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每天午休1小时,死亡风险居然增加了?一般不要超过这个范围

2024-07-27健康

时间是最好的医生,这句话在讨论午休时显得尤为贴切。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午休已成为许多人在紧张工作或学习之余选择的一种放松方式。人们普遍认为,短暂的午睡能够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或学习效率。

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开始揭示午休与健康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午休时间的长短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午休时间与健康风险

根据2020年,在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举行的ESC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午休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对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与不午睡相比,长时间午睡(超过60分钟)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4%。

这项研究综合了来自20多项研究的313651名受试者的数据,其中大约39%的参与者表示他们有午睡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加的风险,主要出现在那些夜间睡眠时间超过六个小时的人群中。换句话说,对于那些夜间睡眠充足的人来说,长时间的午睡可能并不是一个健康的选择。

此外,研究还指出,任何长度的午睡都与死亡风险增加19%有关,这一联系在女性和老年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然而,并非所有的午睡都对健康有负面影响。研究同时发现,短时间午睡(少于60分钟)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无显著影响。

特别是,短于30至45分钟的午休时间,可能对于改善夜间睡眠不足的人的心脏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至于午睡为何会影响身体健康,科学界尚无定论。但有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午睡可能与身体的某些生理机制有关,这些机制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相关。

除了上述发现,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午睡习惯与基因之间的联系。

研究发现,人体基因组中存在123个与白天午睡有关的区域,揭示了三种可能促进午睡的不同机制。

这项研究表明,午睡习惯不仅与心脏代谢健康相关,而且与认知功能和痴呆症风险的降低有关。这一发现为理解午睡对健康影响提供了新的生物学视角。

午睡与慢性疾病预防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定期适度的午睡对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具有潜在的益处。

瑞士洛桑大学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午睡,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这项发现揭示了午睡与心脏健康之间的积极联系。

从生理机制上看,午睡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脏健康产生益处。首先,它可以降低血压和心率,减轻心脏的负担。

其次,午睡还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应激激素的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从而为心脏健康提供保护。

然而,并非所有的午睡都对健康有益。研究也指出,长时间的午睡(超过60分钟)可能与增加糖尿病的风险有关。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与糖尿病的风险密切相关的午睡时长,尤其是超过90分钟的午睡,风险最高。

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午睡会干扰正常的昼夜节律,影响到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此外,长时间午睡可能与较少的身体活动和肥胖有关,而这些因素均为糖尿病的已知风险因素。

对于高血压而言,适度的午睡可能有助于降低其风险。午睡通过放松身体和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血压的下降。同时,午睡还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功能和减少交感神经活动来发挥作用。

但是,过长的午休时间则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午睡对健康的益处,建议控制午睡时间,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疲劳,提升下午的工作或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维护长期的健康。

通过科学地安排午休时间,我们可以在享受午睡带来的休息和放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健康的正面影响。

午睡有关的基因

尽管对于午睡的看法,在不同文化和工作环境中有所不同,科学研究却逐步揭示了午睡对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

【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由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团队进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午睡与基因之间关系的新见解,进一步证实了午睡与心脏代谢健康之间的联系。

这项创新性的研究,发现了人类基因组中123个与白天午睡有关的区域,并揭示了三种促进午睡的不同机制。

这一发现不仅强调了午睡习惯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联,还表明午睡习惯与心脏代谢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还发现有规律的午睡,与更好的认知功能和较低的痴呆症发病风险相关联,为午睡的益处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与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及其他几个机构合作,通过深入分析,确定了影响人们白天小睡倾向的多个基因区域。

这一成果不仅揭示了午睡习惯背后的遗传基础,也为将来开发改善心脏健康和认知功能的干预措施提供了可能。

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MGH基因组医学中心的Hassan Saeed Dashti博士指出,虽然午睡在一些文化中是传统的一部分,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随着对午睡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利用午休时间,以支持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生物节律

人体的生物节律,亦称为昼夜节律,是一种内在的时间跟踪系统,它主导着我们的睡眠模式、体温变化、荷尔蒙分泌以及新陈代谢等众多生理过程。

这种生理钟表大致遵循24小时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协调,影响着我们一日中的精力高峰和低谷。

在这样的生物节奏指引下,午睡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忙碌的工作或学习之间寻找一丝短暂的宁静和恢复。

然而,不同个体对午睡的需求和其带来的效果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生物节律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在下午早些时候就感到昏昏欲睡,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下午晚些时候才觉得疲倦。

这些反映了个体生物钟的不同,提示我们在安排午睡时间时需要考虑个人的生物节律特征。

科学研究建议,最佳的午睡时间大约为20至30分钟,这个时长可以使人们在不进入深度睡眠的情况下得到短暂的休息和恢复。

深度睡眠虽然能带来更彻底的休息,但若在午睡中进入深睡阶段,醒来后可能会感到更加疲惫,影响接下来的活动表现。

因此,控制午睡时长,避免过长的睡眠,对于保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个体在生物节律上的差异,如「夜猫子」和「早起鸟」的区别,也意味着我们在安排午休时间时需考虑个人的特性。

心理健康与午睡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午睡不仅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还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作用。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透露出午睡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与不午睡的人群相比,那些午睡时长保持在30到60分钟的人群中,抑郁风险的检出率显著降低。

这一发现揭示了适度午睡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强调了午睡作为提升情绪稳定性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短暂的休息,不仅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活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理状态,为情绪稳定和压力缓解提供支持。

尤其对于处于高压环境中的现代人来说,适当的午休时间可以作为一种轻松实施的心理干预手段,对抑郁症状的改善具有潜在的益处。

然而,并非每个人对午睡的需求和反应都相同。因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以及调整午睡的时长和频率,成为了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优化午睡效果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推荐的午休时间为30至60分钟,既能够有效缓解疲劳,又不会干扰夜间的正常睡眠模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午睡时间,让午睡成为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如下:

【1】长时间小睡可能对健康有害——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中国老龄化人口午睡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白天午睡的遗传决定因素及其对心脏代谢健康的影响——自然通讯
【4】午睡的科学:新研究揭示了白天午睡的遗传基础——马萨诸塞州总医院

【5】Circadian Mechanisms in Medicine——NE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