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粟裕多次不听军令,陈毅:粟裕同志浑身是胆

2024-01-13历史
抗战时期,战事紧急,军委往往每隔几日就需开一场大会,每天还有接连不断的小会议。1934年,红7军团被军委安排前往福建进攻敌军。

就在红7军团向福州开火时,军委突然收到前线情报,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一众领导干部们神态各异,就红7军团到底要不要攻打福州这个问题,陷入了激烈的争吵。

支持攻打的人说:「之前就已经下达了命令,现在做出更改极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布置。」反对进攻的人说:「刚刚收到情报称,福州日军武备先进,这是让他们去送命!」

就在大家吵得难舍难分时,一位通讯员收到电报,急忙闯入会议室,高喊道:「报告!前线有通知:粟裕同志带领红7军团从福州撤退了!」

会议室中突然一片寂静,所有人面面相觑,发现自己白吵了一整天。周恩来迟疑地看了眼毛泽东,问:「是你给他发通知了?」毛泽东连忙摇头,接话道:「我这不还在商量嘛。」说完,想了想后,他又加了一句:「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

所以,在没有收到军委通知改变战术的情况下,粟裕自己带兵撤退了。好家伙,都说军人服从命令是天性,粟裕身为名将,居然还有这一出?而且听毛泽东说的话,还不止一次?

这就不得不让人好奇了,粟裕大将为何不听军令?毛泽东对他这种行为有何评价?欲知详情,就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则故事。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1934年7月,红7军团赶到江西瑞金待命。在那里,军委领导人亲自与领导班子进行会谈,交代了一系列严峻的任务。

他说:「你们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先遣部队,要沿闽、浙、赣、皖等省方向前进,积极倡导民众加入抗日行列,得在一个半月时间内到达皖南。」

粟裕听了半天,最后还领到了一份纸质材料。里面严格规定每一步计划的行动方式、经过地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

例如:计划第一步,红7军团7月7日晚上,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连城、永安、尤溪,7月25日下午到闽江地域,然后坐船渡过闽江等。

粟裕怀着认真的态度,完完整整看完,随后将资料往书里一夹,倒吸一口凉气,喃喃自语:「将领需要听从中央安排,但现在这‘训令’搞得跟圣旨一样严格,这仗如何打?」

这其中最严格的一条,就是要求红7军团必须在一个半月内赶到皖南地区,这么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利中,这次搞个「大撤退」突围计划,希望在三个月后能执行。在此期间,为了方便大部队转移,需要一支部队攻击国民党把守的重镇,声东击西,转移视线,而红7军团就是吸引敌人的先头部队。

红7军团虽被安排作为先遣部队,但其成立的时间不久,各方面都还没做好上战场的准备。军团包括军官,只有六千多人,而其中还有三分之一是非战斗人员。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新兵,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

更别说整个军团的武器装备了,四千名士兵,只有一千多支短枪,机枪寥寥一百多把,很多战士手里拿的武器都是梭镖。要是以这种条件去和日军硬碰硬,结果不敢想象。

红7军团出发时,还不清楚敌军的情况。粟裕和战士们一路冲锋陷阵,依照计划,来到闽江,随后从下游南岸樟湖坂地区开始渡江,彻底进入白区。

渡江不久,红7军团开始执行「训令」第二步计划,沿着闽浙两省的边境线往北走。可部队才出发不到一日,军委就发来了新的命令。

此前渡江时,军团长从马上坠下,头部负伤,指挥重任就交到了粟裕手上。深夜时分,粟裕示意将士们原地休息,他与政治部主任刘英、政委乐少华等人,一起接收新出炉的计划。

军委发送的电文,一口气把之前的计划全部推翻,要求红7军团改道往东走,拿下闽江岸边古田县的水口镇,并等待时机攻占福州。

收到命令次日,粟裕率领军团返回闽江江边,快速占领水口镇,在此地召开「八一」纪念大会,在会上表示:「记住‘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这个名字,之后我们对外就用这个名头进行活动,对内依旧是红7军团。」

