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国民党将领冯钦哉起义后,却拒绝任命官职,是为什么?

2024-02-05历史

对于革命中做出贡献的人,党始终秉持着公正和公平的态度。在战场上英勇奋斗的将士们,党都给予了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从士兵到元帅,他们都被授予了相应的军衔,这是他们应得的回报,也是他们为党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的体现。

然而,对于曾经的敌人,比如「投降」的国军将士,他们的贡献并不被忽视。他们通过「起义」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减少了我军的伤亡,这同样是他们为党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对于这样的「起义」者,党也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和荣誉。 其中,傅作义就是一位「起义」者中的杰出代表。

在解放战争初期,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华北「剿总」,手握重兵,是我党早期最强悍的对手。然而,他最终选择了「起义」,这为我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这样的「起义」者,党给予了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地位,这是他们应得的回报,也是对他们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肯定。

傅作义虽然手握百万精兵,但他清楚战争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兵力的多少。在战争的关键时期,快速拿下北平这一战略要地至关重要。

为此,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傅作义的作战计划,毛主席严令一定要快速拿下北平。然而,就在关键时刻,傅作义却选择了起义,华北和平解放。

毛主席在见到傅作义后,开心地握着他的手,称赞他是有功之臣,避免了华北生灵涂炭,保护了北平这个历史名城。

傅作义紧张地表示,他将坚决服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任何命令,不管让他做什么,他都会坚决完成。但是,该给傅作义安排什么工作,却让毛主席犯了难。

毛泽东深知接纳国民党降将的意义重大,但同时也需要一视同仁,不能因傅作义之前的职务过高而偏袒。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公正的决定,任命傅作义为水利部长,与他之前的地位相同,并对傅作义的下属也委以重任。

傅作义和下属们都对这一决定感到欣喜,欣然接受了我党的官职。然而,冯钦哉是唯一一个例外,他对此并没有接受。

冯钦哉:乱世中的青年才俊冯钦哉,1889年4月11日出生于山西,自小聪明过人,学习用功,成绩次次名列前茅。

在一所新式学堂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和有志青年,深刻认识到腐朽的满清王朝的无能,早早立下了推翻清政府的志向。

1909年,他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年仅20岁。1911年太原起义爆发,冯钦哉积极参与其中,他明白要干革命,必须有自己的武装,于是他回到家乡组建了一支县大队,攻打当地的清政府,年仅22岁。

当地人都惊叹他的才华,认为他将来必定成为重要人物。辛亥革命胜利后,冯钦哉回到学堂继续学习,但很快又发现「天下并不太平」。

冯钦哉,一位充满正义感的年轻人,对于袁世凯的称帝,他感到无比愤慨。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组织军队,响应孙中山的「讨袁战争」。

虽然面对北洋军阀的强大兵力,冯钦哉毫不畏惧,艰苦作战,但是最终寡不敌众,被迫撤离了山西。然而,他在山西土地上发誓,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这个誓言,就像黑夜降临前的最后一缕光芒,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冯钦哉作为山西讨袁代表去拜谒孙中山,受到了中山先生的隆重接待。

孙中山认为冯钦哉是一个难得的好苗子,不仅年轻有为,而且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勇气。他忍不住对周围人说:「这么年轻就能作为一省代表,实在是罕见!」

冯钦哉的名声因此而传开,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英勇青年。 新文案的核心思想是:冯钦哉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年轻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勇气和决心。

虽然他面对强大的敌人,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信自己会成功。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希望和勇气的故事,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们记住。

在孙中山之后,冯钦哉来到了陕西,成为了杨虎城麾下的一名营长。他在南征北战的生涯中一路攀升,从营长升至军长,成为杨虎城手下的得力干将。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和张学良对蒋介石进行兵谏,希望能够停止内战,共同对外。当张杨二人劫持蒋介石后,中央军立即向西安进发。

杨虎城非常焦虑,他命令冯钦哉立即进驻潼关,阻止中央军的进攻。然而,冯钦哉的固执让他违背了命令,他宣布自己不会与共产党、张学良或者中央军作战,完全站在了领袖蒋介石的一边。

