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热症饮水得汗而愈

2024-03-14健康

"一人七月间病热,日夜炎炎不解,医用杏仁、薄荷、芩、连之类,解肌退热,数服不愈。病经旬日,其人开张药铺。略知医药,因谓同伴曰∶前所服药,甚为对症而不瘳,我其殆焉哉!惟心中想冷冻饮料,同伴咸谓闭塞腑气,不与,病者无可如何?又经数日,适无人在侧,因意床下藏有雪水一瓮。乃勉力支撑,掀盖连饮数碗,即倒卧床下,汗流遍身;及觉即思粥饮,身凉脉静矣。其伴询于其人,所患乃燥热之症,治法当用玉女煎加解肌药,早已愈矣。其如芩、连能清热,不能润燥,兼有杯水车薪之弊,所以似是而实非。其饮雪水而愈者,如热斧沃水,则气蒸蒸然,燥火之邪,从汗而泄,此必然之势,无足奇者。"

这段叙述源自古代中医典籍【友渔斋医话】,讲述了一个人在七月间患病发热,连续多日高烧不退的情况。尽管医生使用了杏仁、薄荷、黄芩、黄连等清热解肌的药物,但经过多次治疗并未见效。由于患者自己经营着一家药铺,对医药有些了解,他意识到之前所服药物虽然理论上对症,但实际上并未能使病情好转。。。。。

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日,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李康的青年。李康突然在酷暑中染上了严重的热病,高烧不退,夜不能寐。村里的老中医王大夫仔细诊脉后,为他开了杏仁、薄荷、黄芩和黄连等清热解毒的药物,希望借此清除李康体内的热邪。

然而,尽管李康按照医嘱服用了多剂药,病情却不见好转,反而越发烦躁不安,口中渴欲饮冰。村里的同伴们都担忧冰冷的饮料会伤及他的脾胃,纷纷劝阻。就这样,李康忍受着热病的煎熬,病情愈发严重。

直到有一天,家中无人,李康独自发现了床底下藏着的一坛冬日留存的雪水。他挣扎起身,不顾众人的反对,一口气饮下了几碗冰冷的雪水,随后倒在床边昏睡过去,汗水浸湿了衣物。

当李康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身上不再是滚烫的热度,心跳平稳,身体逐渐恢复了凉爽舒适的感觉,甚至还主动要求喝粥。王大夫闻讯赶来查看,重新审视了李康的病症,才发现他原本得的是燥热之症,需要滋阴润燥并配合解肌药物,而先前的治疗并未针对病症的核心。

李康饮雪水而愈的原因,就像一把烧红的铁器投入水中,瞬间产生的大量蒸汽,恰恰帮助他将体内燥热之邪随汗液排出体外。这次的经历让村民们认识到,无论是用药还是日常生活,都应遵循医理,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除病痛。同时,这也提示我们在面对疾病时,既要遵循传统医学的智慧,也要适时灵活变通,根据病情的实际变化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患者自觉体内燥热难耐,渴望饮用冷饮,但同伴们担心冷饮会闭塞腑气(中医认为寒凉之物易使气血凝滞,阻碍脾胃运化),因而没有允许他这样做。过了几天,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患者自行找到了床下的雪水喝了几碗,随后昏厥并大量出汗。当他醒来时,感觉身体清凉,脉象也趋于平静,且有了食欲想要喝粥。

根据后来的分析,患者的病症实际上是燥热症,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采用玉女煎(一种能够滋阴清热的方剂)并配合解肌药物。之前的黄芩、黄连虽然可以清热,但由于不具备润燥的作用,并且对于燥热之邪如同「杯水车薪」,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患者饮用了雪水后之所以病情得到缓解,是因为雪水犹如热铁遇冷水,产生了大量的蒸汽(即中医所说的邪热随汗而出),使得燥火邪气通过发汗的方式得以排出体外,符合中医治疗热症以汗解之的原则。因此,虽然看似饮雪水这一举动偶然有效,实际上却是顺应了疾病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