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9年邓小平前往江西之前,他突然向中央提意见:让一个人跟我走

2023-12-18历史

前言

时间来到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波已经全面展开,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包括基层机构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

1967年至1969年间,许多党内的高级领导人受到错误批判和对待,其中就包括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由于在这段时间,苏联军队非法入侵我国领土,制造多起边境流血冲突事件,让当时国内的局势更加混乱。

1969年10月17日,林彪趁毛泽东主席外出之际,签署所谓的「一号命令」,他以中苏边境局势紧张为由:让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首都北京实行战备疏散。

在这个命令下,林彪与「四大金刚」一伙反革命分子,把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王震、陈云在几天之内分别遣散到河南、广东、江西等省份。

周恩来总理得知林彪的「一号命令」后,异常气愤,他一方面告知正在外地的毛泽东,一方面给各省委打电话,让他们要保护好这批老干部。

「一号命令」下达到邓小平家中时,邓小平当时与妻子卓琳显得异常平静,夫妻二人得知将要离开北京,前往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

不过,邓小平对前来家中话别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提出了一个问题和一个要求。

问题是:「以前毛主席说过,有事情找你,到江西后是不是还可以给你写信?」

汪东兴给了邓小平肯定的答复。

要求就是:「我不带任何子女,只希望能和妻子卓琳还有我的继母夏伯根一起前往江西生活。」

汪东兴同样答应了这个请求。

那邓小平为何不带他几个爱女或者抱病在身的爱子邓朴方,而是选择和继母同进退呢?

一、夏伯根的生平往事

1904年,邓小平出生,取名邓先圣,后改名邓希贤,后来他的两个弟弟妹妹出生。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勤俭持家、温柔善良,生父邓绍昌勤劳能干。

由于邓小平的家乡四川广安交通闭塞,百姓生活条件差,加上邓家人口众多,沉重的家庭负担让邓小平的母亲淡氏身体日渐憔悴。

1916年,12岁的邓小平永远地失去了亲生母亲。

淡氏去世后,邓绍昌为抚养子女,为邓小平和他两个弟弟妹妹找了个继母萧氏。

萧氏嫁进邓家后,继续操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它像生母一样疼爱邓绍昌与第一任妻子的孩子。

1919年,15岁的邓小平获得留学法国的名额,他从重庆一所专科学校,随92名中国学生一起乘船漂洋过海到法国勤工俭学,后辗转抵达苏联莫斯科学习深造,从此踏上了一条革命之路。

邓小平离开四川家乡后没几年,他的继母萧氏就因病去世,邓绍昌因工作繁忙,又娶了另一位妻子,她邓小平的第二任继母夏伯根。

夏伯根,1899年生于嘉陵江一个船工家庭,她幼年丧母,生活十分贫苦。

刚满16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下,夏伯根就嫁给了一位姓陈的船工。

本以为夫妻能过上几天好日子,不承想,二人结婚仅仅两年,丈夫就撒手人寰,夏伯根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女儿改嫁到了邓家。

与邓绍昌结婚后,夏伯根接连诞下先芙、先蓉、先群姊妹三人。

1936年,邓绍昌在外地工作时不幸去世。

夏伯根得知后心如刀绞,因为她的前夫就是这样匆匆离开人世,现在嫁的第二任丈夫也有着相同的悲惨命运,这对一介女流的夏伯根来说太难以接受。

她不敢面对将来的繁重生活,但是坚强的夏伯根没有这样倒下,她将丈夫邓绍昌与前两任妻子所生的孩子都视为己出。

解放前兵荒马乱的生活,磨炼了夏伯根坚强的性格,她几十年如一日地辛苦操劳邓家家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由于邓绍昌已经离世,邓小平常年在外工作,家庭的重担完全压在了夏伯根的身上。

这个生于旧社会的女人,一无门路;二无技术,只能依靠辛勤的劳动,尽自己最大所能去赚取生活费。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她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时间转眼来到1946年,这一年全面抗日战争早已结束,蒋介石挑起内战,夏伯根的女儿邓先芙考入广安县立女子中学学习。

