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历史解密:孙权堕落史,竟源于47岁的一个决定

2024-02-06历史

182年,孙权接手了父亲的创业公司。按照年龄,「50后」曹操、「60后」刘备是「80后」孙权的父辈,在他们眼里,孙权是个年轻人。

但论创业资历,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替袁绍打工的时候,孙权已经是江东创业公司的老板。

直到孙权先后给曹、刘两位大叔开了颜料铺,所有人终于不能不承认,这小子真的做大事了:赤壁之战,打得曹操落花流水;夷陵之战,打得刘备客死白帝城。

孙权用实力赢得曹、刘及其后继者的尊重。那是建安十八年(213年)的事。曹操起兵进攻东吴的濡须,正在两军隔江相持之际,孙权坐着一条大船来观察曹军的动静。

可见,孙权是很机智的一个人。他起初没料到会中了这么多箭,弄得船一侧轻一侧重,都要倾覆了,但他急中生智,设法使船得到平衡,脑瓜子灵光得很。

目睹孙权的船像刺猬一样满载而归,估计曹操整个人都傻眼了。

曹操后来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以表示对这名晚辈兼劲敌的尊重,连带着伤害了亲生儿子曹丕、曹植们的感情。

连罗贯中捧诸葛亮,虚构草船借箭,都要从孙权这里揩油。

再后来,蜀国有一帮人叫嚣着要揍孙吴,诸葛亮宁可认怂也不同意,还给孙权狂点赞,说孙权用人治国很有一套,不是我不打呀,你叫我怎么打呀?

江东集团的CEO孙权,尽管他来自创二代,但是接手的公司财务状况并不理想。孙权家族来自江东土著,但是他们发迹于北方,对于江东本土大族来说,他们是侵略者。

孙权的哥哥孙策采取了强硬的手段来树立权威,但是他也被江东豪族雇佣的刺客杀害。孙策在临终前告诉孙权,枪杆子不能保证政权的稳固,关键在于举贤任能,保江东。

孙权在接任CEO后,重点调整了中高层的人事架构,留任了一批孙坚、孙策旧部的将领,留任或起用了躲避战乱的江北士人,同时也吸收了江东豪族入股。

这些举措使得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

孙权,现代企业家般的风范,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重责。他擅长演讲,用事例说服部下,用感情打动人心。

在孙曹濡须大战中,他以平等的心态任用周泰,面对周泰身上的伤痕累累,他亲自敬酒,让周泰讲述战斗事迹。

在宴会上,他深情地回忆往昔,奖励周泰,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他的口号是「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因为他深信骨肉之感,对他的将士们充满了信任和关怀。

孙权的政府像一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凝聚力。

孙吴集团在魏蜀吴三国中创造了两项纪录:孙权在位时间最长,吴国享国祚最长。做一棵常青树,无论是对领导人还是国家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孙权成功地将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条,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不伤钱。然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不尽人意。根本原因在于他过于注重实用主义和利益,缺乏信仰。

而曹操和刘备则懂得标榜路线,争夺正统,宣传为正义而战。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方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都装成名正言顺的样子。

孙权却不同,他承认孙吴集团就是个利益集团,他认为真诚并没有错。

在魏蜀的夹缝中,他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当代国际政客」,只要对孙吴集团有利,他想跟谁好就跟谁好,一会儿跟蜀汉感情飙升,一会儿又跟曹魏卿卿我我。

这是他在现实中得到的便宜,也导致他在历史中吃了大亏。魏蜀吴三国,长时间内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孙权其实居功甚伟。

不过,传统史学家不吃这一套。他们写史的原则只有一条:正统,正统,还是正统。

三国之后,有的朝代奉曹魏为正统,史家就美化曹操;有的朝代奉蜀汉为正统,史家就美化刘备和他的好搭档诸葛亮。

但没有一个朝代会推崇利益至上的孙吴,孙权就这样,被轻飘飘地无视了。孙权的成功和他的被忽视,提示我们在追求实用主义和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信仰和道德。

孙权,一个历史上的枭雄,因为「拥刘反曹轻孙」的定式,虽然被世人所忽略,但却留下了无数的故事。他曾忍辱负重,做了一把手的时间比谁都长,但称帝却比谁都晚。

他曾拉下老脸,向曹丕称臣,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的心理调节方式,就是在曹丕、刘备的年号中各取一个字,组成自己的年号。

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皇位的渴望。然而,称帝之后,孙权的人设却塌了。他的任性骄逸,好大喜功,昏聩猜忌,都成为了他最后的败笔。

他晚年的宫斗戏,更是寒了多少人的心。他的骨肉之感,他的创业精神,他的思想工作,都化为了泡影。他的好名声,也毁于一旦。

孙权的故事,告诉我们,称帝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有时候,放纵自己,也是一种毒药。

孙权,这位曾经的「忍者」和失落初心的称帝者,他的前世也许是王莽,转世也许是袁世凯。公元252年,当他71岁时病逝,他已经做了24年的皇帝。

他的谥号「大皇帝」辉煌夺目,几乎可以与秦始皇的「始皇帝」相提并论。然而,尽管他的野心如此「大」,但最终的存在感却如此弱,这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