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老婆自酿葡萄酒毒倒丈夫,丈夫:我就喝了一口,自己酿酒要注意啥

2024-05-24健康

"老公!出什么事了?快点醒来!"

潘女士的尖叫声划破了寂静的夜晚。在重庆的家中,王先生突然摔倒在地,紧接着全身开始抖动,口吐白沫。尽管潘女士不断的呼唤,王先生却纹丝不动,只有胸膛的轻微起伏表明他还存有一线生机。

这场突如其来的不幸让潘女士惊慌失措,手中的高脚杯落地碎裂,清脆的声响唤醒了她的意识。她迅速抓起手机拨打了急救电话。

"120吗?请快来救救我的丈夫,他快不行了!"

到了晚上八点钟,王先生急促地送进了医院并被推入了手术室。在冷清的医院走廊里,潘女士独自一人蹲在墙角,无助地抽泣,声声自责:"都是我不好,我害了我的丈夫!要不是给他喝我自制的葡萄酒,他怎么会这样!"

究竟发生了什么?

潘女士为何认为是自己害了王先生?

自酿的葡萄酒又是如何泡制的呢?

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回溯到一个月前。潘女士和王先生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夫妇,他们对葡萄酒有着特别的喜爱,常常选购各式各样的葡萄酒回家尽情品尝。

但是,更加美味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作为新婚夫妇的他们,并没有太多余钱去奢侈享受,往往只能在线上观看那些美酒照片心生向往。

机缘巧合下,潘女士一次回家中探亲,意外地发现母亲近来常饮用的是邻居家贡献的自酿葡萄酒。她也跃跃欲试,倒了一小杯体验一番。

出其不意,这不起眼的自酿酒品质出色,带着些许灼热的喉感,口感饱满、浓郁不薄弱,令人沉醉的香气在舌尖回旋。这开启了潘女士探索新天地的决心,她立刻向邻居学习了酿酒的方法,并带回了自己的家。

在家中,她开启了自己的酿酒之旅,目之所及,满满的玻璃罐里装着正待发酵的葡萄酒。想到不久后就能尽享其美,潘女士快乐无比。

随着时间的流逝,潘女士特地准备了一桌美食迎接下班的丈夫,属于葡萄酒的那一刻终于到来了。打开酒罐,满室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她倒了一杯,首先递给了王先生。

可正当王先生端起酒杯饮下时,不幸却悄悄降临。不过一小口,王先生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还未来得及询问,他就那样倒下了。

所幸的是,王先生只是喝下了一口,并且及时得到了医疗救助。经过医生的诊断确认,他是由于 摄入过多的甲醇 而导致昏迷。在积极的医治下,王先生的状况没有大碍。

事后,王先生坦言:"以后再也不敢喝老婆递过来的葡萄酒了。"

为何别人酿制的葡萄酒饮用无虞,潘女士的自制酒却造成中毒呢?

实际上,自酿葡萄酒中毒事故并不鲜见,每年因此引发的中毒乃至死亡的案例数不胜数。

2020年7月,在河南周口,几位已为人母的好友约定一同带孩子前往附近公园野餐,大家纷纷携带食物共享,其中刘丽带来了自己新酿的葡萄酒加入宴会。

她的葡萄酒品尝起来既酸又甜,连给小朋友们都倒了一点让他们试试。然而,野餐过程中,六位母亲及其孩子纷纷出现身体不适,恶心呕吐,严重的甚至发作抽搐。

幸好在场群众及时发现异常并拨打了紧急电话120,才避免了更糟的后果。

另一件事发生在2021年12月,四川的一名高中生假期回家,未能抵挡诱惑偷喝了家里自酿的葡萄酒,结果晚上出现腹痛、频繁呕吐和腹泻,家中长辈轻视这个情况,以为只要「排」出来就没事。

次日,母亲发现儿子已昏迷,紧急送医后才知道孩子肝脏已遭受中度损伤,差一点就会演变成肝衰竭。

家长听此噩耗心如刀绞,孩子的祖母泪流满面,责怪自己:「是我害了孩子,要不是我酿的酒,孩子怎会落此下场。」

自制酒的危害远不止这些案例。

2015年,在武汉,一位男士家中酿制的葡萄酒竟然在未到饮用阶段惊人爆炸,冲击力将果肉和液体喷射到3米高的天花板上,连玻璃罐都被炸裂,整个屋子受到波及,男子身上也被玻璃碎片划伤,深的伤口达到了惊人的3至4厘米深度。

2017年,湖北的蔡女士因自酿葡萄酒不慎而发生了事故,客厅的酒瓶突然炸裂将蔡女士眼球打伤,急救后虽保住了双眼,但视力受到了影响。

更有诸如此类的案例,2014年江苏有男子因酿酒爆炸伤及右臂,缝合27针;2019年陕西有女子酿酒导致重要血管被炸断;2022年6月,盐城一位大妈酿酒造成厨房一片狼藉,天花板被炸开,窗户碎裂。

