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在解放战争的至暗时刻,毛主席给刘邓的一封电报拉开战略转折序幕

2023-12-12历史

一、蒋介石都没有想到,自己距离胜利曾经这么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悍然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从兵力、装备和后勤保障上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因此毫不客气地对解放区采取了全面进攻的策略。

一年时间,国民党军先后攻占了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以及陕甘宁解放区首府、革命圣地延安等重要城镇。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第一年里,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广大解放军指战员英勇奋战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九十七个半整编旅(师),112万人,给予国民党反动派沉重打击。

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嫡系部队,位列「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成为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最为耀眼的战绩之一。

1947年7月初,国民党军队从内战爆发之初的430万人加数十万伪军下降到373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从127万人上升到195万人,乍一看人数并没有增加多少。

此时,国民党军与解放军相比仍然有近2倍的优势,只不过在机动兵力方面比不上解放军,不得不说,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仍然是精锐之师,晋察冀、晋绥、东北等军区在大同集宁、四平战役中都遭到不小的损失。

到了这一年行将结束时,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发现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经过激烈的战争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毛主席带着「中央纵队」转战陕北,尽管有老乡的大力支持,但从毛主席到警卫员,上上下下一千多号人每天还是只能吃两顿黑豆饭,老乡把自己的口粮省出来给了解放军,自己和孩子还得饿肚子!

彭老总指挥两万多人的西北野战军和十倍于己的胡宗南部队周旋,也是一样的每天吃黑豆饭,由于营养不良导致长期腹泻,指挥员都是这样,普通战士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饿肚子归饿肚子,仗还是一样天天得打,你不打败国民党军队,就没有缴获,也没有补充,那只能拿大刀和敌人拼命!

1948年初,华野司令员陈毅到陕北了解了西北野战军作战的情况,回去之后他在濮阳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感叹道:

西北野战军是作战条件最苦的一个野战军,麦面他们有一年多没有吃到了,小米也很难吃到,主要是吃黑豆,过去是喂马的马料,有时还要吃野菜粗糠。

他们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五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五到十五发炮弹。他们听了我的汇报,说你们这么样大的家底,给我们可以打一年……

这样的条件跟抗日战争时期相比并没有多少改善,但是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西北野战军把好的装备和弹药都拿出来支援其他战区的解放军了。

西北野战军是这样,但是华东野战军的情况并没有好多少,由于山东解放区大部分城镇都被国民党军队占领,野战军主力长期在沂蒙山区转战,那里土地贫瘠,条件恶劣,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

粟裕大将后来回忆当时的严重局面时说:敌我双方一百多万部队,一百三十多万民夫长期集中在沂蒙山区,摆在纵横一百里的地区内,人力、物力的消耗空前巨大,山东的水都几乎要喝干。

令人发指的是,国民党对侵占的解放区实施丧心病狂的「三光」政策,疯狂破坏农田、厂矿,残杀革命群众和党的基层干部,致使各大解放区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国统区有3.1亿人口,加上新侵占的解放区有四五千万人口,一样可以抓丁、征粮,被侵占的解放区却不能支援我军作战,而此时解放区的人口已经从抗战胜利时的1.2亿下降到七千多万!

到了1947年中,解放军已经陷入了不利局面。根据中央军委的估计,一百多万解放军和几百万国民党军队在日益缩小的解放区持续作战,仅仅依靠解放区的资源已经难以负担,再这样打下去,解放军就算有三头六臂也赢不了。

你别的不说,俘虏过来第一天就要吃饭,要是饭都吃不上,那还谈什么主义,什么理想啊!

陈毅元帅在说明这种矛盾时形象地说:

几百万的军队要吃饭、屙屎、洗澡、睡门板,牲口要吃草,这样一个巨大的无可避免的消费放到敌人区域,敌人就受不了。如果把这一战争重负长期放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受不了。如果不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只注意在我们区域里消灭敌人,俘虏敌人,最后还是要失败。

到1947年年中,毛主席经过对全盘的慎重考虑,决心实施战略进攻,从内线防御转为向外线进攻,把战争引到国统区去!

