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金圆券改革,蒋或大赢家

2024-02-07历史

金圆券改革,蒋或大赢家?

1948年,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国民政府实施了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货币——「金圆券」。

这篇文章约5100字,需要13分钟的阅读时间,来了解这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金圆券:中国金融史上的「第一」货币。来源/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作为蒋家王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金圆券曾试图打破囤积居奇,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但最终却以一场严重的通胀灾难收场。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方步亭因为国民党无休止的内部斗争和转嫁矛盾,抛下了即将发行的金圆券。然而,这些无人押运的金圆券却没有引来任何的哄抢。

这是因为,民国政府的货币观始终被两个问题困扰:钱不够花和物资总不够用。政府借外债,但外汇无法买到满足四亿人需求的物资。

政府只能靠逼死人的捐税和超发货币来解决困难。金圆券是法币滥发和信用破产后的无奈之举,国民政府的主要决策者可能对此缺乏深入理解。

他们印刷大量货币,主动造成货币贬值,以抢劫控制区内的物资。然而,飞涨的物价对国民政府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使得国统区的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客观来讲,这种方式确实为前线筹集到了大量物资,保证了国民党军队的基本补给,并让国民政府的财政维持下去。

国民党授权中央银行发行法币,但要维持货币的稳定,不仅需要货币供应量、必备物资,还需要控制区老百姓的预期。

如果老百姓对政权失去信任,即使货币供应量可控,物资充裕,也无法保证法币的稳定。国民党法币政策在1944-1945年滥发严重,与国民党军队在前线不断失利有很大关系。

严峻的财政问题让国民政府在抗战的最后一年面临极大风险。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又动了使用这一招的歪脑筋,但这次的情况已经跟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在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国民党军在各个战场遭到沉重打击。对蒋介石来说,比军事危机更加严重的,是已经濒临破产的经济危机。

国民政府疯狂印制法币,通货膨胀率已经远远高于抗战时期,民众对法币失去信任,许多地方开始以物易物,甚至重新私下流通起金条银元来,更加剧了法币的贬值,也加剧了国民政府的财务问题。

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我们看到由于法币滥发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到财政,也影响到了军事。

手中有物资的人开始大量囤积居奇,因为卖出这些物资只能收到几乎没有任何购买力的法币。国民政府滥发货币后,囤积居奇成为人们对抗飞涨物价的唯一办法,也是避免被政府合法抢劫的手段。

同时,财政紧张和物资紧缺也对前方国民党部队造成了严重影响。他们的军饷几乎毫无购买力,无法购买到物资和军需粮草,这使得原本战斗力就低下的军队士气更加低落,战斗力更加低下。

如果再失败下去,控制区域继续下降,物资更加难以获得,国民政府覆灭的可能大大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蒋介石于1948年8月9日颁发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开始执行币制改革,用金圆券取代法币。

虽然金圆券留下千古骂名,但它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按照【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的规定,1金圆券等于300万元法币,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必须都兑换成金圆券。

凡兑换者,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严厉惩处囤积居奇者,并在各大重要经济区内设立经济管制督导员。为了确保命令执行到位,蒋介石特地派蒋经国亲自出马去上海进行经济管制。

蒋经国发起「打虎运动」,打击投机奸商,希望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和严打囤积居奇,稳定市场,获取资金和物资,以缓解前线战局。

在国民党政府的欺骗性宣传下,城市中产阶级纷纷兑换金圆券,而蒋经国的「打虎运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许多囤积居奇的奸商被抓。

但随着「自己人」被牵涉进来,蒋经国不得不放人,导致运动成果大打折扣。

蒋介石「打虎运动」的彻底失败象征着什么?有人认为是蒋经国在上海的局部失势,但实际上,大局是解放战争的进程。

要想稳定物价,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让国统区的人民相信蒋家王朝仍能继续下去,并控制全国的局面。

要维系货币的稳定,无非是稳定提供足够的物资,并让市场获得信心。然而,对国民政府来说,前线连战连败,国统区对国民党军队的信心早已丧失殆尽。

国民党统治中心多在城市,广大乡村又多被人民解放军解放,城市的物资供应已经多被切断。如果想恢复人们的信心,唯有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重新夺回地盘以保障对城市的物资供应。

