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学良晚年坦言:此生最不后悔的是西安事变,最后悔的是杀了他

2024-05-15历史

1990年,经历了54年的软禁,张学良终于恢复了自由身。

曾经飞赴美国采访张学良的记者,期望能从这位历史名人那里听到关于西安事变以及「东北易帜」等往事的真实描述。

在提及他此生最后悔的事情时,张学良沉思片刻,然后道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杨宇霆。

他晚年回溯过去,认为自己最无悔的决定就是发动了西安事变。

但是他对自己下令枪杀杨宇霆一事深感懊悔和遗憾,因为这导致了后来时局的变化,一切都无法挽回。

张学良坦诚地说:「在那之前我并不迷信,但杀了杨宇霆后,我开始相信命运的存在。」

那么,杨宇霆究竟是何许人也?张学良当年为何要对他下如此狠手?

0101

1928年6月4日凌晨,一辆从北京开来的列车驶进了皇姑屯车站附近的桥洞。

当时,沈阳距离这里仅仅有一公里半。

突然间,一声巨响,黑烟滚滚,列车发生了爆炸,途经上方的桥梁也被炸断,碎片四散飞上天空,其中一节车厢直接被炸得只剩下了一个底盘。

在「皇姑屯事件」中,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爆炸中不幸身亡,他被炸出车厢三丈开外,咽喉直接破裂。

张作霖被紧急送往大帅府,但几个小时后就因伤重不治去世。

这个事件引起了中外震惊,而策划该起事件的主谋是日本关东军。

直到1945年,战犯河本大作被捕,事件的全部细节才得以揭露。

日本人当时在「满蒙」地区有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众多野心勃勃的计划,但张作霖的反对成为他们最终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

因为张作霖的死让奉系军群龙无首,使日本人得以趁虚而入,或许还能重新培养一个听话的傀儡。

张作霖预见了这个情况,在即将咽气的时候,他告诉夫人转达给小六子(张学良的乳名):「以国家为重,努力工作,我这个身体不算什么,要让小六子快点回沈阳。」

不久后,他就去世了。

而作为主谋的日本人却"杀人夺其家,夜夜探查",只是为了确认张作霖是否真的死亡。

在此后的两周多时间里,大帅府秘密处理丧事,直到张学良紧急潜回沈阳,才正式宣布了张作霖的死讯。

作为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顺理成章地接任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承父业,开始成为统治东北的第一把手。

0202

年轻的张学良,年仅27岁,就面临了接掌权力的巨大挑战。他的「继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背后隐藏着无数暗涌和复杂的权力斗争。

当时在东北地区,除了日本人,奉系军阀内部的各方势力也在虎视眈眈。

这些势力在张作霖生前可能不会对张学良构成威胁,但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了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群曾与张作霖并肩作战的老将,经验丰富,张学良虽年轻但资历尚浅,难以服众,尤其以杨宇霆为代表。

在奉系内部,杨宇霆和张作相被认为比张学良更适合接任大帅。

张作相与杨宇霆不同,他的权力野心并不强烈,他反对张学良与南京蒋介石接触,认为蒋介石不可靠。

作为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作相和张作霖关系紧密。

他对接任张作霖大帅的位置没有兴趣,而是坚决推让给张学良,并将辅佐张学良视为自己的未完成任务。

但是杨宇霆在张作霖死后,推选东北军政领袖时,他虽然发表通电表示自己将秉承张作霖的遗志,以东三省大局为重,支持张学良,做足表面工夫,以显示自己没有反张的野心。

但是杨宇霆总是在背地里抬高自己,自夸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这种做法让张学良十分反感。

一开始,支持张作相接替张作霖的人比支持杨宇霆的要多,但自从张作相坚定地支持张学良后,这些人反而转向支持杨宇霆。

这显示了杨宇霆并不简单。

0303

事实上,早在张作霖在世时,杨宇霆就把除了张作霖和几位老帅外的其他人看得不重要,这与张作霖对他的纵容有很大关系。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智囊团核心成员,被誉为「小诸葛」。他精明能干,善谋略,奉军中涉及与日本交涉的难题,全都由他解决。

张作霖非常信任他,甚至在他位高权重的时候,他依然执掌总参议和兵工厂督办两个职位。

东北军政人员都尊称他为「杨督办」。

由于他长期担任督办一职,变得傲慢自大,独断专行,嚣张跋扈,甚至私自挪用东北兵工厂的公款。

这让奉天省长非常不满,甚至愤然离职。

张学良接任东北三省保安厅司令后,杨宇霆并未收敛,甚至对他视若无睹。

以督办的名义频繁向财政部门索要资金,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负责人破口大骂。

虽然在张作霖生前,杨宇霆备受重用,但他从未真正带过兵,这使他深感遗憾。

因此,张作霖去世后,杨宇霆不仅担任督办,还提出兼任军团长,想要同时掌握军政大权。

但这一切都被张学良看在眼里,心中对杨宇霆的反感和不满日益加深。

尽管他身怀杀父之仇,但他考虑到大局,一直压抑着私人情感,按照父亲的遗言,将「国家为重,好好干」作为行事准则。

在张学良身边的人反复强调杨宇霆在大帅心中的地位时,张学良并没有对杨宇霆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反而,他主动示好,甚至愿意将奉天省交给杨宇霆。

