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美食散文」曾遭贬斥的乾县哈水面

2024-03-23美食

您是否听说过「吃哈喇子面」的讥讽笑话,说的就是「哈水面」。

乾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段、渭北高塬南缘,是咸阳市管辖县,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南距陇海线30公里,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位女皇 武则天 唐高宗 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所在地。我是先知道哈水面,后知道乾县的。奇特的哈水面,被人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传播,引起许多人的兴趣,并让人们关注。

哈水面有许多称谓,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地方特色面条中,大概只有哈水面有这么多的不同称号。哈水面又名涎水面、口水面、酣水面、浇汤面、蛟汤面、汤汤面、碗碗面、换碗面、长面、细面、一口香、酸汤挂面等。不同的叫法反映了人们对哈水面的不同态度。

有的极力褒奖,美赞哈水面为人间美味,例如一口香、酣水面。汤鲜面韧,入得口中,舌齿留香,故称一口香。说这面很香,一闻到这香味,就馋得人流口水即酣水。

有的则极尽贬斥之能事,把哈水面说得一无是处。这种面食,每碗面的面条很少,只有一筷子头的量,且只吃面,不喝汤。剩下的汤倒回锅里,烧煎以后,再盛入捞有面条的碗里,端到桌上供客人食用。面汤回锅,反复食用,难免众人的哈喇子、涎水、口水相互交溶,这多不卫生,于是鄙夷地称之谓哈水面、涎水面,甚至直呼口水面。

有的则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用这种面食的特征来称谓,例如浇汤面、汤汤面,说明这种面汤宽、汤多。此种吃食之味之形堪称上乘,汤讲究鲜清、面讲究薄韧、碗讲究小巧。碗小量少,一般饭量的人,要吃一二十碗,吃几十碗的也有,故有碗碗面、换碗面之称。长面、细面则是描述所用面条的特征,哈水面一定要用乾县的手工挂面,细若发丝。

哈水面并非乾县的专利,广泛流传于陕西关中中部渭河平原的武功县、杨凌区、兴平市、永寿、周至、扶风、岐山等地。哈水面历史悠久,有资料说是这种吃法可追溯到商末周初姜太公从西歧发兵打仗时期,屈指算来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当地人夸奖哈水面,汤清溢香,百步可闻,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食后不仅醒目提神,又可舒脾健胃,亦可解酒醒神,是庆贺佳节和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哈水面流传至今,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必有其合理的长处。我多么想有机会到乾县一探究竟,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始终未能如愿。

我有位做记者的朋友,他是云南人,妻子是陕西乾县人,听说他要带着妻儿回岳母家过年,我想拜托他留意一下乾县哈水面。见面寒暄后,我直奔主题,他笑笑说道:「我也想去探知这褒贬天壤的哈水面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春节过后,我在报上读到了记者朋友的文章【全家回乾县吃了顿正宗哈水面】,文中写道,村子在正月初一有吃哈水面的过年习俗。岳母家人丁兴旺,老老少少23口围坐在两张大圆桌上,热闹非凡。下厨掌勺已由大嫂和三嫂接替了年迈的岳父母。灶间两口大锅,热气腾腾,一口锅煮的是当地特产的乾县挂面,面细若丝;一口锅是头天就开煮的老母鸡汤,上面飘着黄黄的鸡油,老远闻着就喷香。菜码简单到只有两种,一是切成菱形的摊鸡蛋皮,一是切成细段的嫩韭菜芽。大嫂煮面浇汤,挂面下到锅里如丝如线,然后捞进盆里过水成云似花,筷子头挑起一小撮,放进小碗,浇上鸡汤熬制的酸汤,加上韭菜和蛋皮做的「漂菜」,三嫂将一碗碗香飘四溢的哈水面端上桌,再把众人剩下的汤碗收回灶间,倒回锅里滚沸,忙得不亦乐乎。按当地的说法,哈水面讲究三个字:「汪」油要多、「煎」汤要热、「稀」面要少,汤清亮味鲜香。第一次品尝哈水面,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汤热、汤鲜、味美、面爽」,用筷子从碗底挑起晶莹的细挂面,带着满碗鲜美鸡汤的浓香,吃到嘴里滑爽劲道,口齿留香。

