更多的是考虑的细节上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用鸡蛋大小的窝料在野钓中就足够了,当然,后续补窝不算在里面。
三是做钓季节决定的打窝策略。总体上冬季打窝量少,消耗慢,夏季打窝量大,春秋两季打窝量适度就行了。冬季乒乓球大小就可以,其他季节适度增加,鱼密度大,需要提高窝量。
四是哪些情况不宜打窝呢?经常性钓位,每天都有一堆钓友在做钓的口岸,打窝就没那么必要了,因为鱼已经习惯了在这一水域觅食。如果打窝,在这种情况下,效果不一定好,因为窝料下水后,鱼吃钩和吃饵的概率是一样的,反而窝料减少时,吃到饵料的概率反而提升了。
因此对于这种常年光顾的钓位,不打窝直接钓,或者采取边钓边抽窝的方式,既能起到诱鱼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兼顾钓货,通常这种情况下,开竿的时间明显提前,并且不影响持续上鱼。
三、不同做钓场景下的不同窝料选择
窝料通常分为颗粒窝料和雾化窝料,前者常见的就是酒米了,后者常见的是开散炮,但散炮在野钓流水下基本不采用,或者轻微走水下用的情况比较多。
第三种就是用虫饵打窝了,比如说,我们用蚯蚓切断后混合河边土就能实现打窝的目的。
酒米打窝在冬季最为常见,冬季发窝时间长,酒米在诱鱼速度上虽然一般但留鱼还是可以。其他颗粒窝料也比较多,比如说红虫颗粒,鱼饲料,鸡饲料、玉米小麦、老坛玉米颗粒等等。
雾化窝料的特点就是诱鱼快,雾化后的粉饵随着水流冲刷,扩散影响范围大,能达到快速诱鱼的目的。
如上这样一分析,大家都知道窝料该如何选择了吧。
最具有广谱性和兼容性的就是颗粒和粉饵混合,形成的窝料。我个人经常采用这种混合打窝方式,这里要注意几个细节。一是走水下,混合开饵的窝料一定要捏紧,水流越大,需要捏的越紧,这样才能长时间不散,达到持续留鱼的目的。二是水流很急的情况下,用纯颗粒打窝效果也不错,但需要注意控制散布范围。三是静水状态下,打窝就比较轻松了,这时候可以适度扩大散布范围。
打窝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讲究,欢迎钓友们补充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