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福建最魔幻、最好吃的城,99%的人都误会她了

2023-12-11美食


莆田的味道, 无论是人是神 ,都想要尝一尝。

莆田人从 香火缭绕的寺观神庙 中出来,转身就能潜入 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巷 ,来一份拌着海味的 兴化米粉 ,或是配料丰富的 莆田卤面 ——仿佛莆田人可以把半个大海的鲜美都装进碗里。

▲ 炝粉,兴化米粉和多种海鲜汇于一碗。(摄影 | 半城人,图 | 汇图网)

卤面、炝肉、豆浆炒、卤水豆腐 ……任何一种食材,到了莆田人手里,就会变化出新花样。 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 四大水果王牌,喜庆的 红团 ,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食物,时而在街边的小摊,时而在供奉的神坛—— 「莆田」成了「美味」的代言 ,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

▲ 各种红团,有的是长寿龟的模样,有的组成了龙。(图 | 视觉中国)

莆田吃起来,

为什么是鲜的?

人们常把 莆田和仙游 ,合称为 「莆仙」 。而长长的海岸线,也给莆仙增加了更多的内涵: 莆仙吃起来,还很鲜!

▲ 海岸边,渔民们正在拉网捕鱼。(图 | 视觉中国)

地处福建省海岸线中部的莆田,西面是巍峨的 戴云山脉 ,母亲河 木兰溪 从中发源,哺育了 兴化平原 ;东面则是渔业资源丰富的东海,秀屿区坐拥莆田的大多数滩涂与海岛,其中, 南日岛不仅是莆田最大的岛屿 更是鲍鱼爱好者心中的一片圣地

▲ 别看个子小,大海的鲜味可一点不少。(摄影 | 挖哈,图 | 图虫·创意)

肉质细腻的南日鲍 ,成为美食家的「诱捕器」。莆田本就不缺烹调鲍鱼的技艺,再遇上天资不凡的南日鲍, 烩、蒸、卤、焖、炖、炸 便是轮番出马,争着成为南日鲍的「第一初恋」。看似简单的炖上一碗海鲜汤,浅尝一口就鲜到心坎里。

▲ 南日鲍海鲜汤,都是「爱你」的形状。(摄影 | 挖哈,图 | 图虫·创意)

而涵江的 哆头村 ,则盛产蛏子界的小霸王 哆头蛏 。入夏时节,在滩涂里扎根的哆头蛏肥美至极。

这样蛏挤蛏的场面,若挪到陶罐里,再撒些料酒和姜蒜,便能蒸出清淡鲜美的 竖蛏 ;若搬到铁板,再撒上花椒、海盐,便是满溢焗烤香气的 盐焗蛏 ;若迁入汤锅,摇身一变成温热的 蛏汤 ,也能做成冰爽的 酒糟蛏

▲ 铁板出来的哆头蛏,原汁原味。(摄影 | 挖哈,图 | 图虫·创意)

绵长的海岸,还随处可见 莆田花蛤 的身影。这种小鹅卵石一般的海鲜产量很大,莆田因此成为 「中国花蛤之乡」 无论是爆炒、凉拌、清蒸,还是炖汤 ,莆田花蛤几乎样样都在行。

福建沿海基本都吃的 锅边糊 (也叫鼎边糊),美味也少不了花蛤的加持。花蛤是蚬子的一种, 传统的锅边糊以鲜甜的蚬子汁为汤底 。米浆沿着锅边浇入,滚烫的锅壁迅速将米浆烫成米片, 米片翻进蚬子汁吸入海味 ,更不用说山海串联的配菜,也有花蛤的身影。

▲ 锅边糊,就是大海的气息。(摄影 | 刘艳晖)

海蛎、土笋、青蟹、海鱼 ,在滩涂绵延、海波接天的莆田,也是家常又经典。

新鲜海蛎取肉,能溜出一道经典的 莆仙海蛎溜 ;加入大量紫菜,再以地瓜粉做粘合剂,炸出黑乎乎的 紫菜海蛎饼 ;加入五花肉、香菇、豆腐、包菜、地瓜粉等,再一顿翻炒,便是湄洲岛的名菜 海蛎粉饼

▲ 大海有多鲜,海蛎就有多鲜。(摄影 | 挖哈,图 | 图虫·创意)

内地人很少见到的 沙虫 ,清洗、熬煮、装入模具放凉,就成了「黑暗料理」 土笋冻 ;近海小霸王 青蟹 ,在莆田人家却是清蒸、油煎,甚至焖饭的经典选项;再从全是肉的 涵江烤鳗鱼 、由柔滑变得爽脆弹牙的 温汤章鱼 ,到 烧麦螺 、和豆腐锁死CP的 烧跳鱼 ,再到鱼里找饭、饭上盖鱼的 黄瓜鱼饭 ,莆田人显然早就理解海味的方式。

▲ 一大早就想来份土笋冻。(摄影 | 慕南乔,图 | 图虫·创意)

