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为什么整容的明星一上镜就会被发现?|日本医美

2024-07-02健康



大家对整容艺人的出镜,反应真的好大好强。


上月写的主持人,现在还有大波的人围观热评,而且情绪强烈。


有没看的,点蓝字回看:


【歌手2024】主持人是如何整成真人匹诺曹的,冲突脸怎么做取舍?


而且发现一个风向。


就是观众对做个双眼皮、垫个鼻子的容忍度,远远高于脸部填充。


双眼皮、隆鼻的,只要做的好做的自然,


即使被发现,可能言语上轻带一下就过去了。



但填充个馒头脸,在镜头里避也避不开,可是犯了忌了。


影响观感、拖垮内容、和别人不在一个维度空间。


导致节目整体评分上不去、劝退观众,都是整容脸的错。



观众也有反向疑惑的:


艺人这么注重外表的群体,他们不知道自己整坏了吗?


还要上镜让观众口诛笔伐,这个钱是非挣不可吗?


其实不是整坏后,非要上镜。


多数是需要上镜后,为了更好看才去做调整的。


至于自己知道不知道整坏了这个事。


是这样的, 本人和医生可能真不觉得整坏了。


因为整完的状态肯定是大家都满意,


所以才有了复整和自信上镜的后续。


而且整后的自拍效果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 静态 ,宛若新生,这个从某主持人的写真照能看出来。



但大部分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注射填充的延迟性和填充物在不同载体上的表现。


比如医生在注射时,一没过量、二即可效果很好,大家都很OK。


但是过段时间就被身边人说显假,尤其是上镜做表情时。


这就是填充物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延迟性。


个体条件不同,回落后的效果也不同。


打完即刻为什么都满意?


因为此刻的填充剂没有吸水,硬度最强。


塑出的型轮廓感强,本身皮肤的一些松弛也被瞬间挺起的状态带得紧致。


△右图注射颧部轮廓挺出后,面部高光点变强,线条更挺拔皮肤显紧致


但过后由于吸水膨胀后,填充物硬度下降。


有一定挺度高度的即刻塑形效果就会变弱。


如果这时的载体恰好又是个软组织有严重松垂的人。


这时的填充物就像一团软乎乎的包囊。


趴伏在皮肉之间并不密挺的组织间隙中。


此时面部就会有 「又鼓又塌软」的矛盾趋势。


做表情时,细节被盖住,肌肉还要带动填充物,


填充物顺着肌肉力挤一起,看起来就是又假又僵的馒头脸了。



所以有一部分人填充要经历的过程是:


打完即刻 ——好看、自然,变好空间大;


打完中期 ——显假、有重坠感,馒化;


打完后期 ——自然、但塑形感弱,回落过程造成心理反差,不太能接受失去塑形感的样子。


这个过程是不少上点年纪、皮肤有老化群体的填充心理过程。


可能那些馒头脸明星,经历的也是一样。



而较年轻群体经历的过程又不一样。


通常她们的软组织强韧,在打完初期会显肿一些。


随着填充剂吸收, 回落后的效果越来越自然贴合


直到最后吸收完毕,外貌反差也不会特别大。


主要还是在 水润度和饱满度 上有区别。



那么,是不是只要填充过的脸上镜都会被发现呢?


不是的, 打玻尿酸的艺人多了,但被发现的只是一部分。


或者某个阶段的注射差池。


比如这个动态的面部,贴合自然,表情松弛。


或许在某些光线下高光点偏锐,但也不会一下被认定填充了。



那么,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来了:


注射一张不被怀疑的脸,需要注意什么?




艺人比我们普通人需要的面部细节多的多。


所以在注射时,就要以大动态表情舒展为前提考虑。


当然,普通人想以这种效果为前提变化也是一样的。


所以面诊时一定要和医生讲好,讲清楚。


要医生了解自己大笑、说话、动静之间的面部表情变化。


懂的医生自然会知道观察动态时面部部位的组织变化。


不懂还不重视这方面的医生,也打不出你要求的样子。



为什么把面部表情变化作为注射第一重点呢?