我总觉得记者朋友话有未尽,登门拜访想做进一步的了解。我问他有没有感到哈水面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卫生」?他略加思考肯定地说没有,当时只感到一家人其乐融融,觉得好吃,没有「哈喇子」之类的「膈应」感觉,只觉得味道鲜美,鸡汤鲜、韭芽鲜,面条酸爽滑润,是极佳的美食。再说都是亲人,「一窝狐狸不嫌骚」,谁也没有嫌弃谁的意思。

我进一步跟他探讨,这「哈水面」的称谓是如何产生的?他说,肯定是外地对此并不了解的好事之徒,把「哈喇子」事扩大了,才起下这带有鄙夷色彩的名号。其实,「哈喇子」在共餐制的地方并非稀罕事,当年在北京吃涮羊肉,大家在一个锅里涮,每个人的筷子都在锅里搅合,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特别是那种「大众火锅」,十几个素昧平生的人围坐在一起,也照样吃得乐不可支。

我与他探讨为什么要把剩汤倒回锅里?他说出了振聋发聩的四个字:「宽汤热面」。朋友真不愧是记者,对问题洞察透彻,抓住实质,概括全面。他说「宽汤热面」是哈水面的灵魂。离开了「宽汤热面」就不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哈水面了。「宽汤」,就是一筷子头的挂面要配一碗汤,让每一根挂面都时时浸泡在味道鲜美的鸡肉酸汤里,充分吸纳美味后入口,与有限的汤拌和的面条的口感是不一样的。俗话讲,「唱戏讲腔,吃面讲汤」,有充足汤汁的面条吃到嘴里,味蕾被充分激活,吃下去只觉得鲜美滑爽,胃舒肠开,神清气怡。「热面」就是用滚烫的汤汁浇到面上,汤热面才热。他说,当时我也在思忖,把面条放到剩汤里不也是「宽汤」吗?事实上,剩汤的温度在急剧下降,再放上面,吃到嘴里无论面的热度、汤的浓度和鲜度都与前一碗大相径庭。这便是为什么要把剩汤倒回锅里滚沸的原因所在。

他进一步分析道:陕西是甚地方?「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悍民齐吼秦腔」,铿锵的话语道尽了黄土高原的苍劲与雄浑,道尽了秦川大地的粗犷与苍凉,道尽了陕西悍民的坚韧与豪放。那里的人雄勇憨直,民风淳厚,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没有那么多的穷酸讲究,剩汤倒回锅里是为了吃到「宽汤热面」,有啥?在乾县大街的哈水面面摊上,问一位吃得热火朝天的老汉,味道咋样?他回答,寮咋咧(好得很),吃得就是个煎乎(热乎)。

记者朋友告诉我,其实当地人吃哈水面并非是「哈喇子」横飞,口水交融。据亲戚说,办婚宴吃哈水面也颇有讲究,从饭桌上端回的汤,要先倒在一个大缸里沉淀,上层的汤,倒回大锅加热,烧至滚开才用;下层的沉淀物,全部倒掉。老人、小孩吃剩的汤,直接倒掉。现在,乾县已经出现了「单锅」的哈水面,就像涮羊肉用的单人用电磁炉不锈钢小锅,里面滚沸着鸡肉酸汤,旁边摆着任选用的鸡蛋皮菱形块、韭菜芽段、青葱末等「漂菜」,煮好的挂面一小碗一小碗陆续端上桌。自己动手把滚烫的热汤浇到面上,随意加上「漂菜」,便可食用。吃完一碗,把汤倒回小锅里煮沸,再吃下一碗。

陕西乾县的地方风味酸汤挂面,尽管有这么一段曲折的历史,还是让我们仍然保留其曾经有过的称谓「哈水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