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彭头山文化酒器
彭头山文化,是中国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300—9000年。得名于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在彭头山,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彭头山文化薄胎单耳彩陶杯,陶杯口径10厘米
彭头山文化双耳罐
双耳罐最早见于长江中游彭头山和长江下游的上山、小黄山、黄河中游的裴李岗及淮河上游的贾湖等文化,随后发展到长江上游的楠木圆、长江中游的城背溪和皂市下层、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河姆渡等文化,并在各自后续文化中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逐步消失。该类器物是以口下置双桥形耳而命名的,早期一般以小口、深腹为造型特征,晚期以中口、折腹为特点,黄淮地区常见小平底,少数圜底,长江流域则以圜底为主。
彭头山文化深腹罐与钵
二、湖北城背溪文化酒器
城背溪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而得名。城背溪文化是湖北境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上限不超过公元前6500年,下限为公元前5000年。城背溪文化是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器类比较简单,呈现出一种原始、古朴之风。
城背溪文化红陶杯
城背溪文化双耳陶罐
双耳陶罐,1983年宜都城背溪出土,高23.6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19.2厘米。湖北省博物馆。
城背溪文化陶釜
陶釜,新石器时代。1983年宜都城背溪出土。高25厘米、口径21.3厘米。湖北省博物馆。(王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