因为被人发现的注射脸,多是因为打不开表情让人觉察别扭而发现的。


表情不是一个部位的事,而且脸上的部位都不是静止的。


每一块都有其抵抗和协同的力量存在。


面部是个系统化精准科学。


它是表情肌、筋膜层、韧带、皮肤等各个组织共同参与,


通过各层次结构相联动产生的。


这里有个词叫 「面部解剖联动规律」


用它做面部评估和方案设计,会大幅度减少僵脸的产生。


比如颞浅筋膜会联动颞部与面颊;


颧皮韧带到眼轮匝肌支持韧带联动着中面部与眶周;


颧大肌联动着面颊与口周等。



观察到表情变化后,也就知道了注射的深浅和前后顺序。


比如某人做表情时,嘴唇周边区域的运动幅度大、苹果肌外侧幅度小。


随着表情运动大的,组织层次浅,注射剂量一定要小;


表情时运动小的,组织层次深,位置固定,受到表情影响小,可以深层注射。


如果要求打苹果肌,但ta做表情时颧肌又很活跃。


这时候如果打的浅,表情肌会拱到浅层脂肪,显得不自然的鼓。


面部运动时,横面区有个向上膨隆、薄的横纹肌也跟着运动,这时苹果肌组织容量会加大。


这时如果打的浅,填充物就会挤在横纹肌周围,就出现过度填充的馒头样。




注射有顺序,不是哪缺就打哪。


患者不懂也不关注注射顺序,上来就说要打哪哪哪。


医生不是这么任性的被指挥的。


如果能被患者指挥的医生,那打出来真不知道什么样。



注射要先上后下,先深后浅,先外后内,先提升后补充修饰的原则。


这些经验也都是依照面部解剖联动规律总结出的。



从上往下打,是分散下面部软组织对脸的重坠力。


从上开始打,将提升效果一层层传递到下面部。


下面部的受力被一层层分走,效果的展开性好,自然。




深层凹陷的沟槽,多是骨骼容量不足产生。


而浅层皱纹是皮下胶原的不足产生。


先在深层把骨容量补满,为浅层软组织的运动建立支撑。


浅层在纹路下找平,这样表情会更自然。




先注射脸外侧,再注射脸内侧。


外侧脸为咀嚼区,内侧脸为表情区。


咀嚼区比较固定,细节较少,最大的问题是下垂。


所以这个地方基本不会出现「填充过度」「馒化」的既视感。


因为填充这个部位,填充物占位后,恰好解决下垂问题。


先打这个部位的逻辑,也是先把支撑建立起来。


也可以理解是把脸皮后方拉紧,便于前方的细节修饰。



外侧解决好,联动的内侧问题被解决大半。


表情区细节多,最怕重坠或被糊住。


外侧被拉紧还不损表情,内侧只要做好提升就好了。


这样下来内侧脸需要的填充剂就少很多,表情保留的多。




先提升后修饰,开头说过了。


不提升就填充,待填充物吸水膨胀后。


硬度下降,挺不起来。


如果皮肤紧实度不足,会加重皮肤负担,脸显得又鼓又松垂。


没有饱满紧致感,只有臃肿下坠感。


先做提升就是加固地基的支撑力。


对兜住填充物,包裹水润感都有作用。


先提升后修饰,就是夯实里面,找平表面的逻辑。




不同注射层次对填充产品适配度不同。


国内很多人自己买玻尿酸找医生打。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


我买的产品和我要打的部位,适配度有误。


而且我只想打某一部位,不想按上面说的逻辑打。


这些问题摆在医生面前,那医生是打还是不打?


打吧,我拿的产品适合深层填充,对浅层效果并没那么出色。


而且会出现打完即刻好,后面会变差不自然的担心。


不打吧,上门的生意往外推,还以为医生不会打。


钱没挣到,顾客还会有不正向的反馈。



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会做中和选择。


先给顾客讲清楚,你买的产品不适合你要打的部位。


但是你非要打我也能打,但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先讲清楚。


然后按照我的需求打了。


打完效果挺好,开开心心的走了。


结果呢, 后期出现了医生说的问题之外的不可控问题。


比如医生说不适合,会有下垂风险,但我出现了馒化。


开始很自然,可现在朋友都说我是整容脸。


拿着这些话去找医生,医生一两句也说不清楚。


顾客不懂医理,医生懂,但没有效传达给顾客。


明知注射层次和填充产品不匹配,但最终还是打了。



出现的问题,那到底是谁的问题?


可能,那些被看出整容的填充脸,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更是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