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中诊入门:疼痛和失神的虚实之分,用望色泽判断疾病

2024-04-13健康

小王一踏入诊室,便焦急地问道:「老师,我遇到一个问题,不明白疼痛的虚实之分,能否请您给予解答?」

谢老师微微一笑,示意小王坐下,随后耐心地解释道:「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有虚实之分。因感受外邪或外伤,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等,邪气阻滞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者,属因实致痛,即‘不通则痛’;因气血不足,或阴阳亏损,脏腑经络失养所致者,属因虚致痛,即‘不荣则痛’。」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认真地做着笔记,心中暗自庆幸有这样一位严谨而亲切的老师。

小王开始讲述他的疑惑,"谢老师,我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症状叫做 失神,分为正虚失神和邪盛失神 。可我不太明白,这失神具体是怎么回事,它和其他症状有什么区别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轻轻合上手中的古籍,注视着小王的眼睛,仿佛在看透他内心的迷茫。他的声音低沉而有磁性,道出了他对失神的理解,"失神,又称'无神',实际上是一种精气不足或被邪气所扰动的表现。在中医的角度看,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病情,划分为正虚失神和邪盛失神两种情况。"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连忙拿起笔记本,开始记录下谢老师的话语。

"正虚失神,"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通常表现为目光晦暗,眼神呆滞,精神萎靡,有时甚至会出现神志昏迷的情况。患者的表情会显得淡漠,面色无华,语声低微,呼吸也会微弱,身体羸瘦,动作艰难。这种情况常常暗示着正气受损,脏腑精气衰竭。它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病情危笃,预后不良。"

小王认真地点头,一边记录着,一边感受着谢老师言语中蕴含的深意。

"而邪盛失神," 谢老师的声音略微加重,"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患者可能出现神志昏迷、谵语、躁扰不宁等症状。有时会出现壮热的情况,呼吸气粗,喉中痰鸣,甚至卒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这种情况通常与邪气亢盛有关,扰乱了正常的神明,或是肝风夹痰、上蒙清窍等情况。这类病症多见于急性危重病患者,属于病情较为严重,预后不良。"

小王又问:「谢老师,中医里面的色泽是否很重要,如果用色泽来判断疾病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很好,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详细聊聊,先从色泽开始吧。」

谢老师细致地解释着:「在四诊资料中,色泽分阴阳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病者面色鲜明,通常属于阳证;而若面色晦暗,往往是阴证。你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这可以为你判断病证提供线索。」

阳证常表现为面色鲜明,而阴证则使面色显得晦暗。观察色泽的鲜明与晦暗,可为病证的阴阳属性提供线索。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来,然后跟随着问题:「谢老师,那在气息方面应该怎么分辨阴阳呢?」

谢老师微笑:「气息分阴阳也是很关键的。你要注意患者的语声和呼吸。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往往是阳证;而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的多属于阴证,而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从语声出发,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证;相反,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证。在呼吸方面,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而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则多属于阳证。

小王一边点头一边记录,他感觉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在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

动静喜恶分阴阳也是很有意义的。 」 谢老师接着解释,「你可以观察患者的动静、喜恶等情况,这同样可以帮助你区分病证的阴阳属性。躁动不安属于阳,蜷卧静默则属于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则属阴。」

通过观察患者的动静、喜恶等情况,可以更好地区分病证的阴阳属性。躁动不安通常属于阳证,而蜷卧静默则属于阴证。喜热恶热多属于阳证,身寒喜暖则多属于阴证。

小王恍然大悟,觉得这样的分辨方法简直是医学的艺术。他再次感慨着:「原来中医学这么丰富,真是博大精深。」

最后,我们来说说脉象分阴阳。 」 谢老师指导着,「辨别脉象的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寸为阳,尺为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数者为阳,迟者为阴;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辨别脉象的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是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的有效方法。部位上,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动态上,至者为阳,去者为阴。至数上,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形状上,浮大洪滑为阳,而沉涩细小则为阴。

小王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谢老师,又问道:「谢老师,谢谢您刚刚讲的阴阳学说在四诊的应用,我在书上还看到了关于望色和面部色诊的内容,但是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能为我解释一下吗?」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缓缓说道:「望色和面部色诊是我们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望色,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来了解病情。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既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又可以反映脏腑病位及病性;泽即皮肤的光泽,指荣润还是枯槁,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疾病的预后吉凶。」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仔细聆听着谢老师的解释,并且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谢老师接着解释道:「而面部色诊的原理则在于,面部的皮肤非常薄嫩,血络丰富。正如古书所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各个脏腑的精气也通过经络上荣于面部。因此,通过观察面部的色泽变化,我们能够了解脏腑的盛衰和疾病的预后吉凶。」

小王点点头,然后继续问道:「那么,师傅,我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望色和面部色诊呢?」

谢老师微笑着示范道:「若血液充足,则面色红润;血液亏虚,则面色淡白;血行瘀阻,则面色青紫。光泽是脏气之光华,可以反映精气的盛衰。气盛则有泽,气衰则无华。因此,医者望色时必须将颜色与光泽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谢老师,对于常色和病色方面,有些疑问,不知您可否指点一二?」 小王恭敬地询问。

" 常色和病色,这是中医望诊的基本功之一 。首先,我们来讨论常色。」 谢老师深情地说。

他继续道:「常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色泽,其特征为明润、含蓄,说明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强盛。以黄种人为例,其常色特征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认真记下了这些重要的信息。

谢老师继续:「主色是指与生俱来,一生基本不变的面部色泽。人类由于种族不同而有黄色、黑色、白色等不同人种;同样是黄种人,由于遗传不同,而有偏白、偏青、偏黑、偏红、偏黄五形人的不同。由于种族或遗传因素导致的面色变化均系主色,属常色范畴。」

小王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理解了这个概念。

「客色是指非疾病因素所致的短暂的面色变化。比如,随着季节推移、时辰变化,地理环境、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人体的面色也会出现短暂的变化,这些变化均称为客色,也属常色范畴。」 谢老师解释道。

小王思考了一下,然后问道:「那么,常色和客色之间有何区别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常色是一个人的基本面色,反映了他的体质和遗传。客色则是短期的变化,通常由外部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对于望诊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和潜在健康问题。」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 春气通肝,其色当青;夏气通心,其色当赤;秋气通肺,其色当白;冬气通肾,其色当黑;长夏四季之气通脾,其色当黄,此为四时常则之色也。 」

小王点了点头,似乎对常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病色。」 谢老师继续。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庄重:「 病色指的是人体在患病状态下的面部色泽。除了常色之外,一切反常的色泽均属病色。

小王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

病色的显露程度和光泽的有无,受疾病的轻重、浅深、病性等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 一般而言, 病色虽显但尚有光泽,为病色之善色,表明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至’。

病色虽显但尚有光泽,为病色之善色,表明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至」,多属新病、轻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小王的手飞快地记录下这些关键信息,他开始明白病色的复杂性。

「然而,病色也有恶色,」 谢老师继续说道,「 病色暴露而晦暗、枯槁者,是真脏色外露,为病色之恶色,表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

病色暴露而晦暗、枯槁者,是真脏色外露,为病色之恶色,表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多属久病、重病、阴证,治疗较难,预后较差。

小王一边聆听,一边将这些关键点记录得密密麻麻。他觉得这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而谢老师的悉心教导更是让他备受鼓舞。随着一次次的提问和解答,小王逐渐掌握了阴阳学说在四诊资料中的运用。谢老师的严谨和亲切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而小王的聪明和努力也得到了谢老师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