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瘦到50斤还要减肥:她们得了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2024-07-22健康

这个7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爱,食物,与生命——进食障碍科普艺术展」正在展出,作品就来自院内患者、进食障碍康复者以及关心这一领域的艺术家。

进食障碍,有一个更直观的名字——厌食症。

它不是胃肠道出了问题,而是与焦虑症、抑郁症一样,同属于精神障碍。其特点是,患者坚持不懈地追求苗条身材,对自己的身体认识歪曲,从而限制食物摄入,体重降至无法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水平,最终,身体因衰竭而走向死亡。

「爱,食物,与生命——进食障碍科普艺术展」展出作品 图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为了迎合社会审美而减肥,是许多人节食的起点,而后情况走向愈发不可控的极端:65斤、50斤、42斤……健康人或许很难理解厌食症患者内心深处对食物的恐惧,她们已经够瘦了,却依然视食物为洪水猛兽,令自己深陷节食减肥的泥沼。

1983年,流行金曲【Yesterday once more】的演唱者,卡伦·卡朋特因厌食症引发心脏衰竭病逝,年仅32岁。作为蜚声欧美的歌手,卡朋特的离世让厌食症第一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神经性厌食症始于患者自己有意地严格限制进食,而后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此时患者仍然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饮食。

作为一种进食障碍,它发病隐蔽,病程进展缓慢,患者通常不会觉得自己病了,等到家人、朋友发现送医时,已经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因而 厌食症有着低就诊率、低治愈率、高死亡率的恶名。

在对身材愈加重视的当下,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穿童装打卡试衣间等挑战层出不穷,「瘦人」们在网络热搜带动下有了更多参与话题的资格,而「胖子」却似乎失去了话语权,在一场场喧嚣热潮里只能做个旁观者。

图源/【骨瘦如柴】剧照

笼罩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正把自己困在节食减肥的牢笼之中。

在医疗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里,记录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典型案例。 初中生小玲从2021年8月开始减肥,165cm个头的她体重不过104斤,很难算得上我们传统观念里的「胖」。小玲妈妈从同学、老师那打听到,小玲的减肥或许源自有了心仪的男生—— 更瘦,意味着更好看。

她很快瘦下来,而后她朝着50斤体重的瘦身目标继续减下去,那是她觉得理想的身材。2021年11月,她的月经再也没有来过。父母注意到小玲的异常,把她带到医院,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此后,便是持续一年多的治疗与逃离的博弈。

这是很多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青少年身上所不断重复的过程。父母做出各种努力想要追上她们濒临衰竭的身体,但患者自己却抗拒家人的帮助、医生的治疗,甚至哪怕是自己觉醒了想要进食,身体却无法接受任何食物。

吃饭,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图源/【骨瘦如柴】剧照

整个2022年,父母带小玲辗转多所医院治疗,她一度需要住院调理,父母成为「吃饭监督员」,小玲却难言配合。她把医生规定要吃掉的食物藏在袖口、衣袋,再偷偷扔掉、藏在家里的某个角落。后来父母再带她去医院,她用跳车、自残等极端方式表达反抗。

治疗没有起色,小玲体重持续下降到50多斤时,她自己意识到身体已经孱弱无力,她对妈妈说: 「我想活,但我无法接受自己吃东西。」

对厌食症患者而言,最初只是限制进食,他们在吃饭前精心计算每一样食物的卡路里,以保证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不超过心里设定的那条线。一旦吃了高热量的食物,或是太久的饥饿后出现暴食,则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然后想方设法把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于是, 催吐,就成了厌食症患者的「必修课」。

在【新京报】的报道中,湖北女孩林婷婷为了保持节食减肥60斤的成果,用手指抠嗓子吐出刚刚吃进去的食物, 「把它们吐掉,吐掉就不会长胖」, 此后,她陷入暴食与抠吐的循环,不能自已,她的手指关节在与牙齿的不断摩擦下伤痕累累,这也是很多抠吐者身上会出现的痕迹。

图源/小红书

频繁抠吐令胃酸腐蚀食道和贲门,还会引发撕裂伤,严重者的呕吐物中会带血。

图源/小红书

时间久了,抠吐变得不那么好使,他们会再借助棉签、导管等工具催吐,试图让胃里不留下一丝丝食物。

图源/小红书@奶一口泡芙

图源/小红书@氟西汀

当吐无可吐,甚至都不想再进食时,厌食症患者的身体便开始走向衰竭。

在现代精神科学领域, 神经性厌食症已经被归类为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患者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它还可能和其他精神科疾病一起存在,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躯体化障碍或者强迫症。但 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其中,有10%-20%的患者的生命无法挽回。

当小玲在拒食一个月后陷入昏 迷状态后, 父母把她送进东莞的一家医院,后来又紧急转院到深圳市儿童医院。 进入ICU前,医生把她搬上CT检查床, 「太轻了,搬她就像搬一床被子」。

图源/【闪闪的儿科医生】

那时的小玲,体重仅有24.8公斤,皮肤苍白,身上只剩下一层皮包着骨头。严重的营养不良引发了大脑萎缩,她没有自主呼吸,面对妈妈的呼唤,也始终没能睁开眼睛。

图源/【闪闪的儿科医生】

在ICU抢救了20多天后,小玲的情况没有任何好转,父母无奈选择放弃,撤掉身上的机器10分钟后她离开人世,只留下妈妈在病床边痛哭。

小玲的身上充满神经性厌食症的典型特征,但也正是这些特征让大众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女孩已经骨瘦如柴,却还觉得自己很胖?为什么她们已经瘦到重度营养不良,却还拒绝治疗?为什么她们宁可把自己饿死,却吃不下去任何食物?

