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将星耀黄埔:从广州到武汉

2024-04-08历史

本来写的是45人,出自【隐形将军韩练成】(薛正昌著)一书。但后来又翻了【黄埔传奇】(刘本森著),里面总结的是36人。一时不知哪个更准确,于是改成了「40人左右」。

今天就聊一聊黄埔前六期的故事,除了整理开国将帅的名单,还会讲到黄埔武汉分校的由来;只办了一期的黄埔女生队;黄埔的政治部主任;以及为什么黄埔将星都集中在前六期等内容。

01

将星闪耀

关于「黄埔系」开国将帅的人数,除了前述的36人和45人,还有37人、53人等说法。

这里面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定义不清楚造成的。

首先,如果定义为「开国将帅」,那就应该仅指1955年「大授衔」时的将领。

其次,不能定义为「黄埔毕业」,这样的话曾在黄埔任职的叶剑英、聂荣臻、陈毅等将帅就不能包括其中了,所以得定义为「出自黄埔」。

那么,「出自黄埔」的1955年「开国将帅」有几位呢?小杜整理的名单是38位。

没有争议的是5位元帅和3位大将。

元帅中徐向前和林彪分别是黄埔一期生和四期生,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陈毅是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

大将中陈赓是黄埔一期生,许光达是五期生,罗瑞卿是武汉分校六期生。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徐向前(上)、陈赓(下)参加黄埔一期面试

上将名单就略有不同了,8人、9人、10人都出现过。

没有争议的8人分别是:一期生周士第、陈明仁;五期生宋时轮、杨至诚、张宗逊;六期生郭天民、陈伯钧(武汉分校);政治大队长兼教官陈奇涵。

还有两位出现过名字的是陈士榘和萧克。

百度词条中陈士榘于1927年初参加了「中共湖北省委举办的学生军事训练班」,而很多文章中写的是「黄埔武汉分校军训班」。小杜手头资料有限,无法确认,只能搁置,了解的朋友可以私信指点。

萧克原打算考黄埔四期,1926年2月到的广州,但已经过了报考时间。于是他考入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的宪兵教练所。不久后该校并入黄埔,萧克成为了黄埔四期生,7月份毕业,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

这段经历记录在【红军将领萧克】(罗聪明著)一书中,但没有提及宪兵教练所并入黄埔的时间。

这个时间在【黄埔传奇】中有记载:

1926年3月,国民党决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开办的军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归属军事委员会领导。

这样看来,萧克在校期间,已经被并入了黄埔四期。

萧克(左)与贺龙

此外,四期的正常毕业时间是1926年10月,比如林彪,就是在10月毕业后,被补充到了刚打完武昌战役的叶挺独立团,担任见习排长。

所以萧克7月毕业,可能是肄业或提前毕业。当时正值北伐,四期学员中提前结业或肄业的情况很多。

而在五期生郭汝瑰的回忆录中提到,1926年7月9日的北伐誓师大会,同时也是黄埔四期生的毕业典礼。这应该指的就是提前毕业的那一部分四期生。

总之,上将名单中应该有萧克,所以是9人。

中将名单是10人,分别是:一期生阎揆要、彭明治(教导团教导大队);三期生常乾坤、曾泽生、韩练成;四期生倪志亮、唐天际、郭化若、;五期生谭希林;六期生王诤。

有些名单没有列入韩练成,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是蒋介石特批的「黄埔学籍」。如果是「黄埔毕业」,不应该列入,但可以算作「出自黄埔」。

少将名单,因为资料较少无法一一查证,所以就采纳【黄埔传奇】中的11人名单:三期生徐介藩;四期生方之中、洪水、李逸民、曹广化、白天(魏巍);五期生廖运周、周文在、张开荆;八期生朱家壁;政治部干事袁也烈。

?

