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这!就是年味儿丨酱牛肉:妈妈的味道,行囊里的「乡愁」

2024-02-11美食

为了配合我们春节特别策划的拍摄,

宋兴文特地在「拾楼壹號」三楼的博物馆当间儿,

临时开辟出一块配有专业设备的开放式厨房。

结果那几天,慕名而来的本地食客和南方「小金豆」,本是要打卡「开在哈尔滨首家饮食类历史博物馆里的餐厅」,来一场美食与城市的时空穿越之旅。不料却误打误撞,在上千件见证哈埠菜百年历史的文物的百转千回间,循着嗅觉,寻到了老厨师现场手作复原每一道哈埠百年名菜的全过程——在这场美食与历史的沉浸式体验中,收获了意外之喜。

味觉,

最容易唤醒乡愁与思念。

尝尽美食后依旧贪恋的味道,

我们称之为「家」。

在「拾楼壹號」创办者宋兴文看来,舌尖上的味道,就是一种乡愁。春节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是一场关于乡愁的百感交集。

这也正是他身为70后老道外人,将酱牛肉作为第一道「哈尔滨年味儿」代表菜推荐出来,请老厨师掌勺演示,并分享出菜谱的原因。

「我小时候,我的父亲母亲还有邻居,几乎家家都几道熏酱手艺傍身。小时候年夜饭桌上,一定少不了熏酱。」在宋兴文看来,这个习惯,也一直传承到如今每个哈尔滨人年夜饭的餐桌。酱牛肉,作为哈尔滨熏酱的一个代表,蕴藏着哈尔滨人的深厚情感。

哈尔滨熏酱,作为哈尔滨地方代表小吃,在全国的熏酱地方小吃中属于北派,发展于老道外民间。道外熏酱的发达,最早追溯到山东人闯关东来老道外扎根落脚带来的手艺,同时融合了哈尔滨本地人的手艺特点,最终形成了只属于哈尔滨人自己的味道。

哈尔滨熏酱的技法,家家户户都有一些自己的小门道,有的中药药材放多一些,有的更追求原始味道。「比如这道酱牛肉,我就记得我的父亲母亲做,就极少放药料,因为会抢牛肉的香味。他们更多是用糖和酱油来调味。所以哈尔滨熏酱之所以闻名,也得益于哈尔滨有优质的酱油。」

人类的迁徙促成了食材的相逢,美食遗传了一座城市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生活方式。

作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宋兴文曾在2007年编写了哈尔滨第一份【哈尔滨美食地图】。因探寻老字号饭店背后的故事,他前后收藏了哈尔滨老饭店的牌匾、照片、票据、菜品、饮食器具等共1000多件文物,意外拼凑出这座城市居民一百多年的生活史。

他一直致力于对现有挖掘梳理出的2000道哈埠菜的老菜谱,做菜品的研发与复原。在他看来,哈尔滨的熏酱,足以称得上是真正用味道记录下来哈尔滨闯关东那段人口迁徙的历史,是哈尔滨人心目中「妈妈的味道」。

而今,很多熏酱肉本土品牌兴起,不断迭代熏酱技法,也将哈尔滨熏酱带出了哈尔滨,成了「尔滨」美食符号的承载。

对宋兴文来说,熏酱更是「爸爸的味道」。父亲已去世多年,但每逢佳节,宋兴文总是会想起,「父亲是做饭的一把好手,最拿手的便是酱牛肉」。

于是,他很想把他「儿时的味道」和我们分享出来,尽管「可能一生再吃不到那么好的味儿」。

家,

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人的一生,

其实都在回家的路上。

每年春节,

外出的人们寻着年味儿而归。

在同一屋檐下,

生火、做饭,

用食物凝聚家庭,

慰藉家人。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

家常美味,

更是人生百味。

平平无奇的锅碗瓢盆里,

盛满了普通人普普通通的一生。

在短暂的团聚过后,

孩子们又将带着沉甸甸的行囊重新出发。

食物的离合,

见证了人的聚散。

哈尔滨熏酱,

也被妈妈们塞进行囊。

背上「乡愁的味道」,

人们重新出发,

奔向天南海北。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坤 /文/视频导演

王博宇 /视频拍摄及制作

曾庆玲 /文/视频拍摄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邱雪

审核:谷晓东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一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