自酿酒易爆炸的原因

在于糖分充分发酵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积累增多至一定程度,容器无法承受压力而引发爆炸。

为了降低风险,专家建议采用木桶或不锈钢材质酿酒,并留有足够空间避免装得过满,同时瓶盖勿拧得太紧或太松,并注意减少碰撞或摇晃,预防爆炸事故。

关于自酿酒的兴起,这背后的故事不言而喻地揭示了其历史渊源。

早在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不自觉中模仿大自然,进行着原始的酿酒过程。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酿酒技术发源记载,要数公元前6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所发掘的文物,这些文物上刻画着使用大麦、小麦和蜂蜜等原料酿制啤酒的工艺,展示了至少16种不同的啤酒。

在中国的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发掘亦揭示了众多制酒陶器,像尊、斝、盉以及高脚杯和小壶等,显然表明了自酿酒曾在当时广泛流行。最为关键的记载在于「 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的古文,这不仅是对酿酒原料与成品比例的最早文字记录,同时也展示了使用「曲」这一中国古代酿酒的重要技术。

酒曲中富含的「丝状菌」(霉菌)能有效促进淀粉质的糖化,同时「酵母菌」是酒精发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通过酒曲酿造,淀粉质原料的糖化与酒化两大关键步骤得以融合,极大推动了酿酒技术的进步。

另外,日本独有的一种传统酿酒方式「 口嚼酒」 ,也展示了酿酒文化的多元与特殊。这种方法通过在口腔中咀嚼食物来酿酒,尽管听起来颇为令人意外,但其实确有其事。日本动漫【你的名字】中便有关于口嚼酒过程的生动描绘,证实了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制酒方式。

口嚼酒的制作通常是由社会地位颇高且身体健康的「处女巫女」在重要节日进行,她们在制酒前会进行一系列净化仪式,确保酿出的酒既纯净又神圣。这种由处女制作的酒,不仅无杂质,更被认为能够起到与神灵沟通的效果,口感酸甜且浓稠。

现代生物学分析也解释了口嚼酒的科学原理,即人在咀嚼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分,进而发酵成为具有甜酸口味的醴酒。

自酿酒因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而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网络分享平台上充斥着各式自酿酒的制作方法和成功案例,却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酿酒过程中,若处理不当,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甲醇和杂醇油,这些都是引发神经损伤甚至致死的主要因素。

大厂酒的生产过程中会采取专业措施如添加果胶酶、过滤和改良菌种来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确保酒的质量和安全。相比之下,家庭自酿酒往往忽略了这些关键的安全步骤,因此,虽然自制酒确实具有原料天然、口感独特的优势,但安全性却是大家需要更加重视的问题。

在专业酿酒企业的生产线上,为了削减果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甲醇,通常会加入一种被称作「果胶酶」的特殊物质。此外,通过滤除杂质、选用经过优化的菌株、以及不断完善的制作工艺等一系列措施,都旨在减少酒中有害成分。

甚至对于水,这样简单而基本的元素,大型酿酒厂也不会采用普通水源。他们通常会使用经过工业反渗透技术净化处理过的纯水,保证每个步骤都遵循严格的品控标准。从精密的检验、仔细的勾兑,到酒液的长时间沉淀与成熟,每一环节都是酿制高品质酒水不可或缺的过程。

然而自酿酒的手工制作方式,则显得简约得多,其生产过程讲究的是一种「纯自然」的理念,所投入的步骤和检测简化到了极致,因此,一旦操作不当,其引发健康问题的风险自然就高出许多。

尽管网络上充满简便的自制酒教程,看似易学易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挑战。如果酿造过程只是简单的混合原料,那么专业的酿酒厂家何必存在呢?

以潘女士的例子就能看出自酿酒潜在的风险:其为丈夫酿制的葡萄酒中甲醇含量极高,导致丈夫中毒。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科研人员对六种家酿葡萄酒的甲醇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甲醇含量的峰值竟高达国家标准1.5倍以上,仅有不到三成的酒达到了标准。

但这并不代表自制葡萄酒完全不能饮用。多数自酿酒引发中毒的案例是因为在酿造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工序。对于那些拥有丰富酿酒经验的制酒师来说,只要在酿制完成后对葡萄酒进行妥当的灭菌与降醇处理,自酿酒仍然可以是佳酿,适合细细品味。

若担忧自己无法精确掌握酿酒步骤,也可以通过使用果汁与食用酒精勾兑的方式来制作酒。

总之,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当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尽管自制酒口感独特、成分透明,但相较于追求味觉享受,维护身体健康显得更为至关重要。安全自酿,愉悦而不冒险,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