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74年,华国锋请示如何处置陷害贺龙的李仲公,周总理:就这样吧

2024-07-25历史

【前言】

1974年9月,鉴于贺龙写给蒋介石「求降信」一事存有诸多疑点,中共中央决定对其重新展开调查,以澄清事实。

经一系列调查与取证后查明,所谓的「求降信」纯属伪造,其幕后黑手为国务院参事李仲公。

在知晓真相后,负责此案件的杨贵心怀愤懑与不平,他觉得这般恶行断不可姑息,李仲公理应依法受到严厉惩处。

当华国锋把此状况呈报给周总理,并询问怎样处理之际,周总理仅言道:「如此即可。」

那么,究竟何种缘由致使李仲公对贺龙进行陷害?对于这般肆无忌惮的陷害之举,为何周总理未对其予以重惩呢?

【逮捕蒋介石派来的说客】

在大革命时期,贺龙凭借非凡的胆略及善战之能,战功赫赫。就连蒋介石也对其颇为赏识,许以高官厚禄,企图将其拉拢至自己麾下。

然而,蒋介石所派遣的那些劝降人员,要么遭贺龙扣押,要么径直被处决,蒋介石耗费诸多精力,也未能将其拉拢,其中李仲公便是蒋介石派出的劝降者之一。

李仲公乃蒋介石之心腹,于蒋介石左右为之筹谋。1927 年,李仲公抵达汉口,欲策划鼓动驻于此地的部分将领拥戴蒋介石。

贺龙为其目标之一,然李仲公并不识贺龙,若贸然求见,恐遭拒。遂想到贺龙部下有其旧识——严仁珊。

贺龙毫无架子,与部下关系甚笃,时常前往部下家中。李仲公借此在严仁珊家栖身并耐心等候。

诚然,李仲公未向严仁珊言明自己此趟行程的意图,仅表示期望其帮忙予以引见。不出所料,未过多久,贺龙便抵达了严仁珊的住所。

严仁珊借机向贺龙言明:「蒋介石的秘书长李仲公欲前来见您。」贺龙闻之,其面上掠过一丝警惕。

李仲公未言明此次之目的,故而严仁珊亦不明就里。虽贺龙无意与蒋介石有所牵扯,然经权衡得失,仍颔首应允与李仲公之会面。

初次会面,贺龙对眼前的李仲公颇为反感,认为其极为虚伪。贺龙虽在表面维持着礼貌与客套,然而在与对方寒暄数语之后,便转身离去。

李仲公知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次日设宴款待诸多川、滇将领,并竭力邀贺龙赴宴。

次日,贺龙依约赴宴,于宴间,贺龙察觉此次宴请,到场者皆为各路将领,且此宴规模颇大。

贺龙深感此事颇为复杂,其意图绝非单纯。其后,李仲公邀贺龙至严仁珊家打牌并交谈。

贺龙思忖:狐狸尾巴终归显现了,恐怕并非仅是打牌这般单纯。恰如贺龙所料,李仲公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意图。

期望贺龙能够赴蒋介石处任职,自然好处颇多,有何需求尽可提出,皆会予以满足。

贺龙刚直清正,其投身革命,全然是为民众利益筹谋,而当下竟有人妄图以高官厚禄对其进行拉拢。

贺龙闻此极为恼怒,严词回绝李仲公,鉴于彼时蒋介石尚未公然「反共」,遂命属下部众将其拘捕,移交予唐生智。

原本欲直接对李仲公予以就地枪决,然而此时邓演达出面为其担保。鉴于邓演达于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力,遂将李仲公释放。

未能成功拉拢,反倒使自己遭扣押乃至被枪毙,李仲公怎能忍受这般屈辱。自此,李仲公便与贺龙产生了嫌隙。

【伪造信件,陷害贺龙】

国民党失势后,李仲公投向共产党,其恰逢共产党对曾有过错但愿意悔改之人实施团结合作、过往不究的方针。

进而,他如愿成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参事。然而,他并不安于现职,遂向组织递交了调至西南军区工作的请求。