这个至为艰巨的任务原先准备由华野完成,但因为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最后交到了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肩上。

5月4日,毛主席给刘邓首长致电,部署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但对野战军进攻的方向尚不明确,在他的电报中只是提到:

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

二、蒋介石调兵鲁西南,意图迫使刘邓大军背水一战

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前身就是著名的八路军129师,1945年8月,刘伯承司令员指挥野战军首战上党,再战邯郸,歼灭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近九万人,切断了陇海铁路,使蒋介石妄想通过铁路运兵抢占华北的图谋不能得逞,同时有力地支援了毛主席、周总理在重庆的谈判。

1946年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东进定陶,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整编第三师,生俘师长赵锡田,使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黯然下台。

在龙固集、张凤集「龙凤之战」中,野战军又在几路国民党军围攻之下,把同样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十一师的一个团(相当于一个旅)挖出来吃掉了。

在经过短暂的准备后,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约12万大军出敌不意强渡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

尽管早已判断刘邓大军有南下可能,并已经部署重兵堵截,但黄河天险竟如此轻易地被突破,这使得蒋介石和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大为恐慌,急忙调动各路人马围追堵截。

1946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实施了鲁西南战役,先后歼灭国民党军九个半旅,5.6万余人,声势大振。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回顾二野历史时说:

(鲁西南战役后期)我们打电报给军委,说趁势还能够在晋冀鲁豫地区继续歼灭一些敌人,吸引和牵制更多的敌人,形势很好啊。

但是,由于国民党第66师在羊山集负隅顽抗,解放军久攻不下,打得非常艰难,伤亡较大。

同时,蒋介石由于国军在鲁西南遭遇惨败,已经从华中和河南抽调了7个整编师,加上原来的9个整编师,一共30多万人的强大兵力从西、南两个方向向刘邓大军逼近。

而我军虽然在鲁西南连战连胜,气势如虹,但将士们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部队的伤亡也达1.3万余人,已经没有办法在鲁西南应付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攻。

进入7月中下旬,鲁西南淫雨不止,黄河水位暴涨,蒋介石调兵遣将,意图迫使刘邓背水一战,形势已经容不得我军再迟疑了。

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当然关注到了刘邓的危险处境,就在我军取得羊山集战役胜利前夕的1947年7月24日,刘邓首长收到了毛主席指示大军下一步行动的电报: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这一最新部署,与刘邓原先考虑的在豫皖苏展开的打算可谓是大相径庭。

鲁西南不能久留已成共识,但当时刘邓首长第一步考虑的是前出豫皖苏,因为这样做的有利之处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豫皖苏距离鲁西南较近,不仅有利于大军尽快休整,更可以快速得到已经南下豫西的陈赓、谢富治兵团的支援;

第二,豫皖苏是新四军当年的老根据地,群众基础较好,而且还能就近直接威胁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一样可以调动国民党军队往南增援,缓解我华野的作战压力;

第三,豫皖苏地区四通八达,大军可以快速展开,无论是东进苏北还是西进大别山,乃至进逼长江都十分方便,这也是毛主席5月4日电报的最初战略考量。

退一步讲,大别山虽然是革命老区,但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侵占多年,老百姓是否能够支持解放军仍然是个未知数,千里跃进大别山前途难以预料!

7月29日,就在羊山集战役取得全胜的第二天,刘邓首长再次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收到电报的刘邓首长陷入了沉思:毛主席一生革命斗争充满了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不怕天、不怕地,但直言「甚为困难」实在是前所未有,能够让毛主席焦虑如此,那么陕北的情形不问可知!

再则,细思才发现,主席改变原先前往豫皖苏的策略,要求我军直出大别山有其深谋远虑之处,到豫皖苏地区虽然眼前有利,但后续发展同样存在不可预知的问题:

其一,从地图上看,豫皖苏北、东、西三面被陇海、平汉和津浦三条铁路干线围绕,南边是长江,可谓四战之地;

刘邓进入豫皖苏之后,将会立即吸引16个整编师的国民党军队掉头南下,要命的是,此地不仅有利于我军快速展开,更有利于国民党军利用交通便利快速展开。届时我军将陷入被国民党军四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其二,此时华野七月分兵之后向几个方向的攻势都遭遇挫折,部队损失较大,元气亟待恢复,即使豫皖苏地区爆发大的战事,刘邓也不可能指望华野立即出兵助战。

此时,陈谢兵团承担着调动胡宗南部到陕南,减轻陕北压力的任务,即使能够出动一半兵力三四万人到豫皖苏,对战争全局影响并不大。

既然这样,索性拉开更大的战略空间,越过豫皖苏,直入大别山,向西可威胁武汉,还可破袭平汉线,阻断国民党军的南北联系,向东则可以兵临合肥,向南可夺取安庆,顺江东下直捣南京,这一样是蒋介石非常头疼的。

此外,由于大别山区处于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腹地,这就相当于在蒋介石的软肋上插了一刀,令老蒋如丧肝胆。

刘邓首长料定,一旦发现我军意在大别山区,蒋介石除派兵围追堵截之外,还必须抽调大量兵力加强平汉铁路沿线、汉水及长江一线的防务,以防我军突袭平汉线!

