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研究发现:多吃含类黄酮的食物,糖尿病风险或降低28%

2024-08-17健康

李华大妈是个热心肠,平时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 喜欢烹饪 ,制作出没事之后,还会热情地跟大家分享。

年轻时胡还好,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她的体重逐渐增加,这阵子竟达到了 180斤 的程度。突然有天,李华大妈在左蛋糕时,突然感到 胸闷和呼吸困难 ,随后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

在医院,她被诊断出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都是由于长期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看着体检报告,李大妈下定决心开始减肥!她专门请了一位营养师负责自己的的饮食。

可一连几天过去 草莓、蓝莓 这些水果,担心血糖升高的李大妈忍不住问道:「这样吃真的行吗?」

一、研究发现:类黄酮食物,或降低28%的糖尿病风险

在【营养与糖尿病】这本杂志上,就曾经揭示过 类黄酮摄入量 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问题。

据了解,这项研究中的专业团队利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库,针对超过十一万名研究研究对象的饮食评估,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并进行了为期12年的追踪调查。

研究趋势表明:与摄入量类黄酮元素最低的人群相比,摄入最高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显著降低 了,最高竟能达到了 28%的降幅

无独有偶。【神经学】期刊也曾提出过类黄酮 可提升认知能力 的观点。这项研究通过对49493名女性和27842名男性长达6年的评估发现:每天摄入601-618毫克黄酮类化合物的人群,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比每天摄入149-153毫克的人群降低了约19%。

最后,类黄酮最佳功效就—— 减肥 。要知道,类黄酮这类化合物可能通过 优化身体的代谢过程 和降低炎症反应来助力体重管理,进而抵御肥胖。它们还有潜力提升胰岛素的效能,从而支持体重的健康维持。

最后也要提醒您,过犹不及,我们在摄入类黄酮元素的食材前,一定要了解 最佳摄入量 ,相关研究表示,成年人每天的最佳类黄酮摄入量为500~600毫克。过量摄入类黄酮时就有可能会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

二、3种食材,含有丰富类黄酮

类黄酮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叶子和树皮中。以下是主要富含类黄酮的食材希望您可以将其纳入食谱中:

第一类:浆果类

如草莓、蓝莓和黑莓。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 花青素 ,这是一种强大的类黄酮抗氧化剂。不仅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减少氧化应激,还可以降低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浆果中的其他类黄酮成分还有助于 改善视力 和增强记忆力。

第二类:茶叶

绿茶、白茶和红茶等茶叶中含有丰富的 儿茶素 ,这也属于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对心血管健康特别有益。儿茶素还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次茶叶中的类黄酮还具有抗炎和抗菌特性,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

第三类:红酒

红酒中的类黄酮成分,如 白藜芦醇 ,对 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白藜芦醇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够降低心脏病和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

但是成年人也不宜过度饮酒,建议您适量饮用红酒( 每天1-2杯 )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健康风险。

三、 小便出现3个症状,或是您的血糖正在慢慢升高

小便出现某些迹象可能是血糖慢慢升高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迹象:

1、尿频

如果尿液中的糖分增多,可能会导致 尿液量增加 ,进而引起小便次数的增多 。

2、泡沫多

正常的尿液也可能有泡沫,但若 泡沫多且不易消失 ,可能是血糖升高的迹象。这可能是因为高血糖导致尿液黏稠度和张力增加,使得泡沫不易消散。

3、异常气味

尿液如果有一种像 烂苹果 的味道,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这通常发生在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时,产生丙酮酸物质,该物质排出后会在尿液中留下特殊的气味。

这些症状可能暗示血糖值出现异常,建议有这些症状的人尽快进行 血糖测试 ,并寻求专业医生的意见,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同时,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和保证充足的休息,对于稳定血糖水平非常关键。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和管理。

[1]艾丽莎·S·汤普森, 艾米·詹宁斯, 尼古拉·P·邦多诺, 等. 在英国生物库队列中,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富含黄酮类的食物的习惯性摄入量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关[J]. 营养与糖尿病, 2024;14(1):32.doi:10.1038/s41387-024-00288-0

[2]叶天新, 袁长征, 阿尔贝托·阿舍里奥, 等. 长期膳食黄酮摄入与美国男性和女性主观认知能力下降[J]. 神经学, 2021;97(10):e1041-e1056.doi:10.1212/WNL.0000000000012454.

[3]贾哈维·J·达马尼, 玛丽·简·德索萨, 汉娜·L·范埃弗里, 等. 西梅在调节炎症途径以改善绝经后妇女骨骼健康方面的作用[J]. 营养学进展, 2022;13(5):1476-1492.doi:10.1093/advances/nmab16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