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领先千年后:中国为何输给了西方?

2024-01-02历史

文知非的第257篇原创文章-每周更1

为什么中国领先了几千年之后,却输给了欧洲呢?

换种说法就是,为什么起初土地肥沃且技术先进的中国会被原本落后的欧洲赶上呢?

在公元前8500年到公元1450年之间,当时任何专家学者都不会想到欧洲最后会脱颖而出,因为在那近1万年间,欧洲一直是旧大陆中最落后的地区 。

贾雷德·戴蒙德的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从地理环境差异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分析了这两个地区的近因后,通过不断往下深挖,层层剥洋葱的过程意义,最终引出了上述问题的终极因。—「中国落后与后起之秀的欧洲?」

「找出近因后,自然引出终极因的问题:为什么枪炮、与工业革命站在欧洲这一边,而不是中国?

欧洲从什么时候超越中国了?其实一切在终极因那里早已埋下了伏笔。

先说答案,细细分析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近因和终极因。

近因概况起来:

1、中国的海岸线相比欧洲较平直,除西南部青藏高原外少有难以逾越的高山,因此形成了更稳定的大一统政权。

2、中国的地理条件最后让古代中国付出了代价——只要统治者一个决定,就能阻滞创新,这样的事史不绝书。

中国在经济生产、航海技术上本处于优势地位,但远航活动不断受到内部政治权力斗争的拦阻,过于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过于轻易地彻底被中断。

3、同时,中国与欧亚大陆上其他文明国家之间距离较远,相对孤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因此,中国在现代史上丧失了政治与技术的优越地位,让后起之秀的欧洲超越了,追根究底必须从 古代中国长期统一与欧洲长期分裂 的历史下手。

作者指出终极因是:

1、就是各大陆地理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现代世界各个国家间巨大的发展差异

2、地理便利对技术的演进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长期而言,地理便利程度中等的地区,可能技术发展的速度最快,这一速度是地理便利程度高或低的地区都比不上的。

简而言之,越中等的地理地区,反而技术发展最快。因为过去1000年中国地理便利程度都是领先,那么技术发展相对而言不如欧洲发展快。

过去1000年,技术在中国、欧洲以及(可能)南亚次大陆发展的轨迹,分别代表地理便利程度的高、中、低.

近因和终极因是什么?

历史科学研究的是近因与终极因的因果过程。

近因是指与历史事件直接关联的因素(直接原因),而终极因则是指影响或决定世界大历史的模式,「历史科学研究的是近因与终极因的因果过程」。

食物生产及社会间的竞争与兼并,都是终极因,政服的各种近因(病菌、文字、技术、集权政治组织)都是从终极因发展出来的,其间的因果链在细节上各不相同,但是全部涉及起初的地理条件问题。

而这一地理环境终极因导致的近因比较:

1、欧洲兴起的近因

欧洲兴起的近因:欧洲发展出了商人阶级、资本主义、保护发明的专利制度,没有发展出绝对专制体制和压垮平民的税负,希腊-犹太-基督教又有实证研究的传统。

究竟是哪些终极因促成了那些近因?为什么这些近因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出现在中国?

2、1000年前的中国曾经是世界领袖-中国起初占尽了优势

起先中国无疑占尽了优势:

几乎与肥沃新月地带同时发展出食物生产业;生态复杂,从华北到华南,从海岸到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丰富,因此发展出许多种类的农作物、牲口、技术;幅员辽阔、生产力雄厚,供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①环境强韧,不似肥沃新月地带那样脆弱,经过了1万年的耕作,仍能支持密集农作(虽然今日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比西欧还严重)。

②唐宋时代是技术大国

这些条件使中国先驰得点,于唐宋之间成为技术大国,领先世界。中国有一长串的「技术第一」头衔,例如铸铁、罗盘、造纸、印刷等。在政治实力、航海、海权等方面,中国也曾经是世界领袖。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欧洲地理发现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七次辉煌的浩荡的豪华的海上航行壮举,并没有为中国带来更大的发展呢?

15世纪初期,中国的船队就数度远航,出航人员共2.8万人,船只达数百艘,每艘可达400英尺长,他们渡过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海岸。

那时哥伦布还没出生,更别提载着他「发现」美洲的3艘船有多简陋了。

为什么中国船队没有绕过好望角西进,殖民欧洲,反而是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3艘小船绕过好望角东行,开启了欧洲人向东亚拓殖的时代?

3、欧洲的分裂和中国的统一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中国豪华先进的船只没有东渡太平洋,登陆美洲西岸?