在女中共党员教师田秀岩、李艳芳等人的培养下,邓先芙积极参加校内外革命活动。

回到家后,她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向母亲又复述了一遍。

夏伯根虽然没有文化,思想不落后,她非常支持女儿的革命活动,并夜以继日地赶制鞋袜,将它们送给华蓥山游击队。

1948年8月的一天上午,邓先芙突然跑回家,她把华蓥山武装起义受挫的消息告诉了母亲。

夏伯根叫家里长工赶到事发地点,以干农活为掩护接应从华蓥山地区撤退到渠江以西的游击队员。

到了天黑时,华蓥山起义负责人之一的谈剑啸,带着张培兴、孔庆伦、代国惠等20多名游击队员来到夏伯根家躲藏。

夏伯根与同院居住的农民吴红千、吴仁俊一起连夜把家门口的皂角树上的稻草树撤下来,在小院中央挖个坑,把游击队员的枪支弹药藏好后,再用草往地面铺上一层。

为防止意外,每天晚上夏伯根都会在院里守夜。

到了白天,夏伯根与儿女们还要为游击队员做饭、洗衣、熬药、治伤。

一个月后,游击队员已经能够活动,他们从夏伯根家转移到崇望乡、东岳乡一带。

此时的夏伯根才松了口气。

没想到,由于逮人告密,夏伯根被国民党以「窝藏共匪」罪名抓捕到乡公所。

因为游击队员都已经离开夏伯根家,反动派没有搜到证据,最后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为了夏伯根保释出来,三个女儿把家中仅有的谷子全部卖了,此时的夏伯根家已经是一贫如洗。

更不幸的是,她的二女儿邓先蓉劳累过度病倒了。因借不到钱,夏伯根只能眼睁睁看着病魔夺走了女儿年轻且宝贵的生命。

1949年下半年,刘伯承与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从华中转战华东,一路开进大西南,将盘踞在这片地区的90万国民党军队全部歼灭。

新中国成立前夕,邓小平在重庆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邓小平当大官,又回到重庆」的消息传到了四川广安,他的舅舅谈以兴立即找到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二人商议决定乘船从四川广安到重庆寻亲。

当船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靠岸时,从未见过继子的夏伯根一路打听邓小平所在。

当她与谈以兴二人寻找到西南政治局大门口,却引起了值班警卫员的警惕。

因为当时的邓小平已经45岁,眼前这个自称继母的中年妇女也就50岁出头,二人相差不过5岁,她怎么可能是邓小平书记的老娘?

几经交涉,夏伯根与谈以兴终于在当天晚上见到了邓小平与卓琳。

刚一见面,多年未见的舅甥俩就立即忘记了旁人,自顾自地唠起了家常。

还是女同志细心,卓琳打量着被晾在一旁的夏伯根,她原本以为夏伯根是谈以兴的妻子,于是就称呼她「舅母」。

夏伯根连连摆手道:「我是小平的后妈,这辈分可不能乱了。」

卓琳大吃一惊,她原本以为丈夫邓小平除了舅舅外再无其他长辈,没想到还有一个继母。

邓小平听到夏伯根的介绍后。也是愣了一下,接着回忆起往事,这才想起来其中原委。

亲人团聚,彼此间都有说不完的话。

谈以兴当时就对邓小平说:「你外出革命这么多年,家中的一切大事小情,包括你老子邓绍昌的白事,都是她(夏伯根)一手操办的。」

夏伯根被夸奖得不好意思,接过话头对邓小平说:「听说你回来了,就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看着这位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农妇,邓小平作出决定:「您老就留下来吧,我们今后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夫妻二人给你养老送终。」

夏伯根当时就愣住了,素未谋面的继子竟然想留下自己。

卓琳在一旁为她擦去了喜极而泣的眼泪。

从此,邓小平与夏伯根就一起生活。

1952年,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举家从重庆迁往北京,夏伯根也一起到了北京中南海居住。

