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北京大学教授揭秘:中国医疗体制下,医院为何频繁增加诊疗量?

2024-07-08健康

医院里人头攒动,排队等候时间漫长。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近期一次演讲中披露了震撼数据:2022年全国门诊量达84亿人次,2023年猛增至95.4亿人次,一年内暴涨十几亿! 按此计算,中国人均每年看病次数高达7次,远超发达国家3-4次的平均水平,成为世界之最。

图片来源网络

这组数据折射出的问题令人深思:中国人频繁就医的原因何在?是身体状况真的比其他国家差吗?还是另有隐情?

李玲教授毫不讳言地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医疗机构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当前体制下,医院不得不将创收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当前医疗体制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需自负盈亏。增加诊疗量成为许多医院快速创收的不二法门。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情况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 过度医疗成为普遍现象,患者就诊时常被建议做各种不必要检查和治疗。部分医生为完成业绩指标,甚至夸大病情,让患者产生焦虑,接受更多医疗服务。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一大问题。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型医院,导致患者蜂拥而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不仅让普通人看病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还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

图片来源网络

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患者意识到可能被过度医疗,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为规避潜在的医疗争议和法律风险,医生们往往采取过度谨慎的诊疗方式。他们倾向于开具更多的检查项目,使用更昂贵的治疗手段,即便这些并非绝对必要。

当前医疗领域的种种乱象,迫使我们必须重新评估整个医疗系统的运作方式。 现有的医疗体制显然存在严重缺陷,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医疗机构的根本使命应该是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医院的角色,强化其社会责任和公益属性。 医院不能沦为纯粹的营利性企业,而应该始终把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政府应加大对公立医院财政支持,减轻创收压力。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不能单纯以诊疗量评价医院和医生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

加强医疗监管势在必行。 医疗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更为详细和严格的诊疗标准。这些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各种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案,为医生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 针对那些屡屡进行过度医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这类行为。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很多人动不动就往医院跑,实则缺乏基本健康知识。推广全民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平台都应该积极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重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人",为患者提供连续、全面的基础医疗服务,有效减少不必要就诊和转诊。 家庭医生制度在我国已经启动,但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持续改进和大力推广。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为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基础医疗服务,建立起居民与医疗体系之间的桥梁。

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压力大,很多人身体不适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不仅能减少不必要就医,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网络

新冠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诊率。 这种关注不应变成过度焦虑,而是要转化为科学、理性的健康管理意识。

频繁就医并不意味着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这可能意味着医疗体系存在不足,或者生活方式需要进行调整。 真正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人们较少需要看病,更多享受生活的社会。

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普通民众应增强健康意识,掌握科学就医的方法。不要盲目相信所谓"全身体检套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必要检查。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通过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生病机会。

图片来源网络

医疗机构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医院根本目的是救死扶伤,非创收盈利。 把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体验作为首要任务, 不是一味追求诊疗量增长。 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亟需提升。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应该大力推进医德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重点打击和杜绝那些为了个人或机构利益而诱导患者接受不必要治疗的行为。

重视互联网医疗发展。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通过线上问诊、健康管理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线下就诊,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可及性。

图片来源网络

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有效遏制"过度就医"现象。 这个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责任。目标不应是创造更多诊疗量,而是建立真正健康、高效的医疗体系,让每个人享受优质、合理的医疗服务。

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创造人人健康、幸福的社会。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福祉,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全民健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