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没有保住他啊,说完热泪滚滚,到贺帅骨灰盒前连鞠7个躬

2023-12-24历史

贺龙元帅在共和国18岁生日那年病倒了,也是在共和国刚刚成年的那一年,病倒了,他开始变的脆弱了,贺龙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孤寂、悲戚的生活中过了半年多,终因忧郁成疾,高烧至40度,吃饭与呕吐相伴,吃什么吐什么,吃多少吐多少。

得到消息的周总理立即委托杨德中去探望贺龙,并把他接到了医院。出院后,总理知道他患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还特地嘱咐杨德中转达了对贺龙的关心之语,当杨德中转达了这一切的时候,这位久经战阵的元帅老泪纵横地说听到总理这亲切感人的话,就好像见到了总理一样。

随后贺龙搬到了半山腰的小院里,过着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生活,由于监视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还不允许安装电话,所以贺龙与周总理的联系也就中断了。

1969年6月9日,一代开国元勋带着满腔委屈,也带着他对党、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很不甘心地走出了人生世界!对于在弥留之际的贺龙依旧有很多话没有跟周总理说完,没有跟党和国家说完, 所以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也一直是在为共和国的未来谋划着什么,可惜他的笔记也已经悄然离去。

周总理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静静的回忆着他的这一位老同志和老战友,在贺龙夫人薛明面前递过了骨灰盒后,他含着泪说到: "是我们没有保住他啊!" 总理说完便热泪滚滚, 到了贺龙的骨灰盒面前连鞠了7个躬。

贺龙一生为人低调

  • 贺龙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有跌宕起伏,也有高高在上。

  • 在革命年代,贺龙就是一个中流砥柱,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时,贺龙也在默不作声的做着贡献,他的一生为人低调,没有奢华却令人敬佩不已,他不光是民族英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模范。

    从革命年代一路走来的周恩来总理深知贺龙的个性,在建国以后也不刻意去说贺龙的功绩,最后贺龙除了有一个元帅头衔,其余的却鲜有人知。

    他这一生主要就分为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和平时期,可以说他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默默做中流砥柱的那一个。

    在革命年代,贺龙在建军时期就参加了革命队伍,是中共的骨干力量之一,而他却有数次去白区指挥的经历,这一经历他与刘少奇一样,都是鲜有人知的,直到建国后才被披露。

    对于在白区作战的经历,周总理印象深刻,也是他送走的贺龙,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白区四处奔走筹集战备资金,也是在他的努力下延安根据地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虽然在敌占区他可以换一身份继续参加革命,而他却依旧选择了朴素,他没有借机享受,而是把每一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革命战争上。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贺龙却完全掩盖了自己去敌占区的危险经历,对于作战指挥上的胜利功劳他也一再推脱,最后只落得一个空空如野的名号,但对于这个名号却是印象深刻,它就是元帅,也只有周总理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名号有多么来之不易。

    建军的中流砥柱

  • 革命战争期间,贺龙一直充当着中流砥柱,从建军到建国,从红军长征到全国解放,可见他的革命经历之丰富。

  • 他同样是一位看着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少年,也是一位看不惯国民政府肆意妄为的中年男人,最后他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在还是少年时期,他也梦想考一个状元,可惜清朝永远停留在了1912年,不过后来的民国政府不过是延续了清政府的耻辱而已,不久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他也看到五四运动的高峰,也曾经以结交这些友人为傲,而周恩来也曾经是共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友。

    从建军到建国一路走来,贺龙在党组织内永远充当着那个默默付出的一位,而这些周总理全部都记在了心里。

    丰富的革命经历让贺龙足以踏足更深,可他却只留了一个元帅的虚衔,把主要精力又投入到了建国后的经济发展之中。建国后经济发展迅速,似乎也不需要他这种仅仅依靠战功上来的老元帅了。

    可事实不然,贺龙依旧投入到了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之中,特别是军队五年计划的改进上,他仍是非常关心,对于建国后的军队建设,他也曾发言过多次以讨论军队的建设。作为革命过来吃过亏打过仗的人来说,军队的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军队的新建设中,他也曾提出重点还是建设强大海军,这一建立海军的想法也得到了毛主席的中肯。

    其实建设强大海军是贺龙在建国前,西柏坡就提出来的,反思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无一不拥有强大海军,而中国海岸线长,必须要有足够的海上力量以抵御作战。

    贺龙在建设强大海军的这一番话在西柏坡就引发了周总理的共鸣,于是在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将海军提上了日程。将海军建设为一流海军一直是贺龙生前的一个梦想,不过他也为之努力过。

    比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前后,他建议将中国的海军建设成初具规模的海军,从俘获的几艘国民党的军舰,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后的百余艘军舰,贺龙的提议可谓是让中国海军蒸蒸日上。