福州可是个难啃的硬骨头,粟裕让将士们休整了六天,养足精神气后,才上路赶往福州。在靠近福州的西北近郊等待了几个小时,天色暗下来后,粟裕他们立刻发起攻击。

然而看到福州后,粟裕发现失策了。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敌军在此地驻扎,必定不会忘记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粟裕等人不曾收到过福州的情报,自然不了解当地敌军的兵力和工事,现在看到面前高大的城墙,不免有些震惊。

所有人心头都划过一个疑问:他们这几千手里拿着梭镖的兵,真的能攻下这座大堡垒?

虽然意识到己方力量上的差距,但这不是后退的理由。作为军人,粟裕只能带队尝试进攻,寻找占据上风的契机。他一声令下,数千名战士高声怒吼,冲向福州北关外围的小北岭。

但士气无法弥补过大的差距,红7军团的士兵缺乏训练,不擅长近迫作业,在敌人的强火力进攻下,他们无法快速制造掩体。而此番攻城是临时更改的计划,他们压根没有准备攻城所需的器材,战况非常不理想。

两天之内,粟裕指挥部队强攻过几次,但攻城进度依旧没有动静,反而是我方兵力不断下降,损失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粟裕不再坚持服从命令,立刻下令撤退,比起攻城,显然是保存兵力更重要。

他明白发出这个指令,相当于违背军令,一个不留神,他或许再也不能领兵上阵,断送自己的前途。但粟裕不怕承担风险,坚持劝说代表曾洪易、军团政委乐少华。

粟裕表示:「军委计划让我们红7军团等待时机攻占福州。但现在你们看看,哪里还有什么时机可等?就算我们消耗大量兵力,战胜守城军,那里面的敌人呢?我们还有余力占领福州吗?听我一句劝,还是先趁着夜色撤退吧!」

对于军委的命令,粟裕一直觉得有欠妥当,哪有什么计划能将每天经过何地,走多少路程,都详细规定的?例如计划中写着:自离开江西瑞金后,抗日先遣队每天前进十五里路。

军委对红7军团的行动要求严格,必须按照标准执行,丝毫没有容错性。因此才会出现到达福州之后,发现人马和装备根本不可能攻陷敌营。

战况紧急之下,为了不再做无谓的牺牲,粟裕愿意承担巨大风险,向曾洪易和乐少华保证:「现在立即从福州撤退,若是中央要追究惩罚,皆由我一人承担!」

曾洪易和乐少华虽犹豫是否自行撤退,但其实他们也明白,占领福州是不可能的事。在粟裕的多番劝说下,终于点头同意。粟裕立即指挥军团有序撤出战场,快速转移到闽东游击区。

后来,红7军团的同志回想起这件事,都道:「当初多亏了粟裕同志,若不是他极力主张从福州撤退,我们这支先遣队得全栽在福州,哪还有之后的贡献啊。」

顾虑我担,留守中原

1947年,毛泽东等领导人齐聚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在此地召开十二月会议,就如何击垮国民党军队这个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所有解放军都在勤奋训练,准备随时行动。

如今的战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毛泽东必须与所有将领确认详细计划。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因军务缺席此次会议,于是毛泽东亲自和他商讨了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事关重大,需要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执行重要的作战任务。为了确保任务完全,中央希望南下的三个纵队战士作战经验要丰富。因此,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组建为东南野战军,执行此任务。

粟裕也多了一个职位,东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毛泽东和陈毅计划:1948年,粟裕先带东野第1兵团三个纵队,在夏秋两季间渡江南下;而后1949年,再由剩下的三个纵队整合为第3兵团,春季时准备渡江。

与毛泽东连夜把计划定下来后,陈毅回到房间心情难以平复,遂作诗一首:

「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先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陈毅对解放战争怀有极大的信心,认为五年时间中央必定能摘取胜利的桂冠。此时「遣粟郎」,便是为了直捣黄龙,派出粟裕快速拿下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

