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吃得太好并不是好事!」

2024-01-03健康

岁末年初,又到了吃吃聚聚的时刻,有人说「 吃得太好并不是好事 」!

不少网友表示享用到了这些热乎乎的美食,才真正感受到冬天浓厚的氛围感。

那你觉得上述哪个食物才是 冬季绝佳美食 呢?

01 古人餐桌智慧

在古代士人的眼中, 【饮食结构】 的合理性可谓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 一书明确指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是人类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的分类,是全世界最早、最全面、最为合理的膳食指南。

在唐代, 孙思邈 在其经典著作 【千金要方·食治】 的序论中引用了这一智慧的论断,并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观点。

他巧妙地将食物划分为四大类别: 果实 蔬菜 谷物 鸟兽

他精心阐述了 150 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强调了膳食结构的重要性。

这表明,孙思邈非常注重食物的 多样性 和日常饮食的 平衡

同时,古代人也提醒我们, 吃得太好并不是好事 。因为脂肪和糖分过多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晋人 杨泉 【物理论】 中说: 「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

02 贵族和平民饮食大观

在饮食中得以体现。在中国古代, 的食用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

例如,王公贵族偏爱精致的 肉类 ,如 等,而贫民的日常饮食则以简单的 豆饭藿羹 为主。

煮粥 用的器具叫做「 [gé] 」,陶制,有三条空心腿,设计增加受火面积,快速煮熟食物。

蒸饭 用「 [zèng] 」,外形像盆,有手柄或外翻卷口,底部平且有孔通气,放在鬲上,构成另一种 炊具 —— [yǎn] ,点火可开蒸。

古代的礼要求进献给君主的饮食要合乎一定的礼仪。

例如, 【礼记·礼器】 中提到: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可见,在宫廷中,饮食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反映了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

03 历经三千年的饮食传统

分餐制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长达 3000年 以上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人们采取分餐制进行进食。通常,他们 席地而坐 ,面前摆放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

案上放置着轻巧的食具,而更为笨重的大型器具则直接摆放在席子之外的地面上。后来所说的「 筵席 」,正是这种古老分餐制的一个生动描绘。

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

在汉代画像石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例如 【鸿门宴】 中,刘邦和项羽按照身份坐在不同的位置,面前摆着各自的案几,用来放置食物。这种场面反映了分餐制的习俗。

古代夫妻分餐制 也是古代分餐制文化的一部分。

【举案齐眉】 的故事记载,东汉时期的梁鸿和妻子孟光在吃饭时,孟光会将自己的食物举到额前呈给梁鸿,以示敬重。

这体现了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和礼仪。

04 古人独特的办公餐文化

廊下食
,又称「 会食 」,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宴会形式,与唐朝的朝参制度紧密相连。

所谓的会食,是指官员们在各自的办公处进行集体用餐,同时商议政务,与现代的工作餐颇为相似。

唐太宗时期 ,由于朝中官员的事务极为繁忙,朝会经常持续很长时间,使得官员们倍感辛苦。为了体恤朝官,避免他们过度劳累,唐太宗决定进行赐食。

由于这些食物都是在廊庑之下被赐予官员们,因此得名「廊下食」,这也成为了「会食」的开端。

莫高窟 唐壁画 【斋僧图】 描绘了廊下食的场景。

画面中,和尚们坐在席子上,面前放着食盘,他们正在享用食物。

这幅画展示了廊下食在 唐代佛教寺庙 中的普及程度。

唐代诗人 张籍 【寒食内宴二首】 中描述了廊下食的情景。

诗中写道: 「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绸。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在廊下举行宴会的场景,展示了廊下食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

05 古代礼仪与吉祥镇物完美融合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在古代,宴席又被称为「 」,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聚餐形式,它必须遵循固定的礼仪程序。

筵的材质主要是竹子和苇类,相比之下,席的质料、编织方法以及使用场合都更为讲究。

晚唐画家 孙位 【高逸图】 描绘了「 竹林七贤 」坐在席子上的场景,画面上出现了「 席镇 」这一物品。

此外,古人对「 」字有独特的理解,西汉人不仅将「席镇」视为压帷帐或席角的日常器物,还赋予了它 辟邪祛恶 的含义,常常将其设计成动物形象如 麒麟 等,以象征 吉祥之意

06 揭秘古代贵族分餐礼仪

古代的进餐方式除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贵族还可以凭 [zǔ] 而食。

在考古发现中,如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案和俎案,以及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描绘的宴饮场面。

这些实物和图像反映了古人分餐进食的习惯和礼制化的分餐制的发展。

【史记·孟尝君列传】 记载: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在战国时期的「 孟尝君待客 」故事中,孟尝君为了表示对门客的尊重和平等对待,采用分餐制,并且亲自为门客摆设宴席,让他们凭俎而食。这体现了孟尝君的仁爱和礼仪。

南唐 顾闽中 【韩熙载夜宴图】 作为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凭俎而食的场景。

画中人物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宾客们姿态各异,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这幅画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07 舒适、实用与身份的象征

座椅而餐 的好处在于,它使得用餐者能够以更加舒适和优雅的姿势享受美食。

在宴席上,升高了的凳椅使得宾客们能够放松腿部,减轻疲劳。而在日常生活中,升高的凳椅则可以让人们在吃饭时更加轻松自在。

除了实用之外,座椅还具有象征意义。在宴席上,宾客们坐在高高的凳椅上,俯视众人,享受着崇高的待遇,这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综合自:百家号、知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