中国朝廷决定搁置的不只是远洋航行:比如,14世纪时放弃发展一种精巧的水力纺织机,硬生生地从工业革命的边缘退了回来;

中国的机械钟制造一度世界领先,却在15世纪晚期之后放弃了制造,不再发展机械与技术。权力集中造成发展停摆,在现代也有类似的事例。

因此,中国在现代史上丧失了政治与技术的优越地位,让后起之秀的欧洲超越了,追根究底必须从古代中国长期统一与欧洲长期分裂的历史下手。

1、中国的例子有一点不同,因为中国是个统一的国家,只要一个决定,就可以使全中国的船队停摆。

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船队七下西洋。后来朝中大臣与太监斗争,大臣占了上风后,就不再维持船队,最后船坞荒废,朝廷甚至颁布禁海令。

还有许多国家开倒车的例子,不胜枚举,全都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

2、事实上,正因为欧洲是分裂的,哥伦布才有机会在四次失败的尝试后,最终说服几百位君主中的一位来资助他出海。

3、西班牙投身殖民美洲的大业后,其他国家眼见财富流入西班牙,立刻群起效尤,至少有六国加入了行列。

大炮、电灯、印刷术、小型火器以及不计其数的其他发明,都经过同样的过程才在欧洲流传开来:刚开始,都在某个国家因为某种特殊理由而受到忽视、冷落;一旦有某个国家采纳,其他各地即争相仿效。

4.造成欧洲分裂和中国统一状态是—地理环境。

中国享有的地理条件(地理通达、内部障碍小)使中国拥有先发优势。华北、华南、海边、内陆各有各的农作物、牲口、技术、文化特征,最后融合成大一统的国家。

但是,中国的地理条件最后让古代中国付出了代价——只要统治者一个决定,就能阻滞创新,这样的事史不绝书。

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地理的障碍促成许多互相竞争的独立小国。

每个小国都是一个创新中心。要是一国没有接受的创新被另一国采纳,邻国也就不得不跟进,否则就会落伍或被淘汰。

欧洲的地理障碍足以妨碍统一,又不至于妨碍技术与观念的流通。在欧洲从未出现过像中国一样,能够决定全欧洲命运的统治者.

具体对比地理条件:(有耐心的可以看看具体对比)

①、海岸线对比:

欧洲海岸线比较曲折,有五大半岛,每个都接近孤立的岛屿,所以每个半岛上都发展出了独立的语言、族裔、政府。

中国的海岸线相对平滑了许多,海岸线附近只有朝鲜半岛可视为独立的要角。

②、岛屿比较:

欧洲有两个岛屿面积足够大,能维持政治独立,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族群;其中不列颠群岛面积很大,距欧洲又很近,能够发展出欧洲大国。

反观中国的两座大岛:台湾岛与海南岛,每一个面积都不大,从未成为独立的政治体。日本因地理位置而保持独立和孤立,直到近代在亚洲大陆的影响力都不大。

③、山脉河流比较:

欧洲被高山分隔成语言、族群、政治的独立单位,而中国在青藏高原以东并无足以隔绝交通的崇山峻岭。

中国的腹地被两条东西向的大河(黄河、长江)联系在一起,两岸有冲积河谷,两河之间又有水系联络,所以东西、南北的交通都便利。结果,中国自古便有两个生产力很高的核心地区,而且两地并不疏离,最后统一成一个核心区。

欧洲的两条大河(莱茵河与多瑙河)就小多了,流域也不广。与中国不一样,欧洲包括许多分散的小型核心地区,没有一个大到足以长期控制其他地区,所以每个核心区都能保持独立。

中国被视为大陆上的孤岛-阻碍了技术发展

中亚骑马的游牧民对肥沃新月地带、中国、欧洲的威胁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游牧民中的蒙古人摧毁了伊朗、伊拉克的古代灌溉系统,但是亚洲的游牧民从未在匈牙利平原以西的西欧森林地带立足。

肥沃新月地带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从中国、印度到欧洲的贸易路线;中国与欧亚大陆上其他文明社会相距太远,因此中国可以被视为大陆上的孤岛。中国相对孤立的地位,同技术的接纳与拒绝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

信息时代,最早的食物生产中心依然主导世界

虽然现在互联网和国际快递使得观念和技术流通不再有障碍,但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食物生产中心——肥沃新月地带和中国,仍然主导着现代世界。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土著、澳大利亚土著、美洲土著支配世界的远景颇为黯淡。公元前8000年的历史仍然紧抓着我们不放。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作者李录提到: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核心,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且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全球GDP的15%。

1、未来中国要谨防主动或被迫地退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能自给自足,但是时间一长,小的市场最终会被大的市场超越和压制,相对于大的市场的积极向上循环,中国经济会持续萎缩下。

2、国内经济方面,要更加开放,让经济更加市场化、国际化,逐渐改革国企,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让国企真正市场化,迅速扩大内需,让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利益,以免导致像郑和下西洋的惨淡结局。

更多关联文章:

2024必读:畅销26年、含金量极高的科普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