杨虎城对此非常愤怒,他痛斥冯钦哉只考虑个人的忠诚,却忽视了国家的利益。

冯钦哉坚持不防守潼关,险些让西安事变功亏一篑,但也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冯钦哉与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协同作战,歼灭了大量日军,但也因此被蒋介石猜忌并夺去了兵权。

他深爱家乡,请求老蒋给他一些军队,保卫乡民。老蒋答应给他5个军,冯钦哉满怀希望,但苦等一年后,他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知道他只是「随口一说」。

冯钦哉将军在傅作义麾下时,以自己的智慧和远见劝说傅作义投降,避免了无谓的伤亡,促使北平和平解放。他的贡献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多次提出要给他合适的官职,但他婉拒了这些机会,表示他希望成为像傅青主那样的人。

那么,冯钦哉口中的傅青主又是谁呢?

傅青主: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十九日,出身官宦世家,原名傅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他天资聪颖,家学渊博,年轻时便积累了深厚的学识,成为当地备受瞩目的学者。

有一位名为袁继咸的大儒,闻名遐迩,听说傅青主才华出众,决定亲自前来考验。袁继咸出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期待能真正考验傅青主的实力。

然而,傅青主不仅轻松解答了所有难题,还表现出极度的自信和从容。袁继咸喜出望外,认为这个年轻人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有了传人。

于是,他向傅青主提出请求:「你愿意成为我的徒弟吗?」傅青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袁继咸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就这样成了自己的老师?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了!他赶忙作揖,恭敬地回答:「弟子愿意!」从此,师徒两人潜心治学,共同创作,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袁继咸和他的弟子傅青主,生逢乱世。傅青主在战火中带着家人四处避难,目睹了明朝灭亡的惨状,写下诗句以表达心中的悲伤。

而袁继咸则不幸被清军掳走,最终因不肯降清而惨遭杀害。傅青主对此深感痛心,为纪念师恩,戴孝三年。傅青主天资聪颖,不仅超越了他的老师袁继咸,还成为了可以彪炳史册的学者。

梁启超甚至将傅青主与其他五位明末清初的大师一起并列,视为时代的精神象征。

梁启超声名显赫,清廷欲藉其之力稳定江山,特意向他征召为官,以期为天下士子树立榜样。然而,傅青主拒绝了清廷的多次征召,此举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自此,他的精神在山西广泛流传,影响了无数人,其中包括冯钦哉。

冯钦哉拒绝上任后,毅然选择过起了平民生活,以傅青主为榜样,生活俭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傅青主虽然没有做官,但作为地主,家里有大量的土地,不愁生活。然而,新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如果再无所事事,就只能面临「饿肚子」的困境。

虽然冯钦哉自己道德高尚,但他还有家人需要照顾。最初,家人对他的决定没有表示反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生活开始变得拮据。

此时,妻子站了出来,支持冯钦哉的决定,并鼓励他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然而,随着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妻子开始劝他考虑重新就业。

此外,傅作义也经常劝他考虑一下这个问题。面对家庭和朋友的建议,冯钦哉深感压力,但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傅作义在成为水利部长后,倾尽全力投身于中国的水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毛主席都常对身边人赞叹:「傅作义确实是个非常有才的人!」

傅作义刚到任时,心中有些忐忑,因为他曾经是「败军之将」,与同事曾经是「敌人」。但渐渐地,他发现共产党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傅作义感叹:「我终于知道国民党为什么失败了!」

傅作义曾与老部下冯钦哉一同出门游玩,傅作义询问冯钦哉的现状。冯钦哉回答自己无官无职,只是一个平民。傅作义对此感到惊讶,询问冯钦哉是否犯了什么错误。

冯钦哉表示自己并无过错,而是因为自己认为「忠臣不事二主」,想学傅青主。傅作义听后哈哈大笑,认为现代社会和封建时代已经不同,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事。

经过一番交谈,冯钦哉恍然大悟,最终接受了我党的任命。

冯钦哉总结:现代社会和封建王朝有根本的不同,我们在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去除其中的糟粕。虽然冯钦哉有些固执,但他对国家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鲁迅曾说:「年轻人要积极向上,发一份光,就散发一份热。如果没有火炬,那就做唯一的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发光发热,照亮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