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这个紧张而精密的环境中,麻醉医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眼睛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字,这些数字精准地捕捉着患者生命体征的微妙变化。一旦出现任何危机情况,麻醉医生要几乎凭借自己的麻醉医学的「肌肉记忆」迅速且精确地调整麻醉方案,以确保高难度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华南地区疑难重症的诊疗先锋,每日都承载着上百台手术的重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个科室的医生需要紧密合作,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项任务。而在这场战斗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中心主任冯霞 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工作的性质,冯霞在手术室里常常需要在「奔跑」中完成,来确保手术室里每台手术麻醉顺利进行。从一组数据来看,她带领团队,高效完成每月6000~8000余例临床麻醉,技术实力均衡。在复杂手术麻醉及新生儿、婴儿手术麻醉方面,科室达国内领先或部分国际水平。此外,科室每年为超过45000例术后患者提供自控镇痛治疗,获社会好评。麻醉科疼痛门诊年收治15000例疼痛患者,为饱受疼痛的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紧张的工作之余,冯霞热爱生活,尤其喜爱绘画。这不仅是她对高品质生活的一种追求,更是她独特的放松与沉淀方式。她说沉静在画画中,能让她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更加冷静、深思熟虑,确保每一次麻醉决策都精准无误。
荆楚女杰冯霞
好沃土成就麻醉医学好人才
身为荆楚大地大江大河滋养的女儿,冯霞承袭了这片土地赋予的坚韧与坚毅,心中目标始终如一,清晰明确。她成长于一个医学世家,父母皆为医者,尤其是父亲,从普外科到骨科,再到神经外科,父亲的医学之路深深影响了冯霞对职业的选择。自幼起,她便深知自己将步入医学殿堂,这份早早树立的明确志向,无疑让她在人生旅途中少走了许多弯路。而家庭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加之身为湖北襄阳人那份固有的执着与坚定,不畏外界纷扰,勇往直前,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塑造了她的职业观,对医学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选择麻醉学领域,是源于一次面对在产科工作的经历。那时,我的父亲就提议,麻醉或许是女孩子从事医学的一个不错选择。就这样,我踏上了麻醉事业的道路。恰逢改革开放之际,广州作为这场变革的前沿阵地,充满了无限机遇。我和我的先生在90年代初,怀揣这份医学的梦想,来到了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那个时代,在医学生的眼中,中山大学医学院是医学界的一方圣地,我们双双加入中山医院深造,后来毕业后不仅在这里工作,更在这个极其包容的学术环境中不断学习,迅速成长。」冯霞告诉记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成立起就聚集了一批既有好技术又有好思想的好医生,铸就了「中山医金字招牌」。「在我职业生涯中,深刻感受到中山大学一附院麻醉科这片沃土所赋予的滋养与力量。这里,不仅汇聚了顶尖的医学智慧与技术,更营造了一种独特包容,崇尚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前行不息。」
医院老一辈的陈秉学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麻醉先锋,以其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科室乃至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他作为国家首批通过教育部考试获得出国留学的医生,在斯坦福大学深造期间,汲取了当时最先进的麻醉理念与技术,并成功将其引入国内,这不仅推动了科室在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及重症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还亲自参与并主导了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建立,其贡献卓越,影响深远。随后,在黄文起教授等多位年轻领导的带领下,科室继续发扬光大,勇攀医学高峰。带领科室成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团队实力雄厚,以团结包容著称,为每一位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可能。
冯霞介绍,自1958年成立麻醉小组以来,团队逐步发展壮大,于1973年成立麻醉科,后续又成立了体外循环小组、疼痛门诊、ICU等重要部门,并于2019年和2023年分别成立了麻醉评估门诊及日间手术中心和疼痛病房,同年获省重点学科。目前,该机构拥有三个病区,医护人员总数168人,其中博士学历占比高达46.34%。
目前科室在临床麻醉方面体量广东第一,积极开展创新医疗服务,并设有疼痛与舒缓治疗中心,为全国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单位。其科学研究底蕴深厚,成果领先,STEM排名广东省前茅,近五年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获多项基金项目。
此外,作为「中山医」的这座师资雄厚名校,1984年创建国内首届麻醉本科教育,2018年成立麻醉学院,教学与国际接轨。目前已有多名教师获得国际教育学证书和硕士学位,为培养高素质麻醉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整体来看,该机构在麻醉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实力。
可见,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当年单一临床麻醉工作领域发展至今,已成为多亚学科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成为广东省以及中国南方多省中技术力量最雄厚的麻醉学科之一,在港澳和东南亚均有较高知名度。
近年来,麻醉学科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蜕变。随着国际先进麻醉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进,中国麻醉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麻醉学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国内麻醉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冯霞作为其中的一员,无疑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麻醉医生
是解除一切疼痛的「多面手」
现阶段麻醉医生可以通过精湛的麻醉技术,不仅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痛状态,还积极参与术后疼痛管理及慢性疼痛治疗,全方位地践行了医生解除患者痛苦的原始使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许多老年手术患者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冯霞介绍,现阶段的麻醉科医生在需在术前对这些疾病进行优化管理,确保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麻醉所带来的应激与创伤。
