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红四方面军的脉络

2023-12-16历史

随着西路军的失败,红四方面军实力降落至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平齐。

至1937年8月抗战整编前夕,红军的主要力量大概有这样几支:

红一方面军:约一万人

红二方面军:约一万人

红四方面军(余部):约一万人

陕北红军:约七千人

东南游击队:约一万人

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协议,红军武装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又给了「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

这次改编中,中央完成了对红军时期分散军权的统一整合。

以下是八路军的主要人事与编制:

总部

朱德任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

1940年夏天朱老总从华北前线返回延安,之后前线八路军的指挥权交到了副总指挥彭德怀手中。

叶帅虽然挂名参谋长,不过自西安事变开始就长期跟随周恩来从事国统区工作。

八路军参谋部在1942年之前由副参谋长左权负责。

115师

由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为主要班底组建。

师长为林彪,原红一军团军团长;副师长兼政委为聂荣臻,原红一军团政委。

115师是全面抗战八年里实力层面发展最好的一个师。

林彪赴苏联养病后,该师一部由聂荣臻带去河北,一部由罗荣桓带去山东,兵力扩充十分迅速。

120师

由红二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一部编成。

师长贺龙,原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政委关向应,原红二方面军副政委。

抗战爆发后120师主力一部被作为陕甘宁留守部队(359旅),由总部直属。

129师

由红四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一部编成。

师长为刘伯承,原红军总参谋长;政委邓小平(1938年1月起),原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

红四方面军原先的总指挥徐向前任129师副师长,主要起一个稳定人心的作用。

新四军:

由东南游击队编成,主力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后苏区的留守人员。

新四军虽然名义上是「军」,其实是一个师的编制。

军长为「受邀出任」的叶挺;政委是东南局书记项英,实际上的大当家。

简单梳理三个师和新四军的人事不难发现,红军时期的核心兵力除120师师部+358旅外,其余均由原红一方面军出身的领导执掌。

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是鄂豫皖走出的干部,为「红四→129师」一脉。从电视剧授衔的细节中也能看出一些当时的政治生态

按照很多朋友的认知,「129师→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便是红四方面军一脉的演变过程。

其实并不完全是。

不要忘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放弃鄂豫皖苏区进行长征前,曾经留了一部分兵力坚守在根据地。

就像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留下项英、陈毅等人打游击拖住敌军一样。

与中央苏区的留守部队不同,这支红四方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后来也到了陕北,即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有三千多人,占红十五军团的一半。

而1937年整编时红十五军团是作为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列入115师战斗序列的,徐海东为115师344旅旅长。

这一脉从鄂豫皖一路走来的著名将领有不少,比如韩先楚、刘震,均为开国上将。

红二十五军中还诞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刘华清(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十四大常委)。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启动长征时,年仅18岁的刘华清担任军政治部科长。

抗战爆发后,他调任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

1938年初,担任八路军总部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接替林育英任129师政委。

千里迢迢护送小平同志去129师部报到的,正是刘华清。

另外,与红四方面军临行前留了红二十五军坚守一样,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又留了一小部分武装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游击战斗。

这支队伍后来发展为红二十八军,1938年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代表人物是高敬亭。

第四支队是新四军组建之初的「四大主力」之一,兵员占到全军的三成。

高敬亭被冤杀后,这支队伍里日后成就最高的是高敬亭曾经的警卫员——万海峰(1955年大校,1988年上将)。

许世友与毛泽东。许世友曾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

除了上面总结的129师、115师一部和新四军第四支队外,在抗战初期这一时间节点上,由红四方面军作为骨干班底的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

这便是命途多舛的西路军李先念部。

李先念部是两万多人的西路军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的部队,兵力共400余人。

他们翻越祁连山分水岭、穿过戈壁滩,于1937年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

在陈云、滕代远等驻疆办同志的接应下,这几百名九死一生的西路军战士被转至迪化休整。

到达迪化后,他们被改编成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对外称为新疆督办公署「新兵营」。

新兵营战士接受了大量苏联的军事专业教育。

包括汽车、装甲车、火炮、无线电、军医、情报等,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去苏联学习了航空技术。

抗美援朝期间战功卓著的空军第四师师长方子翼,即是当初新兵营航空班战士中的一员。

1940年,这支久经磨难的部队携带着先进装备和宝贵的技术经验返回延安。

军委总政治部举行欢迎晚会上,毛泽东亲自出席并讲话。

1955年授衔时,400多人的新兵营走出了28位将军,比例高的惊人。

作为新兵营的老领导,李先念并没有在新疆停留太久时间,他早在1937年底就返回了延安。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李先念带着160多名老战士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鄂豫皖,重整旗鼓。

曾经在这方土地上,红四方面军由星星之火成长为红军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劲旅。

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李先念迅速将队伍发展壮大。

至1939年年中,部队已有近万人的兵力,番号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皖南事变后,兵力1.5万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

李先念与杨尚昆。1983~1993年间二人曾先后担任国家主席。

1945年的「七大」是对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一系列人事变动、兴衰荣辱的盖棺定论。

在大会开幕之前,总结恩恩怨怨的第一份历史决议获得通过。

有的朋友可能不清楚「七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这么说吧,上一次开「六大」是1928年在莫斯科银色别墅,党的领导人还是向忠发;而下次开「八大」已经到了1956年。

七大选举产生了五大书记(常委)、13名政治局委员和44名中央委员,含金量很高。

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同志当选中央委员的有三位——

徐向前(养病,未出席大会)、李先念(时任中原军区司令)和郑位三(时任中原军区政委)。

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和徐向前元帅合影,1982年。鄂豫皖时期,尤太忠为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2营2连司号员,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1955年首次大授衔时,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们并不出彩。

含红二十五军在内,共诞生了一位元帅(1/10),两位大将(2/10)和十二位上将(12/57)。

相对红一方面军要逊色很多。

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建国后此起彼伏的政治风波中笑到最后的,恰恰是原红四方面军一脉。

1988年二次大授衔时,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占了17席上将中的8席。

其中红军时期的干部仅有10人,即8/10。

他们分别是: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李德生、尤太忠、向守志、王诚汉和万海峰。

刘华清为九十年代初的军委第一副主席,秦基伟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长,李德生是七八十年代的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尤太忠是八十年代的成都、广州军区司令员……

这股来自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也正是小平同志能够在暗流涌动的八九十年代鼎定乾坤的底气。

原129师政委和副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