这样,才能起到最大的调动敌人的作用。刘伯承、邓小平毅然决定,不去豫皖苏了,直接去大别山!

后来发现,当时蒋介石和「国防部」对晋冀鲁豫野战军下一步动向的判断有两个,第一是北渡黄河折返豫北,和华野会师,第二就是南下豫皖苏,至于刘邓敢抛弃后方,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直取大别山,实出蒋介石意料之外!

而此时在陕北的西北野战军和中央军委也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8月1日毛主席给陈毅、粟裕致电,告知「边区受胡军蹂躏,人民损失甚大,粮食缺乏,人口减至90万。」

按照抗战胜利时陕甘宁解放区总人口150万计算,战争开始一年解放区即减少四成,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不得不说,蒋介石的眼光还是非常毒辣和老到的!他深知解放区大多是农村和山区,经济基础很差,条件落后,因此从1947年开始部署对早就饱受摧残和打击的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军队既和解放军交战,又在双方围绕解放区关键地区的作战中梳篦一般地来回扫荡屠杀,将可以带走的财物劫掠一空,完全摧毁了侵占地区的经济,使得解放军即使打回来也再得不到补充。

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军队、将帅、战略、战术,还是经济基础和人口底子。果然,人口最少,底子最薄的陕北解放区最先熬不住了。

三、刘邓落子大别山下活解放战争全局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挥军西进,蒋介石和「国防部」一时没有搞清楚刘邓大军的部署,以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只是简单的「北渡不成而南窜」,并再次认为我军仍可能乘隙北渡黄河。

于是,蒋介石匆忙调集20个旅尾追,另以4个旅布防于许昌、漯河,防止我军北渡黄河,同时调动部队沿平汉路南下,希望把刘邓大军包围在黄泛区聚而歼之。

没想到,刘邓大军以破釜沉舟的勇气,不要后方,不要支援,扔掉了所有重装备,冒着国民党空军的轰炸和扫射硬是闯过了黄泛区,又连续渡过汝河、淮河,一路向南。

渡淮河时,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生死系于一线之间,邓小平同志多年后回忆说:这是我一生之中最为紧张的时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伯承司令员带头下水试水深,竟意外地发现淮河水浅可以徒涉。于是十万大军一天之内就全部渡过淮河,次日淮河水位暴涨,不要说徒涉,就连架桥都不可能了。

此时国民党整编八十五师师长吴绍周率军赶到河边,见淮河汹涌奔流,刘邓大军早已去无踪迹,国军难以追击,不禁长叹:此乃天意……

这时蒋介石才终于确信,刘邓的目的地是大别山!

然而为时已晚,1947年8月30日,刘邓大军抵达大别山麓。刘伯承司令员向毛主席发报:「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

在懊恼之余,蒋介石任命「国防部长」白崇禧为国防部九江指挥所主任,统一指挥江南五省兵力「围剿」刘邓。

11月中旬,凶狠而又狡猾的白崇禧提出「总体战」的策略,采用武力进攻和内部破坏的方法,一方面以其桂系整编第7师和第48师为主力,持续袭扰我军,使我军不得休息。

另一方面,白崇禧建立了大量由土豪劣绅和地主武装组成的「小保队」,不断破坏我基层党组织,在根据地营造白色恐怖。

这些「小保队」熟悉当地情况,了解解放军战术,经常袭击和破坏我基层党组织,杀害在群众家中养伤的我军伤员,其威胁比国民党正规军还大得多。

这些「小保队」平时混迹在大别山区群众中间,从外表和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一旦摸清了我军部署情况,就开始集结起来摸岗摸哨,遇到我军大部队就作鸟兽散,小部队又拿他们没有办法。

当时,我军的伤员都不敢掉队,一旦离大部队稍微远一点,就可能被「小保队」捅黑刀,在群众基础差的地方,部队晚上宿营都要转移两三个地方,以免遭到偷袭。

这样下去,我军在大别山的生存将会非常困难!连一向宽厚的刘伯承司令员都同意邓政委的意见,决定狠狠打击「小保队」的嚣张气焰。

1947年12月3日,根据刘邓首长的统一部署,六纵十八旅旅长肖永银(55年开国少将)带领三个团突袭包围了聚集着大批「小保队」的麻城宋埠镇,俘虏了2000多「小保队」。

根据野战军司令部的命令,十八旅将俘虏的「小保队」成员全部枪决——实在没有办法,大部队不可能带着2000多土匪打仗,如果就地放了,这群顽固分子还会和解放军作对,危害更大!