1948年年初,中央还未向粟裕发送行动计划,他收集了所在地区中原的各种信息,开始做战略设想,随后整理成报告汇报至中央军委。

粟裕的构想是:现在中原地区,我方与国民党军队正处于拉扯状态,希望刘邓部队、陈谢部队与我军合作应战,采用忽集忽分战术,抢先消灭一路敌军。

从他的计划里可以看出,粟裕没有渡江南下的想法,他主张留在中原干一票大的。毛泽东收到报告后,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但经过再次商讨后,依旧倾向于十二月会议确认的决策。

很快,中央致电粟裕,让他准备好渡江南下执行作战任务。电报中还附上三个行动方案,方案中渡江的时机、地点、方法,皆不相同,希望粟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份最佳方案。

除此之外,为了让粟裕明白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军委还反复强调其战略意义,解释道:「你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后,敌人必定会有所顾虑,对布防做出更改,蒋介石很有可能会调动敌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之后,你们带着追兵放风筝,使他们疲于奔命,处于被动状态。」

粟裕看着手上的电报,愁得说不出话来,他反复思考:到底要采用哪种战略行动?如何才能扭转中原战局,实现我军的战略目标?

长达3天的战况研究后,粟裕还是决定不按军委的命令走,亲手起草了一份2000字的电报上报中央。粟裕先是在电报开篇,讲述自己对渡江南下方案的意见,而后再次提起此前的建议,认为留守中原,更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

对于粟裕的坚持,毛泽东也有些犹疑,将陈毅留下一起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从白天研究到深夜,最后毛泽东给粟裕回电,指示他们准备好3月份的行动,意思是仍坚持渡江战略。随后因为战事,又将行动时间改为5月中旬。

在军委的安排下,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编组为东南野战军第1兵团,这支部队就交到粟裕手中。3个纵队在他的带领下,连忙不迭地准备渡江事宜,只待时机来临。

粟裕虽一直在执行军令,准备渡江,但他并没有停止对战局的研究,不断思考:到底是分兵作战渡江对大战场有利,还是集中兵力留在中原更值得?

经过几月的研究,粟裕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在中原集中兵力,打一场大的歼灭战,对战局的影响更大,有利于我军进一步制定对敌战略。

接连两次被军委驳回建议,粟裕难免有些顾虑,唯恐自己眼光不够长远,三番两次对这样重要的战略决策提出意见,是否会干扰指挥部的真实判断。但为了确保有把握执行任务,粟裕还是对陈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完他的话,陈毅非常意外,他此前对粟裕渡江之事一直信心满满,只待他出发后传回捷报。可没想到粟裕仍坚持自己的想法,陈毅犹豫地问他:「你确定,不按照军委的命令过江?」粟裕点头,陈毅只好上报中央。

此时距离安排好的渡江时间不到一个月,粟裕第三次发出希望坚守中原的电报,他建议3个纵队先不过江,而是就在黄淮地区参加大型歼灭战。同时,他也在电报中表明:对于渡江准备也绝不松懈,等待军委最后的安排。

粟裕三次谏言,引起了中央军委领导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研究中原战局,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邀请粟裕和陈毅两人前往城南庄参加会议,在会上详细商议如何制定计划。

4月底,粟裕在扩大会议上着重汇报中原战局情况,并且详细说明3个纵队留在中原作战的歼敌方案,以及他坚持这个方案的原因。听完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选择相信粟裕的判断,决定采纳他的方案,将3个纵队留在中原,集中兵力歼敌。

这个决策实际上,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粟裕,都不敢确定最后是否能为大战场取得先机,但粟裕选择相信自己,而毛泽东则选择相信粟裕。

他们都没有想到,粟裕三次反驳军令,带来的影响力会如此深远。此次留守中原歼敌,对后面整个南线作战,包括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都带来了有利变化。最让人惊喜的是,它构成了淮海战役设想的基础蓝图。

