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

2024-07-25历史

请问您能为我提供「01」这段原文的具体内容呢?这样我才能按照您的要求为您进行改写呀。

在公元 1061 年,51 岁的宋仁宗总算决定立太子啦。

由于没有儿子,他只能把宗室子弟赵宗实挑作继承人。

实际上,这已经是赵宗实第二次成为皇位继承人啦。他 4 岁时,由于仁宗的长子离世,就被接入皇宫,当了候补皇太子。

赵宗实八岁那会,仁宗的第二个儿子降临,他就被皇宫给打发回去了。

谁能想到 2 年后第二个儿子也没了,打那以后立储这事儿就被撂下了。等仁宗 51 岁的时候,他没儿子能立储了,就又把赵宗实给找来了,这时候赵宗实都 30 岁啦。

就这样,30 岁的赵宗实从原本是个闲散的宗室成员,被安排担任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

不过,赵宗实态度坚决,给拒绝了。

丁卯这天,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宗实请求辞去秦州防御使和知宗正寺一职,未获准许。

确实,心里想要可嘴上一个劲儿拒绝,这是中国古代贤人的惯常做法,如此才能显出自己品德高尚、威望甚高。

咋能要一次就给呢?这能理解。

再说了,赵宗实他爹刚去世,他不接受任命,这能表明他是个孝顺的人。

任命接连下了好几回,赵宗实就是不应,仁宗这下就有点不痛快了。

咋的?想让你当个官,还得求着你?我换个人当太子不行吗?

原本打算放弃的宋仁宗被宰相韩琦给拦住了,韩琦讲:陛下您亲自写诏书,让赵宗实明白这是皇上您的意思,那他就会遵旨啦。

起初,宗实多次请求交还告敕,皇帝对韩琦说:「他既然这样,要不就暂且算了?」韩琦说:「这事怎么能中途停下!希望陛下赐给他手札,让他知道这出自您的意思,他肯定不敢推辞。」等到派使者去召他,他却称病不来。韩琦和欧阳修等人私下商议说:「宗正的任命既然已经下达,外人都知道他必定会成为皇子,不如就正式确定他的名分。」

结果赵宗实仍旧不答应。

就这么着,宋仁宗下达了十八道圣旨,赵宗实回了十八份辞表。

韩琦感觉这不行,他跟仁宗提议别按程序来了,直接给定个名分,把赵宗实立为皇子。

于是在 1062 年的八月,宋仁宗明确宣布赵宗实成为皇子,还给他改名叫「赵曙」。

壬午那天,下诏书让入内内侍省皇城司,就在内香药库的西边,建造皇子的居所。癸未这天,给皇子赐名叫曙。

宋仁宗甚至打算用一顶轿子把他抬进皇宫,只为了能让他听话。

诏登州防御使、同判大宗正事的从古,还有沂州防御使虢国公宗谔去敦劝皇子,并且让他们和润王宫的大将军以上人员一起入宫。要是皇子称病,就乘坐肩舆。己亥这天,从古等人说皇子还是坚决称病。这天晚上,使者往返多次,在禁门一直留到四更鼓响,皇子最终都没来,于是下诏改选别的日子。

可都到这地步了,他仍然不点头,还讲:「并非是想求福,只是为了躲祸罢了。」

对于赵曙而言,那至高无上的皇位竟然成了「祸端」。

谁也不清楚他到底咋想的。

或许当下的赵曙在历经父子两代多次被退货的创伤后,(他亲爹也曾被宋真宗当作皇子养在宫中,后来因仁宗出生被退货)着实不愿再掺和政治争斗,这会儿也没对那个位置有太多渴望。

2

双方僵持了 20 天,赵曙这才上轿进了宫。

不是他自己突然明白过来,而是王府里下人的提醒使他看清了状况:如今整个天下都晓得您是皇子,可您老是拖着不进宫,这会让人觉得您心怀不轨。

赵曙一下子回过神来,最终决定接下帝国接班人的担子

孟阳到卧室去拜见说:「皇上了解太尉您的贤能,加上上天和人的帮助,这才发出好意,可太尉您偏偏称病躺着不动。这到底是为啥?」皇子回答:「不是为求福,而是为躲祸。」孟阳讲:「现在已经有这情况了,如果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让宫里的人另外去上奏,就能平安无事了吗?」皇子拍着床起身说道:「我没想到这一点。」

