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有是证用是方」,绝不是【伤寒论】的真正精髓

2024-03-17健康
以古今方书及临床实践的丰富资料为依据,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锐利武器,深入剖析了「有是证用是方」这一方证相对的观念。我们发现,尽管这一观念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它并非普遍适用的规律。特别是在面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复杂现象时,它显得捉襟见肘,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要真正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的奥秘,我们必须立足于探索方证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学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让中医理论思维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素问】提出的「同病异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一思想强调在因人因地因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核心精神。然而,在辨证论治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原始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逐渐被「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替代。这种思维方式在明清以来的「名医方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往往以「方证相对」作为阐述方义、解释成方疗效机理的唯一准则。这种做法无疑限制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空间,使得我们难以全面认识和理解疾病的本质。实际上,无论是古代方书的记载还是现代研究的结果,都表明除了「方证相对」之外,还存在着「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反映了疾病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它们采取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的偏见。相反,我们应该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为指导,结合现代科研成果,重新审视方证相对的得失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为中医药学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1 「方证相对」的利弊方证相对,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诊疗原则。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对此有着明确的阐述:「合是证便用是方」。也就是说,在中医的世界里,药物与病症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确的对应关系。只有当药物与病症完全匹配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孙氏在书中明确提到:「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他强调了药物与病症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对于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影响。然而,方证相对并非中医理论的唯一真理。正如唯物辩证法所指出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尽管方证相对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伤寒论】的真正精髓。事实上,中医临床实践中还存在「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这意味着,即使面对相同的病症,也可能因为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因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样,同一方剂也可能用于治疗不同的病症。因此,我们不能将方证相对的理论绝对化,而应将其视为中医辨证论治学说体系中的一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方证相对只是辨证论治学说体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将其夸大为普遍适用的真理,甚至视为辨证论治的唯一规律,那就是历史的误会。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提到:「那些可以纳入规律,因此为我们所知的,都值得我们的关注;而那些无法纳入规律,因此我们未知的,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被忽略不计。如果这样,科学的研究就终结了,因为科学的本质就在于探索未知。」然而,在中国医药学的实践中,情况似乎比恩格斯所描述的更为复杂。在这里,对于那些不能纳入规律、我们无法明确认知的事物,我们并未选择忽略,反而以人为的方式将其改造成「已知」的存在,强行将其纳入规律之中。至于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却往往无法验证,因此无需过多考虑。只要理论能够自圆其说,就算达成了目的。这就导致了方证相对说在辨证论治学说体系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并非完全真实,我们必须打破它。否则,中国医药学,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就只能在主观上认为「已知」的范围内徘徊,除了不断重复验证那些已知的事物外,将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无论是发展还是提高,都只是在古今中西语言表述上的细微差别,而并未在本质上实现突破。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勇敢探索未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2 方证相对理应让位于方证相关按照方证相对的观念,每一种病证都被视为独特的,需要特定的方剂来对症下药。这种看似合乎常识的观点,实际上却源自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在特定范围内有其合理性,但一旦跨越界限,便容易陷入片面、狭隘和抽象,甚至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将「方证相对」的概念调整为「方证相关」。「方证相关」不仅包含了「有是证用是方」的思想,更涵盖了「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深刻内涵。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方剂与病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而多变的。方剂的功能多样性,只有在与人体动态变化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全面展现。同样,方剂的配伍规律也只有在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真正凸显。因此,相较于「方证相对」,「方证相关」这一命题更加科学和准确。它提醒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方剂与病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治疗中的相互作用。随着对「方证相关」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医药学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3 关于同证异方、同方异证「同证异方、同方异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理念。它告诉我们,相同的病症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同一个方剂也可能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病症,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深度。具体而言,「同证异方」意味着在面对相同的病症时,中医不会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治疗方法。相反,它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剂。这种「同病异治」的思想,正是中医治疗的独特之处。而「同方异证」则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广泛应用。一个方剂可能针对不同的病症都有疗效,这是因为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机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同一个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达到治疗多种病症的目的。这种「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理念,与「有是证用是方」的「方证相对」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过于机械地将方剂与病症相对应,忽略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深度。相比之下,前者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的灵活性,更符合中医治疗的实际情况。作为辨证论治学说体系的创始人,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就有许多关于「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1)五苓散,这款由茯苓、猪苓、白术、桂枝、泽泻五味药物精心组成的中药方剂,其疗效卓越,应用广泛。依据吴谦【医宗金鉴】所述,五苓散主要治疗两种病症:一是水逆,即饮水后随即呕吐;二是消渴,即饮水后随即消失。这一论述显然是以仲景【伤寒论】为依据的。而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对五苓散的治疗范围则有着更为详尽的描述,他认为五苓散能够治疗各种湿气导致的腹部胀满、水饮水肿、呕吐泄泻、水寒射肺导致的喘息或咳嗽、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导致的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以及身痛身重等症状。这是汪昂基于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所得出的总结。然而,仲景在描述五苓散时提到:「多饮暖水,汗出愈」,却从未提及「小便利则愈」。这说明,将五苓散单纯地列为「利水渗湿剂」的观点,只关注了药物的作用,而忽视了机体反应状态即病证机理的复杂性。此外,从【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五苓散还能治疗一种近似「如狂」的病症,症状包括狂言烦躁不安、目光散乱等,这与水逆、消渴、水饮水肿、水寒射肺等症状有着显著的区别。其治疗效果也并非是通过利水渗湿,而是通过发汗来实现的。同样,仲景的【伤寒论】中也有关于五苓散用于发汗的描述。这说明,五苓散不仅可以用来利水渗湿,还可以用来发汗,甚至可以用作涌吐剂。这种多功能性,绝非简单的「有是证用是方」的方证相对说所能解释。清代不著撰人的【伤寒方论】称「五苓散为两解表里之首剂」,这也许正是因为五苓散具有如此多样的治疗功效。至于【外台秘要方】中提到的「深师茯苓术散」,虽然药物组成与五苓散相同,但其主治症状却与仲景【伤寒论】中的描述完全不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病证机理来决定。现代研究发现,五苓散对健康人及正常小鼠和家兔并无利尿作用,只有在水液代谢障碍时,才表现出其利水渗湿的作用。这一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方证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强调了方剂学和辨证论治学说的灵魂在于方证之间的相互关系。2)肾气丸,这一古老方剂,在【金匮要略】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它既能治愈小便不利的虚劳腰痛,又能解决妇人转胞不得溺的困扰,甚至还能应对男子消渴、小便反多的症状。这些看似矛盾的病状,在肾气丸的作用下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这不禁让我们惊叹于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肾气丸的神奇疗效。然而,肾气丸的现代研究报告更是让我们对其刮目相看。它不仅能治疗高血压、前列腺肥大和慢性肾炎,还能对白内障、性神经衰弱、脑出血后遗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肾气丸的多样性功能,也为我们揭示了方剂在机体不同状态下可能呈现出的「双向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同证异方」的现象。在仲景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伤寒论】中的寒实结胸,既可以用三物小陷胸汤治疗,也可以用白散来应对。这种同一病症采用不同方剂的治疗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然而,中药复方的研究并非易事。任何一味中药都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药理作用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方证相对」和「以方测证」的水平上,而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探讨方剂与病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