也许最经典,也是莆田人最难忘怀的味道,就是一碗 卤面 。那浓稠到能挂边的卤汁,面里满满的 干贝、虾仁、蛏干、海蛎、鱿鱼、花蛤 …… 一碗装得下莆田诸多海味 ,也装下了莆田人浓浓的乡情。

▲ 莆田卤面,里面装着莆田的海。(摄影 | 洛航,图 | 图虫·创意)

「丹荔绿榕堪入画,珠蚶花蛤好加餐。」 福建的气温总是早早攀升,绿意和花香也总更快回归。打开迎接海风的窗,让桌椅靠近缀满夏意的树,一壶小酒,一盘花蛤,一叠咸酥的花生米, 莆田人的日常就是这么惬意

中国水果界的「四大王牌」,

把莆田变成了「莆甜」。

作为滨海城市,莆田还拥有不少 中低山地 丘陵 。这些山林溪涧孕育了以 荔枝、龙眼、枇杷 文旦柚 为主的水果王牌,让 莆田变成了「莆甜」

▲ 有山有水的莆田,是各种优质水果的乐园。(图 | 视觉中国)

在中国 「荔枝之城」 的激烈竞争中,莆田拔得头筹!

莆田别称荔城,现在还有一个「荔城区」 ,而早在唐宋时期就与荔枝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人种下的 「宋家香」 、宋人栽下的 「荔枝王」 、文曲化身的 「状元红」 ……在满城的新老荔枝树下,莆田人早已纷纷化身爱吃荔枝的「苏轼」。

▲ 莆田到处常能看到荔枝的身影。(摄影 | 秋寒听雨,图 | 图虫·创意)

盛夏的荔城,处处挂满嫣红的荔枝 。红日照耀红荔,绿水倒映绿枝,热上头的莆田人摘下最新鲜的果实——不急着吃, 先让荔枝去冰凉的水井里冷静冷静 。如果说北方孩子的童年有那么一个勾馋虫的井水西瓜,那莆田孩子的童年有一股井水泡荔枝的甜。

▲ 炎炎夏日,来一盆凉荔枝消消暑。(摄影 | 琥珀时刻,图 | 图虫·创意)

荔城遍地是荔枝,荔枝身后还跟着「荔枝奴」。 莆田的「荔枝奴」,就是「兴化龙眼」 ,也是「莆甜」的另一面。

不同于荔枝重在尝鲜, 龙眼天生鲜吃、风干两相宜 。乌龙岭、储良、大乌圆等品种,采摘选果后便可直接烘干。白玉般爽脆的果肉变成茶褐色的果脯, 甜被凝萃,香被巩固 。龙眼成了桂圆, 仿佛封藏了莆田那些甜甜的时光

▲ 干干的桂圆,包裹着浓浓的甜蜜。(摄影 | PAOPAOANFANG,图 | 图虫·创意)

虽然定居莆田的日子不如荔枝、龙眼等前辈长, 文旦柚 却也迅速拿下了莆田水果界的重要一席。每年十月中下旬,燥热还萦绕蒲仙,青翠的文旦柚却变了脸。 微微泛黄的果皮下面,挤满了酸甜适口的脆嫩果肉 。满满一大口,全是芬芳的汁水。

▲ 鲜嫩的文旦柚,咬一口就是一包水。(摄影 | 1614758,图 | 图虫·创意)

要论起 「势力庞大」 ,莆田枇杷就得露出一个含蓄但得意的微笑了。

莆田枇杷产量为全国之最 。高峰时期,莆田枇杷占据福建全省枇杷的半壁江山, 全国1/3的枇杷都出自莆田 !莆田枇杷的主产区 常太镇 ,也被称为 「中国枇杷第一乡」 ,让莆田人实现了枇杷自由。

▲ 金黄的枇杷,承载了人们丰收的期盼。(摄影 | 欧阳泓略)

莆田枇杷品种达100多种, 个大的「解放钟」号称「枇杷王」 ,看起来饱满靓丽,吃起来肉多味甜,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获奖众多。

「秋萌、冬华、春实、夏熟」 的枇杷顺应自然,是人们心中吃 「四季露」 长大的精华荟萃。老少咸宜、妈见不打,莆田枇杷就是家乡山水的味道。

▲ 常太镇的枇杷,个头很大,汁水很足。(摄影 | 大多多557,图 | 图虫·创意)

原汁原味的闽中,

人神共爱的莆田味道。

坐拥一众优质食材的的莆田 ,也有在厨房大展身手的底气。莆田菜也就此有了将食材本味作为基调的资本。

在闽菜中, 荔枝肉算是南北皆知的一道经典 。不同于很多人印象中带有酸甜口酱汁的荔枝肉, 莆田的荔枝肉多是干炸 。猪肉切成荔枝大小, 裹上地瓜粉 入滚油。不必再加入卤汁翻炒,油炸后的莆田荔枝肉直接上桌。耐不住香味的小孩冒着烫手的风险,而耐得住香酥考验的,最终也会折服在 荔枝肉蘸油醋 的美妙之中。