随着国民党战局开始走向颓势,大量农村地区被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物资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已经「门有长队,店无存粮」。

到1948年3月,只能对市民实行配给制,即「每人整米二市斤,碎米三市斤」。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带的上海已经如此,可见国统区的粮食供应极为紧张。

除了粮食外,棉花、煤炭等其他物资的供应一样不容乐观。军队作战,如果必要的物资供应跟不上,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非常巨大。

美国记者西默·托平在他的【在新旧中国间穿行】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在书中他提到,他在去往河南地区的路上,见到的国民党军队士兵吃的是「辣椒油拌冷米饭」,普遍身材瘦弱。

等他到了解放区却惊讶地发现,解放军士兵吃的居然是「热乎乎的面条」,士兵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普遍很好。对比之下,西默·托平感慨,仅从给部队提供的伙食上看,人民解放军一定会在中国取得胜利。

可以说,此时的国民党政权已经进入一个死循环,军事失败使得地盘大量丢失,地盘大量丢失又导致物资短缺,物资短缺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军队战斗力下降又导致军事上继续失败。

在重重失败面前,国统区的物资短缺问题已经到了危及国民党政权的地步。

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上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印章,上面写着「物价天天涨,钞票不值钱」。这是上海人民对钞票贬值的抗议。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人民解放军已经做好了对国民党政权发起战略决战的准备。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经过52天的激烈战斗,人民解放军全歼了国民党最为精锐的东北集团,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解放,东野百万大军,虎视关内。

辽沈战役的胜利,宣告了蒋经国最后一丝希望的破灭。然而,沈阳解放的前一天,蒋经国放开了物价管制,本人也无奈辞职,上海物价立刻飞涨,金圆券急剧贬值,很快沦为废纸。

囤积居奇现象比之前更为猖獗,大批物资被少数人扣下坐地起价,市场秩序彻底崩溃。【申报】对此报道称:「黄牛党无缝不钻,长蛇阵随处可见,绒线香烟西药等物无一不被抢购……」蒋介石竟是最大赢家?

他自己的算盘是重新复刻抗战的「经验」,搜刮一切能搜刮到的东西赌一把,然后拼命向美国求救。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已是板上钉钉,蒋介石开始了「大搬家」,即把自己搜刮到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去中国台湾,这最后一次搜刮的资源也是他自己去中国台湾的本钱。

他到底从中国大陆运走了多少呢?按照吴兴镛教授统计,运到中国台湾的黄金主要分四批:第一批1948年末起运,从上海运往中国台湾,合计258万两,另有银元400万;第二批1949年1-2月起运,从上海到厦门鼓浪屿,99万两,另有3000万银元;第三批1949年3月起运,从上海空运到台北,60万两;第四批1949年5-6月,从上海运到中国台湾19.8万两,另有银元120万。

除了这些不义之财外,蒋介石海运走了大量的其他硬通货,比如外汇、珍宝、设备等。按照吴兴镛的研究,国民党从中国大陆带走的硬通货折合成黄金约为700万两左右,总共价值约为2.5亿美元左右。

这些不义之财,不禁让人想起那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曾描述过这样一架飞机,里面装载着大量金银和国民党高级将领。这架飞机的出现,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蒋介石逃往台湾后,中国大陆只剩下不到2000万美元的硬通货,而他却带走了十倍于此的财富。这笔巨额财富,为台湾地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却也给新生的人民政权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军管会成立,人民政府开始接管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城市。当天,他们发布了【关于使用人民币及限期禁用金圆券的规定】,禁止金圆券流通,并对金圆券进行了大规模的收兑。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市民表现出了极高的配合度,仅用了七天时间,就完成了收兑工作的一半以上。 然而,由于长期的通货膨胀和囤积居奇,上海市民仍存在一定的恐慌情绪。

对此,中央财经委员会指示华东财经委员会,对上海证券大楼进行查封,严惩投机分子,并规定只能用人民币纳税。

同时,人民政府还从全国各地调集物资,保障新解放的城市物资供应。在充足的物资供应下,再加上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地取得的胜利,人民币迅速成为最受人民信任的法定货币,也彻底扫清了国民党留下的通货膨胀和囤积居奇的阴霾。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人民政权的稳定和重建,也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本文作者郭歆倾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