她进一步介绍,围术期中,麻醉的实施与以往的临床麻醉有相似之处,但现代麻醉更加注重精准化与可视化,力求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佳效果。例如,以往进行腿部手术时,可能会选择麻醉整个下肢;而现在,可以更精确地只麻醉小腿或脚部,这样的精准麻醉策略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如果双腿都被麻醉,患者术后自然无法行走或起床;但如果只麻醉一只脚,患者的大腿和小腿仍能保持活动能力,甚至可以在拐杖的帮助下坐起和运动,这显然会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2014年,冯霞被派往德国法兰克福骨科医院进修学习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这使她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术后疼痛管理也至关重要。疼痛会让患者不愿运动,进而影响康复。因此,我们要确保患者在术后感到舒适,能够迅速恢复,尽早回归正常生活。以前列腺癌手术为例,过去这是一项大手术,但现在,在麻醉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紧密合作下,患者甚至可以在手术后一周内出院,并重返工作岗位。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围术期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职责的拓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快、更好的康复体验。
冯霞告诉【医师报】记者,现如今,麻醉科医生的专业领域延伸到了疼痛管理,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支。以带状疱疹为例,患者初诊可能会选择皮肤科,特别是当合并糖尿病或老龄化等因素时,皮肤科治疗虽然能治愈皮肤病变,但患者往往仍会遭受疼痛困扰。这时,疼痛科医生就成了患者的最佳选择。疼痛科医生掌握多种治疗策略,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神经电生理调节治疗等,这些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及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的腰腿痛等,都是疼痛科医生的专长领域。
对于那些疼痛程度尚未达到外科手术级别,但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如肩周炎、膝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等,疼痛科医生同样能提供有效的治疗。他们利用可视化技术,进行精准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麻醉科医生在疼痛管理领域的延伸,不仅丰富了医疗服务的内容,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选择。
「周一和周二,我专注于疼痛门诊的工作,接诊疼痛患者,执行疼痛介入手术,并管理疼痛病房;周三至周五,我则投身于临床麻醉一线,参与大型手术。此外,我每周一晚上与学生见面,听取工作汇报,并负责组织科室每周一早上的学习早会和周五的临床病例讨论及科室管理沟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还需阅读文献,紧跟学科发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冯霞说道。
关注终末期癌痛
给患者带去最后的舒适与尊严
另外,还有一批患者让冯霞备受关注。随着肿瘤患者的日益增多,疼痛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据统计,约66%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还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疼痛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疼痛科医生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控制患者的疼痛,确保患者能够吃好、睡好,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对抗肿瘤,接受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案。疼痛科医生不仅要有效缓解疼痛,还要全面调整患者的生命状态,为肿瘤科医生后续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她告诉记者,受抗肿瘤医疗技术限制,肿瘤患者可以因为肿瘤本身而亡故,但麻醉技术的进步,早已不需要患者因为疼痛的原因而死亡。为此,冯霞率领疼痛多学科团队,积极推广鞘内镇痛泵植入术等新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微量药物持续输注到患者体内,实现了对癌痛的有效控制。与传统的口服镇痛药物相比,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所需的药物剂量更小,止痛效果更佳,且副作用更少。然而,在癌痛的综合管理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一些挑战。
她指出,首先,大众及部分肿瘤医生对癌痛治疗的认知不足,用药不规范,往往一开始就给患者使用高强度的阿片类药物,这不仅可能带来并发症,还可能导致患者难以撤药。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疼痛用药规范性的认识。
其次,中国人普遍有忍痛的传统观念,认为疼痛忍一忍就会过去。然而,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疼痛对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特别是对于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的肿瘤患者来说,疼痛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提高老百姓对疼痛管理的意识至关重要。
此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肿瘤患者管理的复杂性增加,我们面临着如何综合管理患者各种并发症的挑战。在大医院患者众多的情况下,有些患者可能无法获得住院床位,这时就需要二级管理或家庭管理。然而,目前社会对这些管理流程的认识和执行还有待提高,我们需要加强人文关怀,让患者在最脆弱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剧毒麻醉药的管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肿瘤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等剧毒麻醉药的需求增加,如何规范管理这些药物、确保它们的安全使用成为了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这些药物能够合理、安全地用于患者的疼痛治疗中。
冯霞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擅长:
临床麻醉:小儿,胸科及头颈外科
外周血管/神经病变引起的痛症,如糖尿病足痛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痛等
难治性癌痛,超声引导下各种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及治疗
(2014年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医学院骨科医院师从Prof Paul Kessler学习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主要社会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常委
科研业绩: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近5年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担任【Anesthesia and Analgesia(中文版)】【临床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等SCI杂志客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