不过,以目前的医学认知,这些还都未能破解。

如果把一个个厌食症新闻事件的主角拼凑起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他们身上相似的标签:青春期、女孩、减肥。

根据【中国1990与2019年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负担情况比较】显示, 近30年时间,神经性厌食症的标化患病率提升了60%, 与此同时,它在女生中的疾病负担由1990年的第9位,升至2019年的第6位,而对男生群体,则是从第10位升至第9位。

中国儿童青少年 1990 年与 2019 年心理疾病负担(标化 DALY 率)顺位变化 图源/【中国1990与2019年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负担情况比较】中国公共卫生

性别差异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身材、外貌近乎严苛的审视,减肥的意识伴随着青春期到来,明星与网红塑造的白瘦幼形象、同龄男生的嘲笑、家人不经意的提醒,都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 「要么瘦,要么死」 的极端思想。

瘦,成为解决一切人生烦恼的办法;瘦,成为赢得万众瞩目的终极目标。

2024年的春节,我们崇拜快速瘦身100斤的贾玲。在此之前,明星的「身材很能打」可以霸榜热搜,网红大秀身形、凹出颇具挑战性的姿势会引得全民模仿。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赛博网络,纤瘦的女性都可以更自信地展示自己,欣然接受他人的肯定。

畸形审美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牵引着女孩们做出非理智的选择,而家庭或许正是助推她们走向深渊的那只大手。 已经有诸多临床观察显示,在女孩罹患神经性厌食症前,她们的家庭已经「病了」。

图源/【骨瘦如柴】剧照

有的厌食症女孩便有一个强势的妈妈与家庭存在感极低的爸爸。有不少妈妈自己保持着不错的身材,无形中传递出「女孩不能胖」的思想,一位妈妈就曾不断给女儿灌输「女人没生孩子前,体重不能超过100斤」,而这位女孩开始减肥时的体重,也不过仅比「妈妈的标准」超出了5斤。

另一部分妈妈则表现出对孩子的过度关爱,衣食无忧的女孩们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爱,唯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对得起」家庭。

医生杨磊就职于我国最早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他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接诊的未成年患者中,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从小对孩子有忽视;有的父母管教太严格,孩子用不吃饭的方法来抗议;也有人遇到了校园霸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青春期的少年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一开始,他可能不是为了减肥,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引起体重下降,却得到了某种肯定,使他继续维持这种状态,慢慢地进入到病态。」

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目前并没有能治愈神经性厌食症的特效药,更多还是依靠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

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病了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但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

催吐者们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他们借助谐音把自己称为「兔子族」。但聊天中,他们几乎不会使用「吐」字,催吐是ct,抠吐是kt,通过导管吐出来则是gt或是guan,好像没有直接打出那个字,自己的行为就没有任何问题。

他们在小红书上分享催吐后的种种状况, 有人传递「易吐食物」的攻略,有人却把「一天吐了三次」看作为瘦身而努力的荣光。 帖子下零星有留言提醒博主病了,要赶快去看医生。但很快,这样的回复就被各种「经验交流」所遮盖。

图源/小红书

像小玲一样,很多被父母送去住院治疗的厌食症患者,都熟稔各种「藏食物」的本领。在医护的监督下,他们勉强定时、定量摄入食物,体重增长是出院的硬指标,但等到回归家庭,不吃饭的情况依旧。

一旦发展到严重营养不良,整个人瘦到皮包骨头再度入院时,医生往往也束手无策。长期厌食会令胃肠功能极度退化,无法消化吸收食物;短时大量补充营养物质也会令体内钾离子过快流失,引发低血钾症,危及生命。此时只能通过少量的鼻饲或静脉缓慢输注脂肪乳等营养液来维持最基本生理活动,能否挺过去,还是要看他们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还是有很多人走出了厌食症的阴霾,他们在悬崖前及时止步,与食物和解,与身体和解,与一串串数字和解,从而挽救了自己,也避免了整个家庭的悲剧。

不论胖瘦高矮,每个人都拥有自由生活的权利。你可以选择更健康,也可以选择更快乐。

为什么要模仿别人呢?你本身就很好。

文字 | 李晓琬

编辑 | 超楠

图片 | 网络

封面图来自【骨瘦如柴】剧照

参考文献:

[1].【中国1990与2019年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负担情况比较】.路少玉等,中国公共卫生

[2].【节食后体重暴跌,她们得了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三联生活周刊

[3].【被食物吃掉的人|「把它们吐掉,吐掉就不会长胖」】.新京报

[4].【闪闪的儿科医生】.哔哩哔哩

[5].【饥饿战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