原因很残酷,不是因为二期里没有共产党将星,而是很多都牺牲了。比如秋收起义时牺牲的总指挥卢德铭;湘鄂西红军创建人,贺龙的入党介绍人,1931年牺牲的周逸群,都是黄埔二期生。还有南昌起义后在战斗中牺牲的张堂坤等等。

电影【建军大业】

其实,名单中一期生只有6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以第一名考入黄埔一期,又以第一名毕业的共产党人蒋先云,北伐时就牺牲了。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时,牺牲的一营营长曹渊,也是一期生中的共产党员。

一期生中牺牲的共产党著名将领非常多:王尔琢、许继慎、刘畴西、蔡申熙等等。

名单中四期生有10人,看起来最多,但其实牺牲的将领也多,包括有红军时期的著名将领伍中豪、刘志丹、段德昌、曾中生等。

三期生中牺牲的包括有与伍中豪、林彪并称井冈山「三骁将」的黄公略。还有在电影【建军大业】中出现过的,牺牲于三河坝战役的蔡晴川。

长征时牺牲的红军最高将领,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是黄埔武汉分校的六期生。

02

武汉黄埔

黄埔武汉分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开国将帅中的五期、六期黄埔生,大多与武汉分校有关。陈毅元帅与黄埔的关联,也是因为担任了武汉分校的政治部文书。

如前所述,北伐前夕的1926年3月,黄埔军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而之前的正式名称是「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旧址

所以武汉分校的全称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俗称。

武汉分校成立的背景,即为北伐战争中的标识性胜利:攻克武昌,占领武汉。

10月10日攻克武昌,12日蒋介石即致电国民政府,建议黄埔「 在武昌另设分校,原有校内政治科,移设武昌,再加扩充,以便多方造就人才。

当时在广州黄埔的,是刚从入伍生升为正式学生的五期生,被分为六个学生队:一、二队为步兵科,三队炮兵科,四队工兵科,五队政治科,六队经理科。

11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于是决定将黄埔五期中的工、炮、政治三科的学生迁往武昌,加入武汉分校。

在可查的资料中,当时许光达在炮兵科,张宗逊在政治科,谭希林在工兵科,应该都是随队前往武汉的。

蒋介石建议成立黄埔武汉分校的时候,国民政府还没有决定迁都武汉。这个迁都建议是苏联顾问鲍罗廷提出来的,含有限制蒋介石权力的目的。

蒋介石向来不缺乏这方面的「政治智慧」,于是他一拖再拖,没有把北伐指挥部从南昌迁往武汉。

1927年1月,蒋介石意外现身武汉,行程之一便是给武汉分校的黄埔生演讲,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拉人」。据郭汝瑰回忆,蒋介石的演讲「苦口婆心」且慷慨激昂,「感动」了一部分学生,后来追随他去了南京。

黄埔武汉分校旧址:两湖书院

同样在1月份,蒋介石在庐山会见了日本驻九江领事,这是他打算「自立门户」的系列活动之一。

3月,北伐军先后攻占了上海和南京;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决裂;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之后,蒋介石把广州步兵科的黄埔生调到了南京。当时的中国,同时存在着三个政府:武汉、南京、北京(张作霖),而五期黄埔生,也被一分为三:武汉、广州、南京。

我们熟知的黄埔五、六期共产党将领,大多和武汉分校有关,即是因为当时武汉的生存环境尚可,汪精卫还没有开始「分共」。

去到南京的五期生,基本都是蒋介石的追随者,比如后来在洛阳战役中被俘的邱行湘,辽沈战役中被俘的郑庭笈,都是南京毕业的五期生。

留在广州的五期生共产党人,很多都在「四一五」事变中被捕了,比如宋时轮。

黄埔军校的最后一任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熊雄,在广州的「清党」中被秘密杀害。

另一位著名的共产党人萧楚女,是当时广州黄埔的政治教官,同样在「四一五」时被捕,4月22日被秘密杀害。

03

政治部主任

黄埔与旧军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对「军人为谁而战」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某个人,而是信仰和主义。

完成这项解答工作的,就是黄埔的政治部。而在历任政治部主任中,最有名的便是周恩来,虽然他只在任了4个月。

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存在了将近三年,也就是从1924年6月16日开学,到1927年的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

