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国印记

2024-07-27历史

身为湖北当阳人,常为自己的故土感到骄傲,因为当阳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赵子龙单骑救主、玉泉山关公显圣等故事都发生在当阳,尚有不少印记保存至今。

当阳见证了三国英雄的神威勇猛,也见证了刘备的窘境乃至一代武圣的落幕。

关羽兵败麦城(今天的当阳),被孙权部下斩首于临沮(今湖北远安)后,其身躯被葬于当阳,依墓建庙,曰「关陵」。

关羽的首级被孙权送往洛阳献给曹操,欲嫁祸于曹操,未料其计谋被曹操识破,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首级及木刻之身于洛阳。从此,一代名将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乡。

关羽生前威名赫赫,死后殊荣无限。从被刘禅追谥为壮缪侯开始 ,到宋、元、明、清,一共 被追封了13个谥号,「由侯而王」「由王而圣」「由圣而帝」「由圣而天」,规格越来越高。伴随 关帝庙的兴建从国内蔓延至海外,以「忠」「信」「义」为核心的关公文化蔚然兴起。

如今,当阳市以关公文化为根基,提出了「长坂雄风 信义当阳」的城市宣传口号,着力打造「中国义城」。一首冠名【忠义情长 雄风当阳】的歌曲仿佛响彻耳畔。

离开故乡多年,当有人问我籍贯何处时,我都会自豪地回答「湖北当阳」,而且不忘补充:张飞吼断当阳桥、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地方。

相比当阳,成都可谓刘备的福地。

刘备原本是应益州牧刘璋邀请入蜀帮助其巩固统治地位,阴差阳错之下,刘备赢得益州之战,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登上了其职业生涯的巅峰。

在蜀都称帝,刘备开辟邮驿,打通军输要道;出于「维稳」,通过铸钱充实府库、搞活经济,通过「分金银」激发广大将士的斗志,通过「还谷帛」「归田宅」获得豪族的支持。【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记载:「备入成都,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取蜀城中金银」并非掠夺百姓,而是取自抗命的豪族。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解释:「夫‘取蜀城中’云者,谓入城后纵将士分掠抗命诸家也。用其金银以赏将士而‘还其谷帛’,俾资生存耳。」至于「归田宅」,则是采纳了赵云「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的建议。

采取系列措施,实现荆州派和益州派的共治。为团结益州派,委之以重任。【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还通过联姻促进融合,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

刘备刚刚登基两年,就决意东征讨伐东吴,为关羽复仇、夺回荆州,也为捍卫尊严。

未料,刘备在夷陵大战中遭遇失败,病危之际托孤诸葛亮,驾崩后移柩葬于恵陵。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精心辅佐后主刘婵,成就卓著。看看他的政绩——

秉持「存国家安社稷」的理念,严明法纪,提倡法治和德治刚柔相济,领衔编造了【蜀科】;整肃军队,依法治军,制定多部军法条例。

「西和诸戎、南扶夷越」,悉心治理边疆地区。平定南中,诛杀雍闿,七擒孟获,使其心悦诚服地归顺于蜀汉;平定蜀南地区后「不留兵、不运粮」,减轻国家负担;重新划分行政区,推行郡县制;实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还把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重用在氐、羌族中有较高威望的马超、姜维,促进了西北少数民族与蜀汉的融合。

主张「国事惟和」,力主精诚团结;坚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量才使用。

主张「闭境劝农,育养民物」,让百姓「安居复业」,大力发展小农经济;重视农田水利灌溉,设立堰官,「征丁千二百人」保护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黍稷油油、粳稻莫莫」; 推广农业技术,大力发展桑蚕牧渔业,鼓励百姓织锦致富、开展蜀锦贸易,并设立锦官,专司蜀锦生产,促进了织锦业的繁荣,呈现「栋宇相望,桑梓接连」「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景象;实行盐铁专营,组织移民垦荒,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大旱之年颁布禁酒令,以节约粮食;以身作则,提倡尚俭戒奢;令军队屯田垦荒,使蜀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

初心如磐,先后五次北伐,意图统一中原,虽然战果颇丰,但壮志未酬,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葬于定军山。

善于发明创造,在汲取古人智慧的基础上推出了八阵图,发明了连弩等兵器,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运送粮草。

此外,他还是文章大家,赋有文章上百篇,其中【出师表】等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文坛的地位。

在诸葛亮及其继任者蒋琬、 费祎 的辅佐下,蜀汉国力有所恢复,国家一度强盛起来。蜀汉疆域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至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汉在军事上曾屡屡占据主动,前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有姜维总共十一次北伐,虽也有一定战果,但连年征战使国力严重衰弱,最终被曹魏所灭。

南北朝时期,在恵陵东南方向修建了武侯祠,与恵陵、汉昭烈庙毗邻。经过明、清两代改造、扩建,武侯祠的范围扩大到了恵陵和汉昭烈庙,并形成了前殿祭君(刘备)、后殿祭臣(诸葛亮)的格局,一直保持至今。至于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原位于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改造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

到成都后不久,就拜谒了武侯祠,一睹恵陵之静穆、三义庙之风采。从故乡当阳,到蜀都成都,身临其景,三国风云如电影般在脑海呈现,恍恍惚惚,似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词调在耳畔回响。

不讳言,三国中蜀汉虽然最早灭亡,存在时间也最短,但蜀汉相关的人和事似乎更扣人心弦。或许,这与震古铄今的三义情不无关系,也与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不无关系。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当曹操大军南下,有人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江陵为上,刘备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在危急关头,刘备的仁爱恤民之心,与曹操滥杀数十万无辜民众,形成鲜明的对比。站在人民立场写作,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如此看来,「尊刘贬曹」无可厚非。

环顾三国,无论曹魏还是孙吴,似乎都没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及后续的生死之交那般感天动地。

有史以来,江湖结拜司空见惯,但结义兄弟能够为了宏图大业赴汤蹈火、侠肝义胆、死而后已却是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千古情义。

难能可贵的是,刘、关、张 「铁三角」作为创始团队,没有僵化封闭,而是极具开放性、包容性,不仅招揽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更是吸纳了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姜维等武将。能够建立蜀汉政权,可以说与这个团队的发展壮大不无关系。

「收复中原、兴复汉室」是刘备集团坚定不移的初心使命,无论从政治、文化还是感情角度,都极具感染力,因为这面旗帜使人很容易认识到这是一条「人间正道」。所以,不难理解,刘备从当阳撤退时,会有十余万百姓跟随,也不难理解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北伐前在【出师表】中表达「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的赤胆忠心。

自被刘备「三顾茅庐」礼邀出山辅佐,诸葛亮为报答这份知遇之恩,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份忠诚,足以「动天地、泣鬼神」。

关羽在临沮被孙权部下所害,刘备东征复仇失败病逝,是兄弟情、战友情的双向奔赴。弟为兄赴死,兄为弟殒命。这是一种怎样的情义?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早已作古,但他们身上所彰显的人性光辉——「忠」「信」「义」依然烁古耀今、启迪后人。

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着诚信危机、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对照古人身上的这些亮点,怎能不为今人在这方面的缺失而汗颜?!

惟愿中国涌现更多的经得起人民、实践、历史检验的「义城」!

惟愿中国继「礼仪之邦」后成为世所敬仰的「信义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