宋埠之战震慑了大别山区猖獗的「小保队」,使得其中许多人认识到,国民党军队靠不住,如果继续和已经在大别山扎下根的刘邓大军作对,总有一天会被彻底消灭。

在这一事件影响下,一部分当地的国民党基层干部、地主和土豪开始主动和解放军联络,表示不再与我军为敌,并愿意合作,希望我军能够确保他们的安全。

此时大别山区已经云集了国民党33个整编旅,40多万兵力,刘邓大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所有的重装备都在过黄泛区时扔掉了,解放军拿国民党的坦克和装甲车没有办法,正面作战伤亡很大。

好多二野的老兵回忆那时的情况比红军时期更加艰苦,到了大别山一开始连饭都没得吃,因为做饭的锅在过黄泛区时就丢掉了,有的连队下面,几个排吃饭洗脸洗脚烧水全靠一个洋瓷盆!

当时已经是冬季,部队没有粮食只能靠吃野菜,没有冬衣只能靠自己缝,有的部队没有办法,把地主家的寿衣布都拿出来做了衣服,一时传为笑谈。

由于贫瘠的山区养活不了这么多部队,为了巩固大别山根据地,12月底刘邓大军不得不分兵,邓小平政委带三个纵队在内线和敌人泡蘑菇,刘伯承司令员带一个纵队去淮西发展,调动敌人。

当时,小平同志对刘伯承司令员说:「我比你年轻。我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

刘司令员回答说:「好!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

这就是两位已经并肩战斗了十年的老伙计的默契!为了保住根据地和部队,也为了给司令员争取时间,小平同志命令三个纵队分头行动,拉着几十万国民党军到处游行,他自己带着几百人的前方指挥所,天天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指挥部队行动。

就这样,野战军主力在大别山坚持了两个月,刘帅指挥的一纵在国民党兵力空虚,只有一些地方部队的淮西连连取胜,如入无人之境。白崇禧无奈,只好抽调了13个旅的部队去淮西抵挡刘帅,这样,他苦心部署的对大别山根据地的「围剿」已经被打破了。

在接到刘邓成功进入大别山的电报后,在陕北的毛主席长出了一口气,对周总理说:我们终于熬过来了!

在毛主席心中,能够顺利进入大别山,比刘邓打十个胜仗更加重要。

为了贯彻毛主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晋冀鲁豫野战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1948年4月三个纵队出山时,只剩下5.8万多人,除去留在大别山区的2万多人,全军与南下过黄河时相比减员近一半。

但这一战略进攻完全打乱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部署,国民党不得不在保持攻势的同时还要紧急抽调兵力东防西堵。原先打算部署在豫皖苏「围剿」刘邓的国民党几十万大军跟到了大别山。

这可是个稍纵即逝的良机!原先在山东的陈毅、粟裕当机立断,率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突然越过陇海铁路进入敌人兵力空虚的豫皖苏地区迅速展开。

就在白崇禧挖空心思和大别山的刘邓斗智斗勇时,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王宏坤(55年开国上将)10纵,赵基梅(1947年12月病逝)12纵乘机在豫南鄂北的桐柏山区展开,位于淮河、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纷纷解放。

1948年5月,我晋冀鲁豫野战军正式改称中原野战军,与豫西的陈谢兵团,豫东的陈粟大军会合,形成三路大军经略中原的态势,把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砸得稀巴烂。

随后粟裕大将施展世所罕见的指挥艺术,带领华野打响豫东战役,调动国民党八个兵团,歼敌七万多人,这下国民党军队没有七八个师都不敢单独行动了,在战略上完全处于被动。

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二年的1948年7月初,国民党军在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战果,而解放军主力已先后转入外线作战,搞得蒋介石的后方四处起火,特别是对全国战局至关重要的中原地区,几乎完全落入解放军之手。

蒋介石的几个战场:山东、华北、江淮、西北随着中原的丢失被解放军切割得首尾不能相顾,最终不得不收缩兵力,转入重点防御。

国民党的兵力收缩之后,各个战区的解放军迅速转守为攻,大量收复失地。1948年9月,刘邓出山不过半年时间,粟裕大将的华野即解放了济南,几乎解放了整个山东。

又过了一个多月,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淮海大战爆发,刘邓、陈粟大军联兵六十万,在四百多万支前队伍的支持下摧毁了蒋介石最为精锐的重兵集团,至此解放战争的大局已经再无悬念了。

所以说,解放战争的转折始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吃了很大的苦,也干了很了不起的事。

向刘司令员、邓政委,十三万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英雄将士致敬,共和国的土地上,永远有他们舍身奋战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