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身

夏日里的「探索美好生活」计划

2024-09-01健身

广州青宫夜校推出的棒球课深受年轻人欢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南国书香节举行期间,青年观众在活字印刷体验展位前驻足欣赏。

一位身穿汉服的观众正在欣赏广东省博物馆「粤博之夜」的主题活动。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纯净自然的美景和故事,天然「去班味」,治愈了无数观众。

资料图片

「出马,左出拳,收,很好……」

这个夏天,每逢周五19:30,「90后」女孩宋加琳(化名)都会准时穿过热闹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来到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夜校上咏春课。

宋加琳的职业是留学咨询师,每个工作日平均要和四五个客户沟通,跟进签证申请进度;下班后,她是某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的「城市探索」分享达人。除了上夜校,看话剧、逛书店、听脱口秀,都是她最喜欢的业余消遣。

在该平台「下班后的日常生活」话题标签下,上传的笔记已超过1026万篇。大量的笔记内容涵盖了博物馆、夜校、线下展览、Citywalk攻略……

与之相呼应的是,国内掀起一阵文旅热潮。截至8月30日,广东省博物馆暑假期间接待观众总计约76万人次,日均接待约1.5万人次;广州青宫夜校最火爆的一门课程,1000人抢25个名额。

那些奔向博物馆和展馆、在剧场和夜校流连徘徊的人们,他们到底在追寻什么?记者就此展开走访调查。

「夜校是成年人的兴趣班」

「00后」女孩李依慕(化名),在广州某快消品公司实习才两个月,已经觉得自己「身上班味太重了」。

关于「班味」,网络上最流行的一种解释是:「一旦踏入职场,就会散发出的难以掩饰的疲惫感。」

作为IP设计师,她的工作是依照品牌方的需要,设计和修改产品外观。家住广州增城、在海珠上班的她,每天往返通勤要花去三四个小时,有时候加班到晚上九十点。

工作内容缺乏新鲜感,通勤加班,方向感的迷失……这些都被认为是「班味」的来源。

李依慕闲暇时最喜欢逛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的汝窑瓷器、明代潮州窑白釉观音立像,还有欧洲绘画特展让她印象深刻。她说:「博物馆让我感受到一种安静的气息,头脑和心都可以好好休息一会儿。」

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休息得好不好,取决于其对休息时进行的活动拥有多少自主选择权。

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焕钊分析,刷短视频、沉湎手游等不断刺激多巴胺、激发快感的休息方式,实际上会引发更大的空虚感,是一种「被动低效」的休息方式。

而选择上夜校、参观线下展览、Citywalk等方式,让人在知识提高、审美提升、身体运动、线下社交等方面都能得到多层次的满足,从而重获精神和身体活力。

「夜校是成年人的兴趣班。」宋加琳将上夜校视为「试错」和「筛选」的过程。从2019年至今,她选修了尤克里里、魔术、飞镖、棒球、啤酒鉴赏等多种夜校课程。今年7月,她开始学习咏春。

工作没法想换就换,但兴趣班可以。她说,不同的兴趣课程,让她觉得自己不至于变得太「无趣」。

「保持好奇心,去体验和感受」

「一个人如果发觉自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该怎么办?」

今年南国书香节举行期间,在畅销书作家房琪的新书签售会上,一个年轻书迷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而这,刚好也是台下的阿霖(化名)想要问的。当天上午,他特意从工作地所在的东莞赶来参加书展,傍晚还要乘坐高铁回去。

对于这名「95后」广东仔来说,去「班味」最好的办法是读书,「没有之一」。

阿霖是某平台网络社群「下班新生活计划」成员,这个兴趣小组目前已有10万人加入。成员将自己称为「自由人」,时常发起增添「幸福感」「探索美好生活」等活动——例如,用影像捕捉下班的时间、沿途的景致。

