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日本战国历史的另类视角:关原之战前,朝鲜史料丰臣政权内部博弈

2023-12-08历史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明忆

字数:3471,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今年大河剧【怎么办家康】,又又又将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关原之战搬上屏幕。虽说关原之战是石田阵营与德川阵营交锋的高潮,但丰臣秀吉死后的后秀吉时代,也同样是精彩绝伦。一方面当时复杂的多方博弈令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以江户幕府时代所形成的官方通说,与当时大量的笔记、书信、家传存在的出入,以及各种野史、逸说加之现代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新说,共同堆叠出一段充斥着阴谋论的波谲云诡历史。

不过这段复杂的历史,在网上已经有诸多大佬讲述了这段历史的各个版本,所以本期笔者就换个赛道,从一个未曾设想的视角来讲述这段历史。这个新视角,就是来自于日本的邻居,刚刚结束被日本侵略的朝鲜。

在万历朝鲜之役结束后,当时朝鲜通过逃回朝鲜的被掠走百姓、士人,以及双方使节,搜集到了大量详细的日本信息。这其中对于丰臣秀吉死后的这段历史,在赵庆南所著的【乱中杂录】的记载最为详实,今天就参考【乱中杂录】,一探关原之战前,日本丰臣政权内部的复杂博弈。

▲关原之战

▲秀吉死后的丰臣五大佬

【乱中杂录】的记载和日本通说差别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五大佬之一的前田利家之子前田利长,与另一位五大佬毛利辉元。在通说中,前田利家死后,能力有限的前田利长虽接过了利家的领地,但并没有在丰臣政权中发挥出太多作用,接着遭到德川家康用莫须有的暗杀事业进行打压,最后只得臣服德川家,成为五大佬中第一个向德川家低头的势力。

▲前田利长

不过在【乱中杂录】中,前田利长的形象却与通说中大不相同,或者说他在父亲前田利家死后,于丰臣政权中依旧「 奉秀赖居大坂。势焰不下家康 」,完全继承父亲利家的权利。而利长在处理家康问题时,表现的也远比通说中的利家更为激进,甚至演化为利长在封国内「 高起门楼,与大坂内城齐 」,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力以打压家康。

在通说中,有些无厘头的暗杀家康事件,也是利长牵头「 潜与景胜、政宗、佐竹、秀家、清正、越中守(细川忠兴)等,谋杀家康,共分土地,歃血同盟 」。换言之,这场暗杀事件在【乱中杂录】中,并非是一次德川家康为了打压前田家和茶茶亲信的找茬,反而是除「 不参其谋者,惟辉元金吾等五六人 」外,日本各有力大名普遍参与的事件。

▲战国时代大名居城也是其权利象征,所以城池大小有重要的政治含义。

在利长的暗杀计划因「 石田治部少辅者……知其谋,潜以书告家康 」而事情败露后,双方之间的冲突开始白热化。家康先是「 托称朝秀赖,乘虚入据大坂城 」,在政治上获得和利长同样的地位。之后家康开始了一系列骚操作,首先绕过利长,向其家臣「 招肥前(前田利长)麾下,使毁其门楼 」。

在被利长家臣以「 吾主在外。吾未闻命 」为由严词拒绝。已经事实撕破脸的家康和利长都开始整军备战,家康「 遂令其关东诸将,塞肥前上倭京之路,又令石田治部少辅,截守近江州要害 」,作为回应,利长则「 修改城隍为固守之计,间日托称田猎,领精兵数万,出没于越中越后等地,景胜等阴结盟援 」。双方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乱中杂录】中,德川家与前田家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

但此时家康所面临的压力,还不止来自于前田家。同样作为五大佬之一的上杉景胜,在家康和利长「 肥前守与家康构隙」时,景胜」 「擅归私邑,欲与肥前守连兵攻夺越后之地 」。担心上杉家威胁自己在关东领地的家康「 数移书劝令还京,景胜不从 」,而这也引发了促使关原之战爆发的「 关东中纳言景胜,据城而叛,往年六月,家康举大兵,直向关东后 」的「 会津征伐 」事件。

▲上杉景胜势力范围

不过从「 会津征伐 」开始,关于前田利长的作用便从【乱中杂录】中消失,所以根据【乱中杂录】的记载分析,可能前田利长的母亲芳春院,前往江户作为人质换取家康不进攻前田家,并非是发生在暗杀家康事件后,而是在「 会津征伐 」前夕,自觉不足以对抗德川家和组织起的东军,前田家才紧急做出的认怂卖队友行为。