三年里一共上任了7位政治部主任,任期最短的是第一任戴季陶,只干了3天(6月19日离职,不过算上筹备期的话在任5个月),任期最长的是最后一任熊雄,其实在第六任期间(1925年10月由邵力子代理),熊雄就是主持具体工作的副主任,所以他的任期接近了一年半。

熊雄

在剩下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恩来(第三任)在任的4个月算是比较稳定且长期的了。

周恩来上任的时间是1924年11月,推荐人是当时的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张申府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但后来负气退党。

电视剧【大决战】

黄埔生中,一期的学制是最短的,只有半年,从1924年5月至11月底。二期生在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学,学制10个月,至1925年9月毕业。

所以,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时,接触到的便是一期生和二期生。

从时间线上来看,周恩来似乎和一期生的交集很短。其实不然,因为大部分一期生毕业后,除了留校的(比如徐向前),被编入了新成立的教导团。

周恩来于1925年春离任黄埔,也是因为担任了教导团的政治部主任,随部参加了对军阀陈炯明的东征。这是周恩来与黄埔一期生建立起相互了解的主要原因。

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在颐和园宴请首批被特赦的黄埔系战犯,其中包括有一期生杜聿明、曾扩情、宋希濂、周政强。陪同这次宴请的,还有一期生陈赓,三期入伍生总队长张治中,第六任政治部主任邵力子等。

电视剧【特赦1959】

周恩来在4个月的任期里,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特别是政治部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工作细则的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埔政治部的「地基」是周恩来「打实」的。

周恩来当时也是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所以即便他离任,还是领导着黄埔校内共产党员的工作。与周恩来一起完成这项工作的,是因【觉醒年代】而被大家熟知的陈延年,时任广东区委书记。

叶挺独立团的上级直接领导,便是广东区委。北伐期间,叶挺独立团能够在连续作战中保持战斗力,也是因为广东区委在人员补充方面的不懈努力。

周恩来和叶挺,后来打响了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力量得以诞生。但陈延年牺牲在了南昌起义的前夕,1927年7月4日。

在南昌起义后续战斗中牺牲的黄埔共产党人包括有:一期生孙树成、游步瀛、郭德昭、杨溥泉、伍文生;二期生张堂坤;三期生蔡晴川等等。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孙树成了,所幸在一些影视剧中,还是能偶尔看到他的「身影」。

在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蒋介石发起「整理党务案」后,黄埔学生被迫在国共两党间进行选择,在蒋先云之后选择了共产党的,就是孙树成。

在电影【建军大业】中,也有孙树成在三河坝主动留下来断后的镜头。

04

黄埔六期

在参与了南昌起义的7位开国元帅中,陈毅的经历是最特殊的。他没能赶上8月1日当天的起义,但追上了南下的起义部队。

南下途中,朱德率部在三河坝阻击追敌。完成任务后,部队还剩2000人。当南下的主力部队在潮汕被打散后,朱德的这支部队成为了南昌起义仅存的硕果。

电影【建军大业】

正对镜头的角色是粟裕

当时的情况很困难,许多人离队另寻出路。朱德在天心圩整编部队的时候,最终留下了800多人,其中团以上的干部只剩下了两人,一位是74团的参谋长王尔琢,另一位就是73团的指导员陈毅。

对南昌建军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陈毅,当时为什么没赶上起义呢?

因为,他是随张发奎第二方面军教导团,从武汉赶赴南昌的,出发时已是8月1日,所以整个教导团都没能赶上起义,而且还在九江被张发奎下令缴了械。

这个教导团,其实就是黄埔武汉分校,大多数成员是六期生。

六期生是武汉分校的第一期,1927年1月开学。和五期生一样,六期生也是一分为三,广州、武汉、南京各有生源,而且广州和南京在1926年10月就开学了。

开国将帅中的六期生只有4位,但比较巧的是,出自上述三地的都有。

开国大将罗瑞卿和上将陈伯钧,都在武汉分校。而另一位上将郭天民,当时入读的是广州黄埔,并在「四一五」之前入党,后来参加了广州起义。

这三位将军都参加了长征,陈伯钧和郭天民分别在红五、红九军团。

开国中将王诤,则是南京黄埔的六期生。他读的是新成立的通讯科。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活捉了敌军师长张辉瓒,还俘虏了一位名叫吴人鉴的国民党中尉。这名中尉留在了苏区,成为了红军最早的一批电台报务员,他改名为王诤,长征时任军委三局(通讯局)局长。