    海军军舰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而此时贺龙又发挥了他在过去白区的作战经验,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工商联借取了大笔资金,在海军建设上除了引进苏联的军舰以外,中国还同法国等欧洲国家进口了一批海军设备,这样也极大刺激了中国要国产化军舰的信心。

    也是在这种刺激下,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于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国开始自己建设军舰。建设军舰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而贺龙也心知肚明,所以当下也注重培养海军人才。

    贺龙建议要下大功夫培养海军人才,特别是军舰建设,设计以及生产的技术工人,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不久便开始正式实施海军人才培养计划,并附送大批青年

    来到苏联留学,同时国内也开设了海军相关专业,全方位为提升海军战斗素质做准备,而提出这一想法的贺龙却默默无闻的继续努力做着海军建设的付出。

    文革惨遭迫害

    虽然一直充当中流砥柱,可是也有被诬蔑的时候,其原因可能也是因为贺龙太过低调了,就连他有什么功劳,大家一时之间也想不起来了,可只有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同志还记忆犹新,贺龙是一位不可倒的中流砥柱。然而就是他这样的情况到了文革也依旧惨遭迫害。

    文革初期,贺龙便被带了帽子,也曾被打成与刘少奇一样的走资派,无奈贺龙不得不从一线上调下来。

    从一线上调下来的贺龙,并没有过什么舒服日子,而是被排挤到了贵州,在山沟里度日,也避免继续遭到迫害,可事实不然,文革浪潮波及全国,贺龙等一批老同志都惨遭迫害,特别是在文革初期,打到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逐渐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海啸,贺龙哪怕躲在贵州也不得不面对这种局面。

    由于迫害的浪潮越来越近,并且周围的老同志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时,他一时间不经愤慨的写给周总理好几封信,可在这个特殊年代里又能够起到什么效果?

    只能石沉大海,而贺龙怎能不不理解周总理的无奈之情,随着贺龙的帽子越戴越多,周总理也曾经申请在有限的范围内重新审查贺龙同志,可这一件事却一拖再拖了,直到贺龙病重期间,他也未曾摘掉文革期间的帽子,不过周总理也向他转达过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一些祝福,这也使得贺龙在最后弥留之际有了一丝安慰。

    重新翻案

    在贺龙去世近5年后,特别是在 "九一三" 事件以后,毛主席开始重新启用包括贺龙在内的一些老同志,这时才得知了贺龙去世的消息,于是贺龙一案有了重新审视的机会。

    1973年12月21日,在调动八大军区司令员职务时,毛泽东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说: "我看贺龙同志是搞错了!""要翻案呢,不然少了贺不好呢!" 对于贺龙同志的案件,毛主席亲自进行了翻案。

    于是便有了贺龙同志平反的新闻上了报纸头条,转眼半年过去了,到了1974年9月4日,毛泽东和邓小平谈话时问道:"贺龙恢复名誉搞好了没有?不要核对材料了,要给贺龙平反。"邓小平立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传达,并马上着手为贺龙平反了。

    同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25号文件,即【关于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贺龙的名誉得到了恢复,同时也在1975年6月9日举行贺龙同志的骨灰的安放仪式 ,而就在要举行葬礼的过程中,到哪里去找贺龙同志的家属又成了一件难事,当时贺龙同志已经迫害而死六年了,六年里他们究竟过得怎么样呢?这些问题一直揪着周总理的心。

    由此周总理四处查问贺龙夫人薛明的下落,最终他打听到了薛明住在一个贵州偏僻的小山村—磊庄,于是他立即委托齐英武等人坐飞机前往贵州,并到磊庄将薛明接回北京,当周总理再一次见到薛明时,整个人都惊呆了,这就像是一个身着布衣的老农妇。

    她的衣服又脏又旧,皱皱巴巴的。看来她吃了不少苦头,头发已经皆白了,干瘦的脸上刻满皱纹,仿佛每一道皱纹都是苦难经历的记录。文革以来她就一直在躲着,如今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人了,对周总理一番寒暄以后,她反倒感觉刚刚经历完了一场苦修行。原本按照周总理的安排是要尽快乘飞机回北京,但由于身体虚弱,她也只能乘坐火车来北京。

    来到北京后,周总理首先把薛明安排在新疆办事处住了下来,第二天,还属于病重期间的周总理特地赶过来,告诉薛明,贺龙骨灰将重新安放一事,这让薛明一时间感到无比激动,同时总理也喊着泪说: "薛明,我没有保住他啊!都6年了,老总的骨灰没能移到八宝山公墓,我很难过啊!"

