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不能预防的猩红热冲上热搜,该怎么诊治和鉴别?

2024-07-05健康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 | 孙丹雄

猩红热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端午节来临之际,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提醒:夏天来了,猩红热已进入高发季,近期要重点防控猩红热等传染病。

目前猩红热尚无疫苗可预防,那么该病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跟着小编一探究竟!

猩红热为什么尚无疫苗可预防?

因为猩红热是细菌感染(链球菌),细菌感染基本上没有效果较好的疫苗。

链球菌属细菌是G+球菌,排列呈双或长短不一的链状。链球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其实大多数为正常菌群,并不致病。链球菌属中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A群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致病性链球菌主要引起人类的各种化脓性炎症,还可引起人类肺炎、猩红热等重要疾病。

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链球菌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细菌也被称为草绿色链球菌,多为机会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群): 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这类链球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 不产生溶血素,也叫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抗原结构的不同,运用血清学方法可分成A-H、K-V20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A群。猩红热的病原体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潜伏期一般为2-5天(最短1天,最长12天)。

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

抗生素问世之前,猩红热曾威胁无数儿童的生命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普及,猩红热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然而,2011年以来全球多个地区的传染病监测数据显示,猩红热发病率较前升高,特别是香港地区,2012年-2015年与2005年-2010年比较,发病率居然升高约6.90倍,并且,目前其在全世界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仍未明确。

在我国,猩红热男性多于女性,以3-9岁为主,发病一般以4月-6月和11月-次年1月为主。学生、托幼儿童是该病防治重点人群,有学者对天津市某小学一起突发猩红热流行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病例集中在一年级的三个班,40例密接者经实验室检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高达7.5%。

在我国猩红热主要以 emm 12型和 emm 1型为主,且呈现 emm 1型上升和 emm 12型下降的整体趋势。 emm 12型的病原变异可能增加其耐药性,speC等超抗原与特定的 emm 基因型间存在关联。

猩红热的临床特征

猩红热不典型症状研究报道较少, 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发热、咽痛和皮疹。

有研究显示,26.9%-58.6%的猩红热患者出现典型的皮疹特征:皮肤弥漫性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全身皮肤均可受累,疹退后伴脱皮,瘙痒不明显,大多数都不会留疤。

生个病,居然脱层皮!

其实,脱层皮并不能代表疾病严重:绝大多数猩红热患者为轻症,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甚至重症,死亡病例极少见(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

猩红热患者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大概一周左右,皮疹就消退了。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环口苍白圈、颈部淋巴结肿大,另外一部分病人舌头也会出皮疹,形同杨梅或草莓, 故称之为杨梅舌、草莓舌。

猩红热该如何治疗?

猩红热的治疗一般不困难。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替代。 一般用药1天后发热便可消退,皮疹也很快消失。

一般疗程推荐是10天,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同时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6天左右(也有学者认为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一般不会再传染,可酌情解除隔离)。

有学者对猩红热患儿A组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进行分析,连续6年采集猩红热患儿咽拭子标本进行菌株分离,对276株A组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头孢唑啉和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对氯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均为98.2%,对阿奇霉素 耐药率 最高达97.8%,其次为红霉素(97.1%)、克拉霉素和克林霉素(均为94.2%)、四环素(79.3%),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联合耐药占73.2%。

猩红热的预防及鉴别诊断

猩红热预防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托幼机构和小学是预防控制的重点场所。一旦发现儿童有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治;注意日常开窗通风和室内消毒。

而猩红热主要与以下7种疾病相鉴别:

1.麻疹: 麻疹的特点是发热、咳嗽、畏光、鼻卡他症状、结膜炎,Koplik斑,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2.风疹: 风疹的特点是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面颈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症状出现后1-2天出疹。

3.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的特点是热退疹出,主要见于婴幼儿,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

4.登革热: 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感染者大多到过登革热流行地区,病毒感染人体后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剧烈头痛、骨骼肌肉痛、呕吐、皮疹等,重症患者可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血常规通常会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这是登革热的常见特征。感染早期,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NS1抗原进行诊断。

5.手足口病: 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能自愈,少数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心肺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6.疱疹性咽峡炎: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型,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及咽峡部疱疹。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

7.药物导致的猩红热样皮疹: 发热多由原发病引起,有服药史,有时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有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

参考文献

[1].孙文龙,等.一起小学学生猩红热聚集性发病的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

[2].阴杰莹,等.猩红热患儿A组链球菌耐药特征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9.

[3].蒋艳琼,等.卡马西平片致猩红热样皮疹、肝肾功能损伤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

[4].孔德川,等.猩红热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