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回顾历史:长征突围

2024-01-24历史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启动了战略转移的计划,旨在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前往湘鄂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共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一战略行动在启动之初被称之为「西征」。红六军团作为先行部队,率先踏上了西征之路,肩负着中央的使命。也正因为这一特殊的任务,红六军团被誉为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先遣部队。实际上,红六军团的西征行动,作为最早的长征起点,在后来与红二军团的汇合中,共同构成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重要基石。可以说,红六军团的西征是红军长征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同时,它也将一、二、四方面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辉煌篇章。

1934年4月,瑞金最后一道屏障广昌失守,标志着「左」的「以堡垒对保垒」战略的彻底失败,也标志着我军打破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的希望变成泡影。6月2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强调保存有生力量是决定退出苏区战略方针的基础。电报指出: 「对苏区主力红军退出的事情,这唯一的只是为了保存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敌人可能的打击……首先是趋于保存活的力量及在新的条件下来巩固和扩大自己,以待时机进行广大的进攻,以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

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中命令红六军团(此时叫红十七师、十八师)「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从湘赣革命根据地撤出,向湖南中部挺进。与此同时,对红六军团的具体行动路线和地域作了三条规定:

「红六军团由遂川的黄坳、上下七及其附近地域敌人守备较薄弱处,自行选择突破地段进行突围。第一步到达湖南桂东的附近区域,发展游击战争,扩展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发展游击战争,创立苏区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广大区域发展,并向北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取得联系」。

中央、中央军委这个训令的目的在于让红六军团先行突围西征,深入湖南,调动敌人,摸清情况,在湘中开辟一块新的根据地,以便使中央红军转移到湘西根据地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

在接到党中央和央军委的电报后,湘赣省委积极进行了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召开了政工会议,研究了转移的计划。经过约两个星期的积极准备,在1934年8月7日,部队从湘赣苏区东南部的遂川县出发,开始突围西征。

11日,部队进到湖南省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圩,成功突破了从五斗江、营前到桂东的四道封锁线。至此成功突围并胜利抵达目的地——湖南中部地区。这一行动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和资源支持。

红六军团胜利突围的喜讯,如同一场惊雷,震撼了湘桂两省的军阀。湖南军阀何健急令刘建绪派兵追击,同时调集重兵防堵拦击;广西军阀李宗仁也命令第七军廖磊部向边境集结,企图将红六军团围歼于郴县、桂东汝城之间。面对敌人重兵云集的局势,红六军团果断放弃在桂东建立游击区的计划。
1934年8月12日夜,红六军团从寨前圩出发,巧妙地穿越敌人防线,占领新田县城,挺进零陵地区,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和高超的战术水平。然而,敌人并未轻易放过,他们迅速过湘江布防,企图将红六军团困于湘江沿岸。
面对危机,红六军团灵活应变,折向双牌县阳明山,再向东突围,冲破敌军包围圈。他们绕过敌第十师侧翼,急转南下,向嘉禾、蓝山疾驰。随后,他们又掉头向西,进抵湘桂边境。红六军团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令敌人疲于奔命,彻底实现了挥师西进、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压力的战略目标。

1934年9月4日,红六军团在广西兴安县的界首镇,巧妙地越过湘江,顺利占领西延县城。9月8日,红六军团在车田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为了支援红一方面军的突围行动,中央军委要求红六军团在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展开游击战,坚守至9月20日。随后,红六军团需沿湘桂边境行进,与红二军团会合,在凤凰、亁城、永绥等地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红二军团,由贺龙、周逸群领导,在湘鄂西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应运而生,于1931年3月正式更名为红三军。1932年10月,湘鄂西根据地遭受敌军围剿,红三军被迫从洪湖突围,转战豫西南、陕南、川东等地,历经艰辛,于1933年初重返湘鄂边。1934年7月,红三军在黔东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成功开辟了黔东苏区。