过了几个月,宋仁宗没了,以宰相韩琦带头的大臣们拿着黄袍请赵曙当皇帝,请赵曙当皇帝。

结果赵曙的反应居然是:溜之大吉。

他一边扯着嗓子喊:「我不敢做!我不敢做!」一边朝着门外奔去。

臣子们哪能容新皇帝耍这种小性子?没办法,把正在逃跑的赵曙按住,硬给他换了发饰,穿上了黄袍。

就这么着,北宋历史上的第五位皇帝闪亮登场啦,这就是被称作宋英宗的那位。

后来定下主意,把皇子召进来,告知皇帝驾崩,让他继承皇位。皇子吃惊地说:「我不敢当,我不敢当!」接着转身就跑。辅臣们一起拉住他,有的解开他的头发,有的给他披上御服,召集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以及宗室刺史以上的人到殿前传达旨意。

3

不过奇怪的事儿可不只这些。

过了几天,到了 4 月 8 日仁宗入殓那天,这位新皇帝不知咋的,突然跟疯了似的,头发乱蓬蓬的,又喊又叫,弄得葬礼没法按照正常礼仪来办。

没辙,大臣们只得叫太监把英宗抱起来带走,送回宫里去。

己卯那天,举行大敛仪式,皇帝的病情愈发严重,大喊大叫,疯跑起来,礼仪都没法完成。韩琦赶紧扔掉手杖,掀开帘子,抱住皇帝,呼唤宫女,嘱咐要用心照顾。他还和一同在场的人向太后禀报并下诏书,等着皇帝听政那天,请太后暂时一同处理事务。

皇帝发病了,臣子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请太后出来暂时管理政事,搞垂帘听政。

养病归养病,皇帝养父的葬礼咋说也得参加吧?而且都过去好几个月了,太医院的御医总该有点效果吧?

可是在 1063 年 10 月,轮到新帝主持宋仁宗下葬仪式的时候,英宗竟然没了影子。

宋英宗态度坚决地表示自己病得厉害,没法去参加老爸的追悼会。

于是能说会道的司马光出马了,他往上呈了一番别有深意的话:太医院的太医医术咋这么差呢?这么久了都没把陛下的病治好,全都该杀,不如把给皇帝治病的这些没用的医生处理掉,重新找些顶用的来。

宋英宗总不能把所有太医都给杀喽,结果四天之后,他病好啦,赶来参加葬礼。

然而在所有人都该为逝去的先帝悲痛万分、痛哭流涕的追悼会上,英宗竟然一滴眼泪都没掉。

皇帝别伤心,大家为了让英宗不被世人批评说他不孝顺,只好费尽心思想给皇帝造出一个词儿:「卒哭」。

卒哭,指的是出殡完了以后,只有早晚想起父母的时候才哭,这也被称作「有时之哭」。

宋仁宗都还没出殡呢,赵曙就「卒哭」了,这显然不合礼制。

可话说回来,大臣们哪能因为一个已经去世的皇帝而去得罪新皇帝呢。

于是,在古代被视作毫无半点人性的这种无耻行为,让赵曙给合法化了。

甲辰这天,皇帝亲自祭祀虞主但没有哭,这被称作卒哭。以前没有卒哭这种礼仪,在这时采用了吕夏卿的提议,才开始施行。

宋仁宗的葬礼就这么荒唐地结束了,不过历史给宋英宗的考验还在后头呢。

4

由于英宗生病,军政大权就暂时落到了曹太后手中。

不过大臣们一直都不想让太后掌控朝政,就一个接一个地明里暗里表示,让太后对皇帝更友善些。

毕竟臣子们只能在朝堂上给皇帝和国家办事,在内宫就得靠太后把皇帝照顾好,让他的病赶紧好起来。

但在这个时候,英宗跟曹太后的关系不太好。

为了让帝国那些最高掌权人之间的关系能和睦些,大臣们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司马光一开始就去找曹太后,劝她心胸放宽些,用母亲的慈爱去感化英宗:

