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罗卉:湘江风湿,风华正茂|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8-28健康

访谈嘉宾: 罗卉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类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并可能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风险,在我国,受其影响的患者近2亿人。

然而,风湿免疫学科在中国却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领域,面临着众多亟需解决的临床难题。早期的诊断、规范的治疗以及对新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标志着学科的临床成熟度,也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近年来,罗卉教授带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不断努力,推动湖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风湿免疫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区域中发展进步最快的专业之一。治病救人、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向外赋能……在从一名医生成长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和科室管理者的过程中,罗卉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但不断变革进取、推陈出新,始终是他坚持的方向。

01 「意外」结缘风湿免疫,与学科发展共成长

罗卉教授进入风湿免疫领域的契机既是一个「意外」,也是时代选择的「必然」。

1999年,在经历了3年轮转后,罗卉面临最终的科室选择。「那时我已经选择了肾内科,正好医院准备从肾内科抽调部分医生来成立一个新的风湿免疫科。机缘巧合之下,我进入到了这个新兴的领域,来到了现在这个科室。」罗卉说。

风湿免疫科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患者一起共同成长。回过头来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风湿免疫科最常见的疾病——类风湿关节炎为例,二十多年前,能够使用的药物除了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和来氟米特这些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以外就是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改变发生在2005年前后。「当时我们有幸在科室创始人左晓霞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的带领下,一起参与了【凯利风湿病学】的翻译,那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几乎同时间,生物制剂也开始在国内上市,还有我们国产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等,这些药物可以更为精准地作用于相应的细胞因子来发挥治疗作用,从而更好的延缓和控制病情进展。当我们手中的‘武器’变多,也让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更加充满信心。」

罗卉表示,风湿免疫性疾病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年龄、性别中发病率各有特征。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年轻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育龄期女性更为多见,类风湿关节炎常常累及中老年人。近年来,痛风的患病率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患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目前来讲,我们临床医生对这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流程都已经烂熟于心,通过诊治大量的病患,积累了丰富的个人经验。大部分患者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现在欠缺的是,怎样把我们的经验变成有特色的诊疗证据。」

罗卉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所有的医生一起行动起来,积累中国人的诊疗数据。「临床诊疗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倚,比如那些疗效不好的,或者没有定期随诊、慢慢失访的,还有某些患者不断辗转于各家医院、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的。虽然开展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仍然要坚持迎难而上。」

「有了临床的诊疗数据,才可能做到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罗卉说。

02 医患互信,共同建立达标理念

患者和医生确立同样的疾病治疗目标也尤为重要。「风湿病通常强调要达标治疗,医生想的是如何让他们的关节能保持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健康使用时间,让疾病一直稳定,而患者表达的治疗目标通常是只要关节不痛就行。」罗卉在临床工作中也看到,这种错误的理念往往会导致部分患者在疾病稍有缓解时就一次次自行减药、停药,最终不断复发,需要重新治疗。「这一点需要医生更耐心地给患者做好科普,让他们和医生步调一致,做到‘知信行’统一,只有这样,疾病的缓解率和今后的疾病负担才可能逐步减轻。」

这方面国内外的差距让罗卉很有感触。「国内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医生跟患者沟通的时间太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方面可能会存在差异。如今随着科普渠道的增多,未来在这方面还有更多优化空间。」

03 发展特色学科,帮助人才成长

2016年起,罗卉开始在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持日常工作,2020年正式成为风湿免疫科主任。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罗卉始终在思考:什么是一个好的风湿免疫科该有的样子。

「这是个一点一滴长期摸索的过程。」罗卉说,「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是左晓霞教授一手创立起来的,到我接棒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强化我们的优势,深挖特色学科,让长板变得更长。」

从2018年开始,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着手建立系统性硬化症和特发性炎性肌病两个疾病队列,并且对队列中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之后几年逐渐确立了以系统性硬化症、特发性炎性肌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这4种疾病为特色的重点研究方向。

今年初,罗卉教授团队在风湿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风湿病年鉴】(IF=27.4)上发表文章,对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各类亚型进行肌肉组织中内含子保留的特征分析,引起行业广泛讨论。

「科室里的年轻人都在不舍昼夜地在做科研,因为标本宝贵又数量较多,可以获得大量的多组学数据。科室内部的科研平台条件不够,我们就去外面找、去借,当时,我们合作伙伴有一台非常先进的蛋白质谱仪,他们白天用,我们就只能晚上用,积累了相当充分的原始数据。

「同时,我们也跟其他的学科进行交叉,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分析手段,如发表在ARD杂志上的文章就是我们在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同事的帮助下,用新的方法来进行数据分析,大大提升了课题的创新性。我们还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基础研究,找到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为今后的转化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鼓励科研、支持创新,在罗卉的带领下,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不仅发表了许多高分文章,科室年轻人也不断拿到国家级和省级基金项目的支持,背后的原因既有科室多年形成的浓厚科研文化,也是因为罗卉打造了一套独创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现在想的就是怎样把年轻人培养好,让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独立的PI。当然这也和医院层面的支持分不开。」由于青年医生在博士毕业之后忙于临床的规培轮转,很容易没有时间延续其原先的研究方向。所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从顶层设计,让所有来医院的博士毕业之后,都有2~3年时间做博后,博后期间可以延续前期工作,并可以和国内外的导师联系指导。这样很多人不仅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且还能持续地发表系列文章。

「有了这些课题支撑,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科里也会将学术型的硕士名额优先分配给他们,这样他们既不会落下临床的训练提升,研究工作也可以同时指导学生继续完成,同时满足了科研和临床训练的需求。」罗卉说。

在这一制度激励下,光去年一年,科里便「上新」了三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而在罗卉看来,未来这些人才不仅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成为「专才」,更应成为整个风湿免疫的「通才」。

04 赋能地州市,引领湘江风湿免疫事业发展

在我国,有大量的风湿免疫病患者来自于基层。而湖南作为一个有着将近50个少数民族的中部大省,省会城市的龙头风湿免疫科自然还承担着带动全省、辐射外省风湿免疫事业发展的重任。

近年国家大力支持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为风湿免疫科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罗卉表示,湖南的基层风湿免疫诊疗起步较晚,直到近年,大部分地州市的三甲医院里才成立了风湿免疫科。

在湘雅风湿免疫科,罗卉不仅继承了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很多年前,湖南风湿免疫学科的老前辈吴轰教授、左晓霞教授、陈进伟教授等就带领着我们经常到基层去授课、查房、义诊等,到了我们这一代仍然要将基层帮扶工作传承下去。」如今,这份坚守和努力已经开花结果,湖南省14个地州市已陆续成立独立的风湿免疫科,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广大患者翘首以盼的福音。

有了良好的基础,未来湖南的风湿免疫科该「怎么走」?罗卉认为,目前大部分地州市的风湿科正常地运转,人员基本不成问题,下一步工作就是提升大家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随着风湿免疫专业的不断壮大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到地州市医院,为基层医疗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见证了省内有四个地州市级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成为了湖南省及市州的重点专科培养项目。在其他的地市州医院中,科室主任或科室骨干已经成为了硕士研究生生导师,这不仅是对基层人才能力的肯定,更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卉说。另一方面,在广阔的县域,仍有许多工作需要下沉、夯实。罗卉坚定地指出:「在基层风湿免疫科的战场上,我们坚持以临床为核心,而位于塔尖的湘雅医院,不仅要担当起解决省内外复杂疑难病例的重任,更要成为湖南省风湿病规范化诊疗和科研工作的领头羊,推动湘江风湿免疫事业迈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