▲前田利长在之后也加入东军

说完了前田利长,再就来说说【乱中杂录】中,另一个日本重要角色——毛利辉元。在长期的通说中,毛利辉元常常是以不作为,在关原之战中又以「宅神」表现显于后世。

但是在【乱中杂录】中的记载,毛利辉元却是存在感十足。首先是辉元的地位,他在丰臣政权中「 使辉元领率西诸将居伏见,以备东诸将之生事者 」的「西京留镇大将」,与德川家康的「 使家康领率东诸将居大坂,以捍西诸将之谋逆者 」的「关东大将」相对应。换言之按照此记载,毛利辉元和德川家康两位大名,可能是在丰臣政权体系下,分别负责统帅西国和东国的「 征西将军 」与「 征夷将军 」。

▲曾担任过征西将军的怀良亲王

除了地位外,毛利辉元在【乱中杂录】的记载中,也多次参与过后丰臣时代的重要事件。比如在「 清正等领甲兵上伏见,欲攻治部 」 的著名七将袭击石田三成事件中,辉元就在家臣安国寺惠琼的劝说下,「 遂令安国寺往说家康,家康许之 」,劝说家康以较平稳的方式解决争端。

同时,就像前田利长与「 景胜等阴结盟援 」,毛利辉元也与「 备前中纳言(宇喜多秀家)、筑前中纳言(小早川秀秋)、石田治部、增田卫门正、常州之佐竹、奥州之政宗,及最上、出羽之景胜、长束大藏、岛津义弘及行长为一党 」。之后在「 会津征伐 」时,辉元「 据王城而叛,领西路诸将,攻破家康之城,因此直向关东迎战 」,但最后在关原之战中一败涂地。

▲毛利辉元

当然,与通说中形象有所差异的,还不止是这两位,包括加藤清正、石田三成等人,他们在【乱中杂录】中的形象,和日本通说中的都有所区别。不过这里就不做展开。

那么接下来,梳理一下【乱中杂录】中所描述的后丰臣时代。与网上一些爱好者认为的德川一派和石田一派的对抗不同,至少在朝鲜人的视角来看,后丰臣时代更像是一场各方势力一超多强的大乱斗。

在没有前田利家的牵制后,作为势力最强的家康「 假摄政权,擅弄国柄,无异关白 」,但这种强势本身引起了大量大名的不满,同时也让一些野心家蠢蠢欲动,于是产生了以前田利家、加藤清正、伊达政宗、上杉景胜为首的关东前田派,以毛利辉元、小早川秀秋、石田三成、小西行长等为首的毛利派。

当然,这两派人员相互交叠,比如宇喜多秀家和上杉景胜,既和前田一派关东大名一起歃血为盟,同时又与毛利辉元结为一党。而且最关键,就对德川态度而言,双方也并非保持一致,在「 会津征伐 」前,毛利一党对德川家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敌视,甚至在刺杀家康事件中,石田三成还站在了家康的一边。

▲【乱中杂录】的石田三成与家康并非一开始就你死我活

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的通说分析,关原之战的爆发,有可能是德川家康利用天皇许可进行的「 会津征伐 」,导致关东的前田一派各成员迫于公家态度,对继续和上杉家维持盟友关系投鼠忌器,最终作鸟兽散。

感到有机可乘,或者说更有可能的,对家康的行事感到恐惧的毛利一党,因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选择先下手为强,拉开了关原之战的序幕。至于为何后来毛利辉元会选择宅在大阪城,可能也是为了对丰臣家进行彻底掌控,利用自己和德川家康对等的将军地位,抵消家康的权威从而否定东军的合法性。

▲关原之战中的西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

说到最后,也可能是最关键的问题,【乱中杂录】中的记载准确性有多高呢?这个嘛要说的话,由于【乱中杂录】的赵庆南并没有像【日本史】的作者佛罗伊斯那样长期生活在日本,所以【乱中杂录】中,虽然对日本社会、文化、政治制度都有详实的记载,但是这些都肯定是多次转手的消息,加之信息的来源也并非专业的情报搜集者,所以其中不乏一看就是坊间谣言的说法。

比如就有德川家康想要对淀姬茶茶「 又以秀吉之遗命,欲室秀赖之母 」,而茶茶的拒绝理由也堪称狂野,说自己「 与大野修理(大野治长)等通有身,故辞不从 」,家康一怒之下,将大阪夏之阵最后才切腹的大野治长提前赐死。

▲【乱中杂录】中的德川家康可谓极具曹操风采

但如果就这样将【乱中杂录】的记载一棍子敲死,这倒也有些矫枉过正。毕竟朝鲜人能搜集到这些信息,至少说明在当时坊间已经形成了一些较大的说法,就比如毛利辉元的地位问题,这说明当时在日本民间的观点中,是将他视为实质上和德川家康平起平坐的高家格大名。

加之江户幕府众所周知的对历史记载 「小小美化」,那么这些延续到江户幕府时代的前反德川大名,将锅全丢给摸不着头脑的石田三成,倒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其中前田利长和毛利辉元的行为,比起通说中摸鱼到难以理解的行为反而靠谱的多。

所以这个源自【乱中杂录】的版本究竟可信度有几分,就由各位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忆,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