    这一番话甚至激动,越说越带着淮安乡音,这时薛明也不禁流下泪来,倘若没有周总理的关怀,薛明也不可能在北京,更不可能在北京与失散五年的儿女们重新团圆,也不可能来参加这贺龙骨灰的重新安葬仪式。

    早在薛明坐火车来北京前,周总理就安排了贺龙同志的骨灰重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安葬仪式,同时周总理也四处打听薛明五个儿女的下落,同时嘱咐人一块把他们带到北京。就这样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薛明在新疆办事处与自己失散五年的孩子们团聚了,而此时的薛明更是热泪盈眶,倘若没有周总理,党中央的关怀,恐怕她与孩子们要一辈子分离了。

    深刻的悼词

  • 在骨灰重新下葬仪式中,哀乐缓慢响起,严肃地站在贺龙的骨灰盒前,沉重而缓缓地俯下身,深深地鞠了一躬,再鞠一躬,三个、四个,一连鞠了七个躬。

  • 他先前参加过许多次悼念活动,但连续鞠这么多躬的仅此一次。他这样做,也许是因他与贺龙的情感太深太深,也许是为自己不能保护贺龙而内疚,也许是对亲密战友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

    随后周总理开始致了悼词,他慢慢打开写着悼词的小本子,眼泪止不住的流下,他没有说太多,含着泪用着淮安口音,慢慢的读到: "贺龙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曾做出重大贡献。他的一生,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全国解放以后,都忠于党,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忠于社会主义事业。贺龙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老同志、老战友,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说完,病重的他仅倒了下来,幸好有警卫员搀扶着他,他用力缓过劲来,为国家付出太多的总理也在这个时候放声大哭了一回,他的坚强在这个时候被抛在了一边,而这个时候距离他病重离世也就区区数月时间了,而在弥留之际,周总理曾反复提到,自己愧对于贺龙。

    周总理与贺龙同志的感情颇深,不光因为他们是共同走过长征的好战友,更是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好同志,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一生都没有放弃过,从革命到建国经历得太多太多,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贺龙同志也为新中国的海军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而这一切周总理都铭记在心。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贺龙同志还是有非常独到的意见的,这些在后来的经济改革中,周总理也借鉴颇多,虽然只为一介武夫,但贺龙同志不仅关心革命,更关心革命胜利以后,老百姓的生活,他曾经说到他自己也是因为没饭吃而被逼造反的,所以农业和粮食问题必须摆在国家的首位。

    就在三农困难期间,贺龙曾经反复提出解决办法,对于国家用大量粮食给予苏联还债这件事情,贺龙从心里也是并不赞同的,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没有粮食,造成饥荒对于国家经济打击更大,所以他一直主张利用工业产品抵还苏联债务,同时留足粮食解决饥荒问题。

    对于还给苏联的债务则用大量工业轴承或者钢铁来进行偿还。

    由于工业建设的进步,中国当时已经有能力进行工业化产品集中化生产了,同时工业化的进步就更需要粮食保障来进行维护,深知这一点的周恩来连夜给贺龙打来了电话,打来了慰问电话,实际也是探讨眼前的饥荒问题,对于贺龙的独到见解,周总理也觉得甚是可行,不过迫于时代的局限性,最终贺龙的提议没有得到实施,最终导致三年饥荒的继续。

    同时这也为文革迫害埋下了伏笔。不过一生对荣誉视作粪土的贺龙元帅并没有对此会有所心理起伏,同时这也是贺龙元帅在经济建设上的重要提议也成了他日后翻案的重要一笔。

    结语

  • 贺龙是个好同志—毛泽东;

  • 就在为贺龙同志翻案的这段日子里,毛主席都不禁感叹到贺龙是党内屈指可数的骨干力量,而无论是革命还是经济建设时期,贺龙都是一位默默无闻付出的好同志。

    特别是在过去抗日战争的延安生产自救时期,他可谓是中流砥柱一样的存在,到了三年困难时期,他没有说多话而是主动进行生产自救,可谓是党内表率。

    对贺龙翻案是必定的,也是在那个特殊时期背景下的必然。毛主席对贺龙用着有着很高的评价,原本可以解甲归田的日子里,贺龙却选择了再奋斗,而他这也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他其实对于建国以后充满着各种幻想,同时也是他践行革命理想的精神所在。

    在革命胜利以后的十多年里,贺龙元帅一直在探索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

    贺龙同志不仅乐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并且也是周总理的亲密战友,他们在革命期间共同战斗过,在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时也一起研讨过方法,可以说是终身的挚友,而就在贺龙弥留之际,周总理也未能有能力帮他翻案成为了其心头之恨。

    同时对于周总理来说失去一个这样的战友无疑是一场打击,但在这六年里,周总理时刻都在想着帮助贺龙同志的家属减少痛苦,用实际行动以告慰这位战友,并且在多方面以帮助他的家属的生活,可以说已经表达了对战友的宽慰之情,所以薛明最终还是非常感谢周总理所以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