而阿霖最感兴趣的,是珠三角地区各种书展和书店打卡攻略。

在他看来,读书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想象力,抵达生活以外更广阔的世界,「看看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过来的?」

分享会上,房琪的回答是:「一张一弛,才是生活最高级的享受。」享受真正的「松弛感」,前提是要在生活里「用点力」。这与他近来的心境不谋而合。

「在这样的分享会上,很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说不准你收藏的某篇笔记或者书单,就是你面前的人写的。」他笑着说。

近年来,「特种兵式打卡」成为流量法宝,格外受捧。然而,阿霖明确表示,比起「打卡」或者「盖章」,他更喜欢穿着人字拖,轻松随意地「行街」。「来逛展本身就是一种放松,为什么要搞得比上班还忙、还紧张呢?」

但这种看似「放松」实则「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除了「特种兵式打卡」,也有不少年轻人「跟风」上夜校,理由或许是「体验一下」「朋友邀约」,又或者是「不被落下」。「一张一弛」成了「张而不弛」,结果只是加剧了自身「内耗」。

「‘去班味’一词的积极意义,本身是为了摆脱功利的职场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欲望。」郑焕钊表示,一旦「去班味」变成模式化、打卡化、套路化的单一行为,从众心理驱使下,一来容易被商业营销利用,同时也容易悖离这个热词原本所具有的积极的生活能量,加剧了年轻人逃离生活的焦虑感。

中国博物馆协会专家组成员王芳同样认为,如果年轻人逛展只是走马观花,一味追求「特种兵式地打卡」,像完成任务一样,并不会获得太大收获。

「重要的是年轻人能在这些活动中停下来,保持好奇心,慢慢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形成滋养自我的内在力量。」王芳说。

「双向奔赴」与「心灵共振」

年轻人的花式探索计划,也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宋加琳敏锐地察觉近两年夜校的课程越来越难抢,「手速是上夜校最大的门槛。」可资参考的是,汕尾青年夜校2024年春季班开课后,吸引了上千名年轻人踊跃报名,开放报名十分钟即满额,其中美术(中国画)、民族舞等热门课程,名额在两分钟内被抢完。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同样是市民游客的打卡热门地,门票常常一放票就被「秒空」,甚至还引起了倒卖门票的黄牛的觊觎。

为了迎接暑期客流高峰,粤博从今年7月23日起每日延长开放至18时,并将每日入馆名额从日常最大承载量的1万人次提高至1.6万人次,每周五夜间开放还额外增加3500个名额。

除了存在供需矛盾外,公共文化内容还亟待与年轻人产生更多「心灵共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峻认为,好的博物馆展览要实现与年轻人「对话」,「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手法上也要更加多元。

文博机构「主动求变」的态势亦日益明显。8月16日,「富贵丝中求」——顺博全新实景剧本游体验活动在顺德博物馆开展。展览旨在引导玩家通过完成桑基鱼塘、墟市、缫丝厂、丝庄、银号等多个场景挑战任务,了解清末民初顺德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

今年的南国书香节,入场人次、销售额再创新高,媒体总曝光量超4亿次。AIGC、元宇宙、6G应用等前沿科技,以及游戏、动漫、潮玩、Citywalk等时尚元素的融入,预示着阅读正以一种更加轻松、时尚、社交化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生活。

与此同时,这场「探索美好生活」行动,仍然在路上。

工作以后,李依慕发现自己逛博物馆的心情变了。她从一件件展品背后,读出了更多的含义——「就像博物馆里品相完美的汝瓷,却只有半块」,她说自己开始慢慢学着与生活和解,接受遗憾的存在。

宋加琳打算继续把夜校计划进行到底。她的想法是:「以前我们总是强调,人应该比过去更好、更强,其实这就是一种单向的时间维度。如果多一点空间思维,把生活‘打开’,也许就能少一点‘内耗’。」

「最终目标?」她想了一下,笑着回答,「给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吧。」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赵媛媛 策划 郭珊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