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疑病症:那些年,我总怀疑自己有病

2024-07-12健康

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是大家普遍的心愿。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去医治,但若是自己没有病,却总是怀疑自己得了病,并非常人能所理解的。

但对于深陷

疑病症

的患者来说,这却是他们每日都在体验的真实而强烈的痛苦。

什么是疑病症?

疑病症,DSM-5中将疑病症修订为疾病焦虑障碍,是一种以担心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的持久观念为特征的精神心理疾病。核心症状包括疑病观念、疑病恐惧和躯体症状的先占观念。

疑病症最为主要的症状是

对疾病的焦虑

患者会过度担心个人健康,总是去医院确认自己有没有生病,反复更换问诊医生,进行多次检查,以确定自己是否得病。

而这种焦虑是长期持续存在的,一次报告、专家诊断并不能让ta们真的安心下来。

常常是在焦虑短暂的平息后,又会再次因为身体的不适再次就医,

反复求证一个事实——自己没有生病。

患者身边的亲属好友往往很难理解他们:

看上去身体健康的人,怎么老是要怀疑自己生病?

检查报告都说没问题了,怎么还是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是不是在演的?

有的家属会在患者一次次的反复就医中失去耐心,关系也变得紧张。

许多疾病焦虑患者与患者亲属一开始并未意识到问题可能更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而是执着于关注生理因素。

有的患者一开始可能是看到一则相关的新闻(如年轻人突发心梗去世)而引起的担忧,开始怀疑自己也有潜在疾病,此后便走上了疑病之路。在各大医院各科专家诊室兜兜转转后,最终才去到了精神科诊室面前,真正正视自己的疑病行为。

疑病患者不止疑病

在我们旁人的视角看来,疑病患者的行为纯属是自己在给自己找不痛快,浪费医疗资源。

而实际上患者本人也难以自控,当被诊断没有病时他们也想为自己感到高兴,但怀疑的念头不受控地在脑海中浮现:是不是医院不行?医生不行?是不是得换一种检查?

陷入无尽的怀疑焦虑中,

只有不断去就诊检查才能让自己从即将失控的恐惧中稍微脱离和喘息

对疾病非理性的怀疑,夺走了疑病者们应有的专注力,乐观、平和的心态,甚至是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1.疑病背后是持续的焦虑、失控和不确定

疑病症患者会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病,有的严重的患者医院的所有科室都去过了,各种绝症都怀疑过了。而在这过程中,促使他们不断求医的心理动力是他们强烈体验到自己有一种没被定位的疾患,

是难以忍受的不确定感和失控感

患者的痛苦主要源于对罹患某种疾病的恐惧,这种恐惧并没有事实根据,即使相应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恐惧依然持续存在。

无法接受身体状况的不确定性,担心自己失去控制,担心自己成为某种疾病的牺牲品,这些担忧和恐惧让他们失去了对自身健康状况明确客观的认知和预测能力,无法接受医学检查结果的正常性,陷入了持续的焦虑状态中。

2.躯体化症状

疑病症患者会产生各种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胸痛、消化系统症状等,这些症状虽然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患者往往对这些症状的严重性进行过度解读,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疾病。

由此引发极度的焦虑,严重者会惊恐发作,体验到濒死的感觉

反过来,

不少患者还会因为过度焦虑担心,引发一系列躯体反应

,如睡眠问题、莫名疼痛、无故发抖等。疑病症在年老人群中多发,持续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引发潜在慢性疾病的病发,如高血压、神经性胃炎等。

3.羞耻和不被理解

疑病患者知道自己的疑病有时很荒谬,有的会因为身上出现了斑点就感觉是白血病的预兆,去血液科检查,接着又担心会不会是皮肤癌、肺癌、心梗......各种担忧接踵而至。

而当他们自己稍微冷静下来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担忧推论多么地不合理,为自己长长的、种类繁多的就诊记录感到后悔、羞耻,觉得自己在医生眼里是「过于矫情」的患者,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