加入该部门实非易事。经由初步审查,组织认定他对「三三一惨案」负有不可推脱之责。

出于谨慎考量,周恩来总理忆及曾和李仲公有过接触的贺龙,觉得贺龙或许知晓李仲公的状况,遂致信贺龙以询其意见。

贺龙的回应客观且公正,毫无个人主义倾向,他将该事件据实呈报,使得周恩来对其有了大致把握。

此后,经多方研讨并征求意见,李仲公未被纳入西南军政委员会。且李仲公得知贺龙曾致信周恩来。

获悉贺龙向周恩来致信陈述自身状况后,李仲公便断定自己无法进入西南军政委员会是贺龙加以阻挠所致,其内心愈发愤恨。

1957 年,李仲公面见周恩来,声称自己籍贯为贵州,对贵州颇为熟悉,进而恳请调往贵州出任省长。

周恩来指出,有想法固然可随意提出,然而需由组织审慎考量。未料李仲公竟执意滞留不肯离去。

此刻,周恩来致电贺龙前来,贺龙抵达后,面带笑容言道:「李先生,昔日于武汉,我将您送至唐生智处后,其后为何不见您身影,您缘何离去了呢?」

李仲公颇为窘迫,唯恐其再言,将自己的底细揭露,随口应了一声,便狼狈而走。

贺龙指出,鉴于李仲公存在历史问题而未被调往西南军区,现今委任其担任地方省长,无论从情理还是事理上看,皆不恰当。

尽管李仲公心怀愤懑,然而贺龙位高权重,他也不便有所行动。当特殊时期来临,贺龙遭受冲击,李仲公认为时机已到。

他着手缜密筹谋对贺龙加以构陷,以此宣泄内心积久的怨恨。

他捏造了一个谎言,宣称在三十年代,贺龙曾给他写过一封手书信件,信里对他极力奉承,期望他从中协调,助力贺龙和蒋介石取得联系,乃至祈求归降。

据李仲公所述,此信已然焚毁,故而无纸质凭证,然其坚称此事属实,而李仲公竟将这子虚乌有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

为增强自身说服力,李仲公于短期内创作一份千余字的材料,对这一虚构情节予以详细阐述,妄图将其当作陷害贺龙的凭据。

李仲公手中并无所谓的「求降信」,尽管其为了圆此谎言,宣称信已被焚毁。

然而,对方全然不信信会遭焚毁,遂寻到他,责令其将信呈上。一旦撒下一个谎言,通常就需一个更为庞大的谎言来弥补。

为对贺龙加以陷害,其决意伪造信件。当专案组人员问及此前为何谎称信件已被焚毁时。

他只得把这一切归咎于他的妻子,宣称是妻子的惧怕与不解致使他未能按时呈交所谓的「投降信」。

这两封所谓的「投降信」,将贺龙污蔑为背叛革命、投靠蒋介石之人,此乃贺龙遭受迫害的导火线。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乃是居心不良的李仲公,贺龙则沦为了无辜的受难者,由此,贺龙受到了迫害。

【沉冤昭雪,真相大白】

197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对贺龙写给蒋介石「求降信」一事予以重新审查,以对贺龙进行平反,盖因该事件存有诸多疑窦。

华国锋把信件交付给杨贵等人,杨贵对信件上的字迹加以详察,察觉若凭借字迹进行辨别,颇具难度。

毕竟时间流转,字迹会有一定变化。故而他们把调查重点置于纸张与墨汁之上展开调查。

未过两日,结果便已明晰,该信件确为伪造!何以如此断定?经一番调查得知,其纸张与墨汁均为建国后所产。

然而,李仲公所称贺龙在三十年代给自己写的「求降信」,其所述背景全然不符实际,实则是他为构陷贺龙而编造的谎言。

知晓真相后,负责此案件的杨贵愤慨且不平,他觉得对这般恶劣行径断不可姑息,必须依据法律对李仲公予以严厉惩处。

华国锋向周总理全面汇报了这一事件,转达了杨贵的建议,并就如何处置李仲公一事进行请示。

周总理言道:「如此即可。」闻此言语的华国锋双眉紧蹙,显然未明总理此般行事之意图。周总理轻吁一声,徐缓言道:

李仲公年逾八十,当下其身体与精神状况皆显著衰退。莫说对其予以判刑,即便将调查结果告知于他,恐怕他亦未必能够承受。

最终,1974 年 9 月 29 日,李仲公诬陷贺龙之事水落石出,贺龙的声誉得以恢复。

次年 6 月,他已然身患重疾,然而其依旧带病之躯,执意参与了贺龙元帅骨灰的安放仪式。

周总理牢牢地握住贺龙夫人的手,眼眸中泪光闪动,语调微颤地言道:「我对不住你们,未能将贺龙同志妥善保护!」

而李仲公,此乃曾对贺龙元帅加以陷害之人,其在暮年亦因往昔之过错而承受后果。

党中央审慎考量后,鉴于李仲公年近九十,身体虚弱且生活难以自理,基于人道主义关怀,决定不对其予以收监。

然而,这绝非是对其过往行为的宽宥与放任。故而,解除了李仲公的职务,其每月仅可获得80元的生活费用。

此惩罚既为对其过往行径的惩处,亦为对其暮年生活的警诫与示警。他需正视自身过错,省思己之行为,为往昔之谬误承担后果。

此般结局,既展现出党中央的明智决策与人文关爱,亦凸显了对历史真相的敬重与守护。

【结语】

历史的公正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泯灭,正义的裁决终会降临。

不论时光怎样流转,我们皆不可忘却那些为国家、为民族造就卓越功绩的英雄,且绝不容许其名誉遭受玷污与诋毁。

在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相信传言及缺乏依据的言论,而应当凭借严谨的证据与分析来重现事实原貌。

与此同时,他们愈发深切地明白,对待历史人物与事件,需秉持客观且公正的态度。

李仲公的晚年境况乃是其过往行径的必然结果。其错误之举不仅致使他丧失往昔的权势与地位,还使他于暮年承受着愧疚与懊悔之情。

此种惩处,不单是对其个人的示警,更是向整个社会发出的告诫。其昭示着,但凡有悖正义与良知的行径,皆会遭到相应惩处,不论历时长短,皆难以规避历史的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