南京的六期生中也有不少国民党名人,最有名的是戴笠,还有辽沈战役中被俘的廖耀湘。

「三地黄埔」,当时还保持着勃勃生机的,是武汉。

黄埔武汉分校的主要负责人是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政治部主任),和共产党人恽代英(政治总教官)。在他们的主导下,武汉分校招收了黄埔军校唯一一期的女生队。

最初女生队的招生计划是40多人,但报名人数有两三千,于是不得不扩大到100人。结果还是无法满足大家的报名热情,最终女生队的人数定格在了213人。

黄埔女生队隶属于政治大队,所以课程设置是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学习的内容,除了共产主义理论、孙中山思想,还有妇女解放运动。

「四一二」之后,四川军阀杨森和湖北军阀夏斗寅进攻武汉,黄埔武汉分校全体学员加入了中央独立师,在24师师长叶挺的统一指挥下,参加了5月平定夏斗寅的战斗。

罗瑞卿和陈伯钧都参加了这场战争,陈伯钧在战斗中火线入党。女生队虽然没有出现在最前线,但也被编成了救护队和宣传队,全程参与了历时一个多月的战斗。

一个月后,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分共」。武汉分校不得不决定提前结业,女生队学员们都领到了一张黄埔六期的毕业证书。

这批巾帼英雄中,包括有1936年牺牲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广州起义时牺牲的游曦;以及参加了长征的叶剑英元帅夫人危拱之,贺诚中将的夫人周越华;还包括有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等等。

赵一曼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提前结业的武汉黄埔六期,女生队就此解散了,其他大部分学员被改编为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也就是和陈毅一起从武汉赶赴南昌的那支部队。

在这段动荡的岁月里,很多组织名称在各种文献中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其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央独立师」、「第二方面军教导团」,都是同一批人,其中大部分是武汉黄埔六期生。

陈毅到武汉,是时任中央军事部部长周恩来的安排,名义上是政治部文书,实际上是武汉黄埔的党委书记。当时校党委的成员包括有恽代英、施存统、徐向前、郭化若等。

郭化若是黄埔四期中的开国中将,当时是武汉分校的炮兵大队长。徐向前是工兵大队长。

在郭汝瑰(五期政治科)的回忆录中,徐向前是和五期生一起从广州到达武汉的。当时政治大队下设13、14、15三个分队,郭汝瑰在14分队,队长是许继慎,而徐向前是13分队队长。

而在六期生程子华的回忆文章【战争结友情】中,徐向前在六期生开学后担任武汉分校一队队长。

程子华也是武汉黄埔六期生中的著名共产党人,后来和徐海东、吴焕先一起领导了红25军的长征,1955年未参加授衔。

陈毅、程子华、罗瑞卿、陈伯钧等人随教导团赶赴南昌,但在九江上岸后被张发奎缴械。当时已是8月3日,教导团就地解散,黄埔武汉分校(国共合作期间)的最后延续也到此为止了。

陈毅追上了南昌起义的部队;陈伯钧没有追上,后来参加了秋收起义;罗瑞卿辗转来到上海,跟随周恩来从事地下工作;程子华也去了上海,在那里遇到了徐向前,广州起义时,两人再次相遇。

六期之后,黄埔基本上就和共产党「绝缘」了。但国民党军中的将星,同样鲜有六期之后的。

国民党内部论资排辈的风气是一个原因,但信仰缺失后的黄埔,其实已经倒退成了一所培养蒋氏「私兵」的旧军校。蒋介石可以凭一己喜好,赐予「黄埔出身」,便是一例。

曾经那个兼容并包,让人热血沸腾的黄埔,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