古代的慈母,就算有不孝的孩子,也还能怀着真诚的同情,照顾养育,让孩子内心明白错误,改过自新,变得善良。何况皇帝有天生的至孝本性,要是有一天病好了,恢复清醒如初,那他用来报答深厚恩德的方式,怎么会是小事呢!我的愚笨想法和苦心劝告就说到这儿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宰相韩琦是从皇帝这边想办法,劝英宗靠着孝顺去感化曹太后,把她的母爱给召唤出来:

「只有父母不慈爱但子女依旧不失孝道,这样才能称得上好。如今只是陛下您对待父母还没做到最好罢了,哪有父母不慈爱的呢?」

——【续资治通鉴长编】

得承认,这两人的关系好歹算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打那以后,英宗就「不再说太后的不是啦」

05

1064 年 4 月的时候,宋英宗当上皇帝都一年啦,曹太后掌握权力也满一年了。

英宗的病慢慢好起来了,大臣们特别希望太后能把权力交还给皇帝。

然而,对于尝过权力滋味的人来说,要放下权力,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又是韩琦,他琢磨出个点子,跟臣子们合计了一下,不动声色地把太后裁决的权力给「弄」了回来。

韩琦先是跟同事们一块儿去找太后禀报了十多件事,太后全都答应了。

随后,韩琦突然跟太后说要辞职,称皇帝身体已经好了,自己这些年的辅佐工作也做得差不多啦,岁数大了,该回家养老啦。

太后赶忙把他叫住说道:「你咋能退休呀?我本就在这深宫之中,天天听着这些军国大事,要退休也该我先退呀。」

韩琦盼的就是这一句!

他马上称赞太后贤良又识大体,跟以前那些贪恋权势的前朝皇太后完全不同!接着就让侍从撤帘,这意味着——太后答应了他的还政请求,不再垂帘听政啦。

同列都退下了,只有琦留了下来,于是向太后请求离开,太后说:「相公怎么能退!我应当住在深宫里,却天天在这儿,实在是没办法。」琦说:「前代像马、邓那样贤能,也不免贪恋权势;如今太后能够复辟,确实是马、邓比不上的。」接着再次下拜祝贺,并且说道:「台谏也有奏章请求太后还政,不知决定哪天撤帘?」太后马上起身,琦立刻大声命令仪銮司撤帘;帘子落下后,还能在御屏后面隐约看到太后的衣服。

曹太后压根没想到浓眉大眼的韩琦居然这般阴险,可事情都发展到这地步了,太后也只好同意。

就这样,宋英宗总算开始亲自处理政务了。

6

宋英宗亲政还没到半个月呢,有一件事儿就被摆到日程上了,这事儿几乎占了他在位时间的一半。

1065 年 5 月,韩琦最先提出让大臣们探讨英宗父亲赵允让的名分一事,也就是英宗该怎样称呼赵允让。

既然说让大家一块「讨论」,那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冒出来。

台谏派(御史台和谏院)中以王珪和司马光为首的人最先上表,啰啰嗦嗦讲了一大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不能管赵允让叫爹,也不能叫他皇考。

对于这个,英宗肯定不满意啊,他玩了个文字游戏:你们根本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我问的是叫啥,不是不能叫啥,再好好想想。

于是王珪想办法应对,由于赵允让的年龄比宋仁宗大,他就提议英宗称呼濮王为「皇伯」。

王珪的理由挺简单,你不就是因为管仁宗叫了爹,才当上皇帝的嘛?如今又要管自己亲爹叫爹,把亲生父亲尊为皇考,这难道不是让宋朝无缘无故多出一个皇帝来?

再者说,你要是把亲生父母尊称为先皇和先太后,那仁宗和曹太后你又该咋称呼呢?