▲ 炸的干干的荔枝肉,充满香气。(摄影 | 老当laodang,图 | 图虫·创意)

和跳鱼常携手的豆腐 ,在莆田靠单打独斗也有着不一般的地位。莆田人专门将豆腐捏碎,再加猪肉、香菇、虾皮等焖煮,制成美味的 焖豆腐 。或者碎豆腐再加些地瓜粉,将豆腐做成 豆腐丸 。有人喜好直接加汤煮,有人喜好压扁后炸成一点都不「菜」的 菜饼 。还有人喜欢在豆腐里加上猪肉,制成带荤的 「瑞祥」、「水龙」

▲ 其貌不扬的焖豆腐,吃起来很赞。(摄影 | 挖哈,图 | 图虫·创意)

若是觉得豆腐清淡,莆田人还有鸡卷这个选择。说是 「鸡卷」 ,乍一看与闽南的五香卷类似,但其实是 猪网油包裹猪肉、虾肉、马蹄、香菇 等制成的炸卷,更加重油,也更加香酥。

以扁食为代表的家常美味,也是抓人胃口的一把好手。传统的 面皮扁食 、肉包肉的 西天尾扁食 和反其道而行之的 蛋白扁食 ,各有所长,在莆田扁食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 扁食在福建各地都有吃,各具特色。(图 | 图虫·创意)

从以鸭肉做主角的 「红鼻番滴露」 ,到令人神清气爽的 清炖绒鸡、盐焗鸡、白切鸡 ,再到明明全是 猪肉、猪杂 却自称是 「炒八素」 的硬菜,以及「九曲十八弯」都难弯出来的 套肠 ,莆田人还从山野里获得饮食的灵感, 强调着对于食材本味的一以贯之

▲ 猪杂很入味,猪肉很嫩滑。(摄影 | 挖哈,图 | 图虫·创意)

这种坚持, 正是莆田人从先辈们那里继承的基因 。在那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吃食里, 莆田对生活的质朴追求也同样清晰可见

北宋初年,莆田始为「兴化」。 兴化米粉,便是莆田最有「兴化」烙印的一道名食 。「四角四角方,用草缚腰方」,兴化米粉千百年来都坚持手工打造的细韧。不仅 山珍海味 能取来做米粉的配角, 豆浆 也能和莆田的米粉做搭档。 无论是鲜豆浆泡米粉,还是豆浆先煮再炒米粉 ,在莆田都拥有不少的「粉丝」。

▲ 豆浆炒米粉,这么奇特的组合,你一定要试试。(摄影 | 刘艳晖)

与大多中国城市不同,莆田有的特产很是特别: 这里盛产各种神祇 元宵节都能过上一个月 。而各种节庆和祭神的美食,自然也是魔幻莆田在美食江湖里魔幻的一面。

▲ 正月,人们在浦口宫搭桔塔。甜甜的桔子,成了节庆活动的一部分。(摄影 | 蔡昊)

春节必备的 花生拷 ;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五的手工 线面 ;元宵和端午必不可少的 米糕 ;清明节必备的、加了鼠曲草的 清明龟 ;中元节里蒸或煎后再裹上白糖或蜂蜜的 金粿 ;重阳节里九层重叠的 九重粿 ;十月初一人人都得尝一口的 油糍 ,论节庆的仪式感,莆田人可谓是认真。

▲ 鼠曲草的加入,让清明龟充满浓浓节庆氛围。(摄影 | 欧阳泓略)

而且,每到逢年过节和举办喜宴,莆田人就一定不会让 白粿、炒金钱粿 妈祖平安面 缺席。曾经在祭典上占据固定席位的 麦煎 ,甚至因为易做、又饱腹,成了三餐可食、闲暇亦有。

而无论是春节、元宵,或者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 红团的身影无处不在 。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红团承载了全部莆田人的美好愿景

▲ 喜庆的红团,带来满满的祝福。(摄影 | 抢我辣条还想跑lt,图 | 图虫·创意)

其实走南闯北好多年,莆田人又怎会不知道,种种食材还能有各式各样的烹调方式。但 他们还是为家乡生长的那些食材,坚持着三两种经历过时光考验的搭配

▲ 大大的蒸笼里,蒸出了红红的喜庆。(图 | 视觉中国)

就像莆田知道, 如今的自己还「披满偏见」,但她更带执着 。不然,莆田不会有在不起眼的小巷里, 坚持打了半辈子燕皮的匠人 ;年过古稀, 还四点起床磨豆腐的阿嬷 ;不会有 「吓溜」、「章鱼兰」、「赤饼中」 ;不会有 兴化米粉 ,坚持千年的味道。

▲ 莆田,还有更多你未知的惊喜。(摄影 | 桃子夏天与海,图 | 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