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头部受伤别掉以轻心,警惕「颅内慢性出血」,老年人更要注意!

2023-12-30健康

近期,汉寿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连续收治了多例同样情况的患者,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入院前的一两个月内,都有过头部轻微外伤史,但当时都未感觉明显不适,未予重视,也未给予治疗。近期却出现头部剧烈头痛的情况,遂就医治疗,均确诊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采取钻孔引流,术后恢复满意。

案例回顾

案例一

71岁的刘奶奶1月前上厕所时不慎撞到门上致伤头部,感头部轻微疼痛,未重视,但一直都有头部轻微疼痛,后头部疼痛逐渐加重,来院就诊。

神经外科确诊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手术。

▲术前CT影像

完善检查后,神经外科为刘奶奶行了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复查CT血肿消失,痊愈出院。

▲术后CT影像

案例二

65岁的汪大伯1月前骑电动车不慎摔伤头部后感头部轻微疼痛,未重视,也一直未做特殊处理,入院前3天头痛加重,并感肢体乏力,来院就诊。头部CT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术前CT影像

入院后行了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复查头部ct血肿消失,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术后CT影像

科普知识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本病常由于脑皮质通向静脉窦的桥静脉撕裂所致,损伤早期出血量少,不立即发生临床症状,经过3周以上的时间,由于血液的不断增加,才发生症状。下至新生儿上至百岁老人均可发生 。

由于老年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或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使血肿不断扩大直至出现症状。所以,老年人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好发人群 。病程往往较长,多在3周以上,部分病例可以达到数月甚至数年,由于病史较长,相当多的患者没有或不能回忆出外伤病史,对于有外伤史的患者也多表现为轻微症状,因此患者往往缺乏警惕。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什么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症状及体征表现为:头痛为主 ,精神障碍、痴呆、定向力障碍、记忆力下降,智力迟钝、肢体乏力、步态不稳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偏瘫、不能讲话、癫痫发作等。

应该如何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

(1)老年人在日常活动及体育锻炼时,体位改变时要缓慢(如躺下坐起、坐起站起切换时宜缓慢),避免头部碰撞于床头;

(2)排便时要缓慢,避免蹲便时以屏气的方法排便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引起颅内出血;

(3)避免爬高取物,低头取东西时避免头部上方有障碍物;

(4)避免在人群多的地方活动锻炼,以免发生碰撞;

(5)出行交通时尽量减少使用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冬春季雨雪天出行时注意避免滑倒;

(6)不听信虚假药物宣传,不乱用活血化瘀药物 (如丹参滴丸、三七粉等),避免药物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继而增加患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如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如出现牙龈出血、鼻腔出血、便血、皮下出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药物使用;

(7)有头部外伤或可疑外伤者,特别是老年人(除特殊情况外),建议受伤时及伤后1个月左右,进行头颅CT检查 ,鉴别有无慢性硬膜下血肿出现。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钻孔引流是最常用的方法。

麻醉后,选择血肿层面最厚的部位(可在手术机器人的精准引导下,避开头皮、硬膜上以及脑表面的重要血管),选定钻孔部位,进行手术,留置引流管。复杂分隔较多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行小骨瓣开颅,脑室镜下血肿清除。少数慢性硬膜下血肿机化或包膜增厚,则需开颅切除包膜和血肿。

提醒广大老年人:

若近期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胀、恶心呕吐、偏瘫,甚至情绪改变等症状,需及时来院检查,以排除是否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尤其是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则更容易漏诊。若有上述不适症状,应尽快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以免耽误病情。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汉寿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周宁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