到1934年9月,黔东苏区已覆盖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阳五县地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一区域的开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仅为创建湘鄂川黔边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红二、六军团的会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六军团在接到中央军委9月8日的电报后,立刻从西延的车田出发,向西疾进,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系,共同策划迎接红一方面军的转移至湘西行动。然而,随着敌军在靖县、绥宁地区的集结,红军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红六军团果断调整计划,决定向西挺进。经过半个月的艰苦转战,终于在10月24日与前来接应的红二军团在黔东印江的木黄地区会师。

红二、六军团的胜利会师,不仅打破了敌人的阴谋,为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开辟了道路,更是为新的根据地、新的落脚点铺平了道路。当10月上旬的微风拂过,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集结完毕,整装待发。中共中央决定留下红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他们将坚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继续战斗。

为了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应运而生。项英担任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则肩负起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的重任。他们将共同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及闽浙赣根据地的斗争,为这片红色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济棠执行了互相借道的秘密协定,让开大路四十里,在他的防区内没有对红军进行堵截。10月21日、11月8日,红军主力相继较为顺利地通过了国民党军队第一、二道封锁线。

陈济棠是广东地方实力派,同蒋介石一直存在矛盾。在第五次「围剿」中,北线、东线、西线的国军党军队打得非常激烈,唯独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的南方战线却一直比较平静。于是,红军与陈济棠开始试探性接触。1934年7月,陈济棠秘密派人到苏区接洽,表示赞成中共在三个条件下「同全中国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主张,愿意经过谈判来协调双方的关系。9月底,朱德总司令亲自致信陈济棠,于是就有了上面这封信。在信中,朱德表示欢迎陈济棠的合作反蒋抗日之意,信中说的黄师长,是指陈济棠所部第三军第七师师长黄廷桢。10月初,红军代表潘汉年、何长工带着周恩来以朱德名义起草的介绍信,到寻乌附近的一个山村同陈济棠部代表进行谈判,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和必要时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

红军主力顺利地越过两道封锁线,这是朱德、周恩来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抓住陈济棠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为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打开通道的成功之举。

红军通过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已经对红军西进的路线有所判定,认为红军将「继续向宜章方向逃窜」,遂于11月6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的名义颁布紧急「堵剿」电令,令陈济棠、何键等部在粤汉铁路位于湘、粤边界湖南境内的郴县至宜章间地区,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强工事,构筑第三道封锁线,堵截红军西进湘西。同时令嫡系薛岳的追剿部队昼夜兼程,由江西、福建赶赴湖南。

此时,湘军和粤军都把堵住红军不进入自己的防区作为第一要务,因而所确定的作战方针均为「先堵后剿」,将主力控制在纵深,在力保地盘不失的前提下,再准备利用道路交通方便的条件,从南北两侧向红军部队进行挤压。在部署上,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配置兵力不多,在九峰坪仅有粤军一个团,并没有堡垒;乐昌只有粤军两个团;汝城、宜章间无正规部队,只有民团;宜章以北亦只有湘军第15师的一个团。

然而,博古等人根本听不进毛泽东的建议,顽固坚持既定的西进方针和路线不变,只是命令红军尽快通过第三道封锁线,夺路前往湘鄂西。这种错误的决策导致红军在行进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尽管有英勇的红军将士们克服艰难险阻,但最终还是未能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11月7日中午,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和政治委员杨尚昆向中革军委紧急报告,建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他们指出,国民党军队在湘南处于存亡关头,何键必然会与蒋介石协同动作;而粤军对蒋介石的入粤意图表示怀疑,目前没有南北夹击红军的企图。因此,建议红三军团按照原计划向西推进,扫除位于良田、赤石司一带的封锁线,然后突破宜郴间地区,相机夺取宜章。中革军委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7日下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对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三道封锁线的行动做出部署。决定红军从宜章北部的良田和宜章东南的坪石之间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以红三军团为右翼队,从宜章北部通过;红一、红九军团为左翼队,从宜章南部通过;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和红五军团视情况而定。红八军团仍留在东山桥地域,严密警戒汝城。