身边的人无法理解他们身处疑病中的恐惧和担忧

,给他们打上「想不通」、「疑神疑鬼」、「胆小怕死」的标签,对他们失去耐心,不愿再陪着他们到医院就诊。

而外界的疏离和不关心,会成为一种助燃剂,加重患者的疑病情绪。

4.社会功能受损

有不少疑病患者在严重时期会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医院里,不断地挂号、就诊、做检查、等检查报告出来后又怀疑,陷入恶性循环中。

当他们被恐惧和焦虑所捕获包裹时,往往难以有精力去维持正常的生活。去不了学校、上不了班、身边的亲友无法理解而疏离,日常生活严重受到影响,人际关系紧张,家人之间也因此起了矛盾冲突。这也让患者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加重疑病。

同时,不断就诊检查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BMC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研究分析了美国、丹麦、瑞典等国的疑病症患者医疗费用。其中,美国疑病症患者在首次就诊前的12个月人均花费约1965美元(约合人民币14060元),首次就诊后12个月约为2089美元(约合人民币14947元);在英国,这笔费用为1295~7089美元(约合人民币9266~50723元)。

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的疑病念头,不知在何时又会再次席卷而来的焦虑恐惧、难以控制的求医冲动......

患者的生活随时会被打乱,无暇顾及生活的其他方面,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疑病并不是他人眼中的「矫情」,深陷疑病之中的人,更需要被看见、理解和支持。

疑病的根源

1.疑病,是内心情绪的另一种表达

疑病患者,常常伴有情绪问题。当内在的负面情绪表达受阻时,躯体不适的主诉便成为了一种合法的途径。疑病是防御更大的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手段。

当内心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的释放时,躯体不适就会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

对躯体症状的过度关注,对健康的过度担忧,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身体,而不去面对内心的冲突和压力。

很多青少年出现疑病焦虑时,往往是在快接近重大考试的时期。

当周围的大人过于注重成绩,对孩子寄予过重的厚望时,孩子内心也背负着过大的压力,而身边若是缺乏相应的情感支持,自身难以处理和管理情绪时,那些压抑的情绪便以对身体的担忧表达出来,甚至出现躯体反应。

有些患者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羞耻于情绪的直接表露。

当他们在脆弱痛苦、烦恼不安的时刻不仅无法被接纳,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可耻的。患者会因此形成不合理的信念,掩饰、否认甚至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选择性地关注自己的身体。

2.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或许是对死亡焦虑的一种症状式的回应。

面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情绪

是疑病症的核心感受之一。

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写道:「死亡焦虑在疑病症患者身上只有一层薄薄的伪装,他们一直担心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问题。疑病症常始于病人或某个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罹患了严重疾病之后。病人会直接体验到死亡恐惧,之后这种恐惧扩散到身体的很多器官上。」

在尚未理解「死亡」概念的年纪,接触到了死亡,留下深刻的恐惧体验,埋下潜在的信念,「得病是很可怕的」、「生病=死亡」,

在某些关键事件的触发下激活后

,便诉诸为对疾病的恐惧与焦虑,以疑病的方式来回应内在的死亡焦虑

害怕自己会被不知名的疾病夺去生命、深感生命的脆弱、恐惧自己得病后的生活......内心不合理的信念、面对死亡恐惧的对抗性思维最终会外化成患者的强迫行为,用反复求证的行为来尝试缓解焦虑,病态地关注自身当下和未来的身体健康状况。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结语:

疑病患者的身心处于一场光怪陆离而令人筋疲力尽的无尽博弈中,停不下来的灾难化思维、强烈的求证冲动、内在的失控感占据了他们的全身心,理性无法工作,无法自控。

此时,身边家人的理解与接纳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很好帮助他们从疑病的焦虑和恐惧中走出来。

疑病症治疗通常是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有研究证实,相比于药物治疗,疑病患者更倾向于尝试心理治疗。

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

应对克服恐惧

,尝试忍受「无法判断身体感受是否为真实症状」的不确定感,建立起新的应对模式;同时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偏差,修正内在的不合理信念。

焦虑本身也有其正面和积极意义。

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视角切入,疑病焦虑背后,其实潜藏着我们该怎样活着、该如何面对死亡、自由、孤独和人生意义等人生课题,在去一一探索这些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逐渐建立起自我存在的价值,找回内心的掌控感。

图片来源:

电视剧【女心理师】

电视剧【疗愈心中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