但是杨宇霆却傲慢地表示,他可以与张学良的父亲交往,但不能与他共事,显然他并不尊重张学良。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不过,张学良并没有放弃,他还经常去杨宇霆家拜访,说好话。但是杨宇霆却因此更加自大,甚至直接称呼张学良为「小伙」。

张学良和杨宇霆曾经为了两家和好,于凤至甚至递送兰谱给杨宇霆的三太太,然而杨宇霆拒绝了,他认为辈分不同不能接受。

张作霖在世时,杨宇霆掌控军政大权,但张作霖死后,杨宇霆变得目中无人,自视甚高。

他试图拉拢新上任的官员,并曾用金钱收买军官,这些行为让张学良感到不满,两人的嫌隙也越来越大。

同时,日本人趁机散布谣言,称奉天爆炸是杨宇霆干的。

0404

杨宇霆为了支持黑龙江省省长兼东北交通委员长常荫槐,组织了黑省保安队二万人的兵器,并不惜叫兵工厂加班加点。

这些情报后来都传到了张学良的手中。

彼时,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一直在筹备「东北易帜」,也就是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合作,为了国家的统一做出努力。

但是杨宇霆对此坚决反对。

他的反对原因与当时奉系内部大多数老派的想法相似,即认为蒋介石靠不住,而且不想拱手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地盘交给他人。

他的心中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局观念。

张学良与杨宇霆在战备公路的使用问题上出现了无法调和的分歧,杨宇霆甚至将这条公路的收入全部收入囊中。

张学良对此感到不满,同时日本人的情报挑拨也让矛盾加剧。

最终,一封加密急电让事情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0505

张学良从一封来自蒋介石的急电中得知,白崇禧正在策划与杨宇霆合谋反叛自己。

这使张学良想到了不久前,当他正在考虑东北易帜时,各方势力曾派亲信到沈阳争取奉系,但他们都直接去杨公馆,而不是找他本人。

这让张学良感到震惊,并立即质问杨宇霆是否已经见过这些人。杨宇霆坚持说他们分开行动,张学良走中央路线,他和地方派系联系。

这些信息让张学良意识到,这些人早已经勾结在一起。

不久后,张学良遭遇了一件让他深感刺激的事情。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决定在他的私人住宅为他的父亲庆祝生日。

尽管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回家乡庆祝,但杨宇霆拒绝了,他希望通过这次生日宴会展示他的地位和实力,并向张学良展示他的实力。

事实证明,杨宇霆的预感是正确的。生日宴当天,他摆出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杨公馆门前张灯结彩,车辆川流不息。

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以及广东、四川等地的实力派人物,日本政要人物以及东北三省的达官显贵全部受邀参加。

杨宇霆宴请张学良,虽不满,但仍赴宴。

抵达杨公馆时,杨的副官宣布张的到来,但客厅内只有少数人起身迎接,大多数人只是象征性地欠身,继续着各自的活动,如打牌、聊天。

「杨督办到了!」

所有人都立刻停止了手上的活动,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杨宇霆走进客厅后,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和簇拥,他在人群中游刃有余,相当抢眼。

宴会期间,甚至有人当着张学良的面,称杨宇霆是「东北众望所归的人物」,他对此表示默认,并且非常自豪。

那天的宴会,杨宇霆无疑成为了主角,尽管他身为督办,却有着领袖般的风采。

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看到这一幕,回忆起之前兰谱被拒的事情,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

晚上回到帅府,于凤至直接对张学良说:「你看起来并不像是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真正的主人。」

听到这样的话,张学良坐在书桌前,从布兜里掏出一枚银元,面无表情。

于凤至被白天的宴席气得不轻,给自己倒了茶水,大口喝着,看着张学良的动作,疑惑地问:「你要做什么?」

0606

「我就扔三次,如果有反面,那就先算了吧,如果三次都是正面,那就杀了他。」

张学良在银元抛掷三次后,确定了必须采取行动的决心。

1929年1月10日,寿宴后的第三天,杨宇霆和常荫槐来找张学良,请求他批准成立东北铁路署办公属。

张学良以吃晚饭为借口推脱,但他的眼神已经变了。最后,杨宇霆和常荫槐离开了,不知道张学良的真正意图。

张学良紧急召见警务处长高纪毅,决定对杨常二人进行处置。

不久后,高纪毅带领卫士在老虎厅会客厅执行命令,枪杀了杨常二人,罪名是「妨害统一,阻挠新政」。

张学良对此事感到十分内疚,甚至派人送去慰问费。杨常二人死后,张学良在东北的声望迅速提升,局势也逐渐稳定。

有人称赞张学良当年的果断,认为他以无声无息的速度,迅速解决了杨常的问题,建立了威信。

也有人为他感到惋惜,认为他的决定是他自我毁灭的开始,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东北的悲惨结局。

但是,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任何选择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张学良后来回顾这件事,也表示这是个悲惨的遗憾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