到了北京后,邓小平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卓琳代替丈夫领着老人和孩子们逛了天安门、故宫、天坛,游遍北京的名胜古迹。

遇到熟人向他们打招呼时,卓琳总是拉着夏伯根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的婆婆。

不久后,卓琳成为邓小平的秘书,两口子每日早出晚归,夏伯根就如同在四川广安老家一样,揽过所有的家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邓小平的子女。

天还没亮,她就起床做好了家人的早饭;孩子上学时间到了,她帮助穿衣盛饭,把一家人送走后,夏伯根开始准备中午饭和晚饭。

邓小平之所以能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那段时间颇有建树,其中有妻子卓琳鼎力支持,同时也有继母夏伯根撑起这个家半边天的功劳。

然而,「文革」刚一开始,邓小平一家就被「监禁」在中南海四合院中。

卓琳身体大不如前,操持家务的大事逐渐转移到女儿邓楠的手上,夏伯根又成了邓楠的顾问。

此时,邓小平一家人还不清楚前路到底如何。

二、邓小平与继母夏伯根,相守半世纪,母子情深感动世人

1969年10月19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带着「一号命令」来到邓小平的家中,向他们夫妻传达了命令的具体内容。

邓小平得知自己要离开北京,前往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改造时,他显得非常平静,对汪东兴提出了一个问题与一个要求。

邓小平希望带着自己的继母夏伯根和妻子卓琳一起去江西生活劳动,汪东兴同意了他的这个请求。

1969年10月22日,邓小平、卓琳、夏伯根离开北京,举家南迁。

三天后,邓小平住进了新建县望城岗南昌陆军步兵学校的「将军楼」。

从这天起,邓小平开始了他近三年的劳动生涯。

白天,邓小平与妻子卓琳在拖拉机修配厂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晚上回到家还得读书看报,学习毛泽东著作,写心得感悟。

这些倒不算什么,只是邓小平这个家的开销不小。

虽然邓小平此前在京工作时的工资不低,到了江西之后,他和卓琳二人每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只有120元,日子着实有些困窘。

为了开源节流,夏伯根提出可以在所住的「将军楼」楼下空地养几只鸡,开垦一些荒地,种些青菜。

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卓琳不能劳作,夏伯根和继子邓小平就负责挖地开荒。

地弄好了,他们找老百姓要了些种子,种些茄子、辣椒等蔬菜;空闲时,几人又在角落里做了个围栏,当鸡圈。

因为是四川人,夏伯根和邓小平还学着自己酿酒,做豆瓣酱,三个人在流放生活里苦中作乐。

1972年1月10日,在陈毅元帅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突然驱车赶来。

他老人家当众提到邓小平,把他与时任政治局委员刘伯承并列。

1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地一个代表团时,当着江青、姚文元等人的面,明确提到:「林彪要把邓小平搞成敌我矛盾,是不符合毛主席意思。」

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从江西写给他的信上作了一个重要批示,老人家先充分肯定了邓小平过去和现在,发出了要启用邓小平的信号。

周恩来立即以中央名义通知江西省委宣布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恢复中共组织生活。

1973年初,周恩来总理突然病倒,毛泽东做出让邓小平复出的最终决定。

在「将军楼」,邓家度过了在江西的最后一个春节。

1973年2月19日,邓小平带领全家人告别了工厂工人们,离开了待了三年多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登上列车,向北京进发,开启了新的篇章。

回到北京后,邓家有了第三代人,夏伯根升级为「老祖」。

之后数年,邓小平历经起起落落,最终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中国人民度过那段困难岁月,重新走入正轨,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新社会主义的建设。

1997年2月17日,邓小平逝世,自那天起,97岁高龄的夏伯根不吃饭,也不喝水。

四年后的春天,夏伯根因病辞世,享年101岁。

具体算算,从1950年邓、夏第一次见面;到1997年,夏伯根与邓小平二人永别,这对年纪仅相差5岁的母子相守了近半个世纪。

母子情深,感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