为了确保红军顺利通过乐昌、坪石封锁线,红一军团部队到达麻坑圩后,林彪亲自利用粤军留下的电话线与乐昌道上赖田民团团长通话,得知粤军邓光龙部三个师三个团已经进至乐昌,并以一个团正向九峰山开进。林彪闻言十分震惊,立即命令第2师第4团昼夜兼程,直奔九峰山,不管付出多少代价,必须抢占九峰山制高点。第4团在耿飙、杨成武率领下疾速前进,抢在粤军之前占领了九峰山,接着又拿下了九峰山南侧的茶岭。与此同时,红三军团第5师占领了良田。两支部队扼守左右两翼,掩护全军安全通过了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间地域。

红军继续西行,迅速与在郴县、宜章地区活动的地下党组织与游击队建立了联系。他们通过这些力量,对湘南的敌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发现宜章、嘉禾、临武等地的国民党军力量仍然薄弱。中革军委果断决策,以一部兵力佯攻郴县,牵制湘军;另一部攻占宜章,阻止粤军。主力则从宜章、郴县之间穿过,向临武、嘉禾前进,巧妙地通过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宜章,在红军西进的路途中,仿佛成为了一个顽固的钉子。红3军团,肩负着攻占宜章、打开西进通道的重任。他们原计划红5师和红6师并肩西进,突破章桥市、万会桥防线,然后占领宜章城。然而,9日彭德怀得到情报,宜章并无国民党军正规军,仅有地方民团防守。于是,他当机立断,改变策略,决定派遣第6师第16团作为先遣支队,配属军团迫击炮营,对宜章进行远程奔袭。红5师主力、红6师主力及军团直属队则随后跟进。

10日,红5师攻占良田、黄泥坳,逼近郴县,切断了郴县至宜章的交通要道。红6师第16团随即出发,团长李寿轩、政治委员于端祥率领团队,在游击队的引导下,冒着倾盆大雨向宜章挺进。当部队逼近宜章城时,遭遇民团的阻拦。红16团在行进间发起进攻,民团无力抵抗,四散而逃。红16团乘胜追击,直抵宜章城下,迅速扫清了城外据点,完成了对城市的包围。

当地群众见到红军的到来,纷纷出门迎接。三百多名筑路工人主动协助红军挖坑道、扎梯子,为攻城做准备。城内守军见大势已去,趁着夜色逃离了城池。12日拂晓时分,城门大开,红军不战而取了宜章城。

与此同时,红1军团一部向北挺进,接连攻克百余座堡垒,切断了郴县至宜章的交通要道,对郴县形成威逼之势,使湘军惊慌失措,不得不退守阵地。这为红军主力行动提供了有力掩护。至此,红军在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为西进开辟了通道。

从11月13日至15日,红军各军团和军委两个纵队全部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在突破国民党军第二、第三道封锁线的过程中,红3军团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中革军委于11日致电各军团,通令表扬「三军团首长彭、杨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郴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

从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中央红军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封锁线,取得了突围西进、战略转移行动的初期胜利。

红军部队在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的坚强意志、高昂斗志和锐利攻击力,令对手胆寒,也确保了红军成功跳出了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周围设置的重重壁垒,彻底打破了蒋介石想要全歼中央红军的企图。然而,「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和博古、李德等人武断、愚蠢的指挥,使得西进的红军始终难以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无法充分施展红军灵活机动的作战特长;甬道式行进的撤退部署以及消极避战的作战指挥,庞大笨重的行军行列,还有避开大路专走小路的西进路线等等,都把战略转移变成了逃跑行动。尽管有与粤军的借道协议,尽管前锋部队夺关抢隘,但八万多红军队伍拥挤在五岭山脉南岭、大庾岭、骑田岭中的崎岖山路上步履蹒跚,整个队伍如同一个被坚冰阻塞的板块,行进速度缓慢得令人难以置信。因此,红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减员三千七百余人;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减员九千七百余人;

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减员八千六百余人。

更为严重的是,红军丧失了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宝贵时间,给予了国民党军重新调兵遣将设置新防线的时间。这将导致红军面临更加严酷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