苦战我打,不争功劳

6月,战局有利我军,粟裕带着将士们只花费5天,便将河南开封占领,率先获得豫东战役的第一阶段胜利。然而,在第二阶段即将展开时,队伍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和陈毅负责指挥调动,他们致电中央申请部队进行休整。毛泽东收到电报次日便给出了回复:「目前进行大型战役,是违背客观条件的,需要避免意外发生。此后,部队分开行动时,对敌数量不能超过一个师。」

很明显,毛泽东与刘伯承、陈毅想法一致,觉得现在不适合高强度作战。将士们一直在盛夏的高温中作战,自然疲惫难耐。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希望进行休整。

然而,粟裕不听这些话,他极力主张持续性作战,鼓励将士们:「此战不只是为了扭转中原战局,更是为了检验我军的战略决策,我们必须要以全胜结束这场战役。」

粟裕也知道,在恶劣的气候下坚持作战困难,可利于我方的战机已经出现,为了大局着想必须要上。他一遍遍激励大家,拿出解放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坚决执行作战计划到底。

粟裕将自己的提议和计划写好,并请与他想法一致的同志们签字,随后发往军委。这次,部队中大多数人都选择暂缓进攻,粟裕顶住压力,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很快,军委给出回复:部署甚佳。军委同意粟裕的提议后,又收到了其他人的意见,不少人认为粟裕「疑似歼敌欲望太大,太贪心」。军委对此回复:从目前情况上看,粟裕的歼敌计划并无勉强之意,很是恰当。

粟裕的战术的确容易让人误会,在强敌环伺的局势下,他居然迎难而上,死咬敌人的大部队不放,过程中每抓到一个战机便会疯狂进攻。最终,区寿年兵团被我军全部歼灭,黄百韬兵团也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粟裕的大胆与果断,不少中野领导人都感到敬佩,陈毅更是在回忆录中直率地夸赞:「别人顶多有一个胆,粟裕同志浑身是胆!」

9月份,粟裕向中央发电提议立即发动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南线作战的最终决战,也是三大战略决战的第一场,重要性非同小可。

一经军委批准,陈毅和邓小平率先带中原野战军攻陷郑州,一路冲往徐州、蚌埠一带,与华东野战军遥相呼应。此时,华东野战军和中野两大部队联手,战斗规模比计划中要更大。

若要最大程度发挥两军战力,必须要有统一的作战指导。那么问题来了,军委该选择让谁来统一指挥呢?

最早加入淮海战役的部队是,粟裕16个纵队以及陈毅和邓小平4个纵队。按照常规办法,如若一场战役中,需要几支部队协同作战,那么最高指挥员则一般为先参战队伍,或是兵力更大队伍的指挥员。

当时,陈毅担任中野副司令兼华东司令员,然而刘伯承又是中野的司令员,邓小平是中野的政委,粟裕则是华东野战军的代理司令员。

在各级职位上,陈毅在两支部队都有任职更为合适。但淮海战役在粟裕的建议下发动,军委认为也应由他来负责指挥。在这般复杂情况下,战前会议应当详细研究,才能得出答案。

但实际上,军委确认淮海战役的总指挥花费不到3天。至于为何速度如此之快,就要归功于粟裕了。

他认为大战在即,需要尽早确认战时总指挥。那时候,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和中野领导人中,粟裕自己还在路上,刘伯承也还在豫西,只有陈毅和邓小平已经到达郑州,方便统一指挥。他便向军委提议:「此战请陈军长和邓政委负责指挥。」

淮海战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能在此战中担任总指挥,必定会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粟裕不好虚名的举动,解决了军委的大麻烦,也为淮海战场赢得了先机。

图|粟裕

从这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粟裕不仅是一名军人,更是一个忠贞的革命者。他之所以会违反军令,都是为了革命能有更好地发展。身在其中,更能看清每一步路要如何走,粟裕为了替党走好每一步,愿意承担极大的风险。

也正是因此,毛泽东从不怪罪粟裕的「擅作主张」,反而常常夸奖他:「有勇有谋,对于党的事业拥有极强的责任心,他是国宝级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