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舌尖上的昆明雨季

2023-12-13美食

舌尖上的昆明雨季

美食是生活的一剂调味品,人们从最初的只是为了吃饱,到如今为美食赋予更多不同的含义,美食是我们最难割舍的情怀。这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像中国人一样讲究吃了,中国因为土地辽阔、民族众多,便有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美食的不同追求,也就有了千百种吃法。汪曾祺曾经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老先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吃的人了,作为文学家以外的美食家,汪曾祺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他爱吃、会吃,他笔下描写的吃,仿佛色香味俱全立马映入眼帘,他吃得极其有门道,又极其富有情怀。他写的【昆明的雨】便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美食家的情怀。

文章用了一大段文字来写「昆明菌子极多」,摘出几句来与大家一起欣赏。「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一句写牛肝菌的好吃,写得很特别,调动了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为了吃一顿牛肝菌需要动用那么多的器官,自然好吃无比;最耐人咀嚼的是「滑、嫩、鲜、香」四个字之间不是我们通常用的顿号,而是用了逗号,停顿的时间变长了,何故?想必是一入口味蕾就被唤醒了,在细细地品,慢慢地回味,短句,字又少,可我们读着仿佛也嗅到牛肝菌的香味了,口水不自觉地流出嘴边,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也想品一品这牛肝菌的美味。

同样是这一段文字,写干巴菌:「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该段中,作者首先巧妙地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干巴菌丑陋的一面,视觉上是其貌不扬的,尤其句子「这种东西也能吃?!」中的标点符号「?」和「!」的连用,更是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怀疑、惊讶。「可是」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干巴菌的情感有了转变,从味觉上写出了它的美味,尤其「这东西这么好吃?!」中的标点符号「?」和「!」的连用,更是写出了作者难以相信和惊叹的心理。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汪老第一次见到干巴菌时的吃惊模样,第一次尝到干巴菌之后的惊诧表情和对美味的难以忘怀。能把不起眼的小吃写得有滋有味,让人垂涎三尺,估计也只有汪老了。所以有读者说,肚子饿的时候,不敢读汪老的文章,因为他在作品中总是尽现各式各样的美食:萝卜、黄瓜、咸菜、鱼、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线、高邮的鸭蛋、北京的酱菜……

一篇【昆明的雨】因「淡而有味」地写了那么多美味好吃的菌子而让人愈品愈觉得有味道、有道理、有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活味、烟火气,让我们如饮普洱茶,甘醇清香,回味悠长。

汪曾祺先生喜欢吃,喜欢研究美食,从他笔下的文字,你可以发现,人间草木皆可爱。他的作品是带有人间的烟火气息的,那些平淡无奇的食物,通过他的笔,好像立马就带着诱人的香气和好看的色泽出现在你的眼前。【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先生说:「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时,有网友说:如果汪曾祺先生还在世,他是这部片子最好的制作人。读汪老的文章,能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写的是没事,实是日常的人间烟火。是啊,一碗人间烟火,其实只是一份热腾腾的饭菜。无论有多么伟大的理想,生活有多么轰轰烈烈,人生的最后终究还要回归生活,好好过日子。读文章,品人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