当然啦,要是有臣子死命维护皇室宗法制度,那就肯定有臣子全力支持皇帝,让他管亲爹叫父皇。

以韩琦跟欧阳修为代表的支持皇帝那一派,觉得「孝」是最重要的,人生下来就有人伦关系,本来就该尊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父亲,把宋仁宗当作养父。

欧阳修呈表说道:

成为他人后代的人,要为其继父母守斩衰之礼三年,成为他人后代的人,为其亲生父母守齐衰之礼一年,也就是说出继的儿子,对于继父母和亲生父母都称作父母。另外,汉宣帝、光武,都把他们的父亲称作皇考。

大致的结论是这样,宋仁宗和濮王赵允让全是英宗皇帝的父亲,英宗对他们俩都能称作父亲。

英宗对这特别满意,就打算「诏从之」。

然而王珪、司马光,就连曹太后也都不赞成这件事。

英宗没辙了,只得说先把讨论停下,让大家再去查找查找资料。

有那么一些不懂看上司脸色的官员,像侍御史知杂事吕诲就讲:如今议论都不一样,那就应该接着讨论,得个结果才行啊!

就这么着,新一轮文化人打嘴仗的事儿又开启啦。

7

1065 年 8 月出了一件事,致使「濮议」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局面。(由于英宗的亲生父亲被称为「濮安懿王」,这场持续差不多两年的关于称谓的讨论,后人就叫它「濮议」。)

这个月东京暴雨如注,好多百姓都被水淹了,城里到处是积水,尸体漂得到处都是。就连皇宫也进了水,不少士卒和马匹还被淹死了。

碰上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来讲皇帝都得下个罪己诏做做样子,英宗也一样。

司马光他们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来给英宗敲敲警钟,他上书讲了灾情有多严重,还把这事儿跟濮议扯到一块儿,说就是因为英宗办错了事,老天爷才给出这样的惩处。

司马光指出了英宗的三个大问题,不会任用合适的人、知道错了也不改,大臣(像韩琦欧阳修他们)权力太大,还有就是不肯听台谏的好建议。

「能知道谁贤能却不举荐,能知道谁不贤能却不罢黜,能知道事情不对却不改,能知道事情对却不从。大臣专权,比以前更厉害,随意安排官职,毫无顾忌。」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马光这么搞,把两方的矛盾弄得越来越严重,从单纯就事论事儿地表达不同看法,变成了公开的互相不对付。

眼瞅着两边就要开始窝里斗啦,曹太后退让了一步,在 1066 年正月十四,曹太后写下了手书:

我听说大臣们提议让皇帝加封崇濮安懿王,到现在还没见实行。我看了以前的史书,才晓得本来就有先例。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以让皇帝称亲,还要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襄国、仙游都称作后。

得到太后「许可」的皇帝高兴极了,马上就下诏书:太后娘娘说得没错!把濮安懿王当作父亲!

或许是因为当时舆论说法众多,英宗自己也退了一步,只把濮安懿王称作「父」,不再非得让父亲称为「皇」。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

8

就在曹太后写下手书的次日,台谏全都离职表示抗议。

英宗没办法,只好把韩琦和欧阳修找来商量,可这两人也没法给出啥完美的主意。欧阳修讲:「陛下要是认为我们有过错,那就处罚我们,要是觉得他们不对,就让他们走人。」

韩琦跟欧阳修一直都坚定地支持自己,英宗又不傻,不可能让他们走,把台谏那伙人留下跟自己对着干,所以只好同意这三人辞职。

这时候,刚从契丹出使回来的三位御史听说了这事,连班都不上,直接就把辞呈给递了。

就这样,在六位御史没了之后,濮议的结果总算定下来了,可这也破坏了宋朝皇权、相权和台谏三方原本就不牢固的平衡。

英宗在这件事上纠结了差不多两年,原本想着等把权力收归己有后好好治理国家,搞变法让国家强大起来,可谁能想到,没过多久他就病倒不行了。

第二年冬天,年仅 36 岁的英宗病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历史没给他太多功夫,就算他当了四年皇帝也没啥实在的成果,无奈只能怀着遗憾和不情愿,在 1067 年把皇位传给长子赵顼,然后就匆匆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