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49年贺子珍到上海,陈毅邀她共事,听闻待遇后,为何她和主席都摇头?

2023-12-30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9年,毛主席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口中得知,组织正在为贺子珍安排工作,并为其提供十二级行政待遇。

谁料这时,主席立马告知陈毅,以后贺子珍享受的待遇,皆由他的稿费支付。

闻言,陈毅不禁呐呐自语地感慨道:「主席与贺子珍分别十余载,哪里是对贺子珍忘了情,分明是将曾经那份荡气回肠的爱情化作深入骨髓的亲情......」

那么,此事最后是如何解决的呢?

重回故土,今不作昔

传闻民国爱情十有九悲,红色峥嵘岁月里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爱情故事,始于井冈山上的惊鸿一瞥。

在后来十多年的相伴中,两人在革命的道路上生死与共,在婚姻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遗憾的是,这人世间最难琢磨的就是一个「缘」字。

1937年冬天,贺子珍不顾毛主席和一众老同志的劝说,毅然决然地远走苏联。

离开祖国,这一去就是十余载。

都说真正相爱过的人,即便此生无法共白头,也终究舍不得看对方落寞。

1947年,经历丧子之痛、女儿生病、自己被抓进苏联疯人院等一系列悲剧事件后,贺子珍在王稼祥夫妇的帮助下,从苏联回到祖国。

阔别故土十余载,贺子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这儿见到的第一个亲人,竟是自己素未谋面的嫂子——李立英。

说是出人意料,倒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当时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虽然在旧时战友那儿听说妹妹归国的消息后,赴心似箭。

但他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一师之长,平日工作繁忙。

在家国之间,他果断选择了后者,便没有赴东北与妹妹相聚。

最终还是在陈毅的建议下,他才让妻子李立英前去看望。

虽然贺子珍因为之前十余年一直在苏联,错过了哥嫂的喜酒。

但或许是两个女子志趣相投,此次哈尔滨的初相见竟也相见如故,言行举止间一丝尴尬不适的氛围都没有。

「说起来,我和你哥的事情,还是陈毅同志搭的桥,牵的线呢。你知道的,他这个人就是爱干这样的事情。」

入夜,姑嫂谈起这桩姻缘,李立英笑着打趣起了陈毅「这个红娘」。

尽管与陈毅许久未见,但回忆起这位战友的神情容貌,贺子珍也不禁失笑,连连点头表示:「是啊,这个家伙就是这个性子的,看不得有情人受难。」

除了谈起陈毅,贺子珍和李立英还讲了好多悄悄话。

但谈天谈地,唯独那个人的名字,却从未提及过。

而从贺子珍眉宇间怎么也散不去那缕愁思,饶是与她认识不久的李立英也明白,这个可怜的小姑子心里终究还是放不下。

尤其是递交了好几次入京申请,却因各种原因被驳回后。

贺子珍对于当下的形势,也大致有了了解。

不过,尽管有遗憾,但如今她安全归来,在东北财政部还有份踏实的工作。

倘若这样平平淡淡过完这一辈子,也是好的。

毛主席欲用稿费承担贺子珍生活开销,遭陈毅拒绝

1949年春天,解放的春风刚吹向上海。

贺子珍离开了停驻两年多的东北,搭上南下的火车,前往上海与哥哥贺敏学一家团聚。

说是与哥哥一家会面,贺子珍下火车时,负责为她接风洗尘的,是其在井冈山时期并肩作战的好战友陈毅。

阔别多年,两位革命战友再次相见,身份境遇虽然不再如前,两人眼里迸发的革命理想光芒却从未有过一丝改变。

「子珍,欢迎回家!」

或许是年岁渐渐大了的缘故,又或者是在莫斯科街头的日子太过苦涩。

曾经那个为救战友不惜用肉体挡下炸药,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的贺子珍,如今光是听到老战友这短短的一句话,都不禁在上海的街头泪花涌起。

稍微平复心情后,她连连哽咽道:「山河无恙,便是最好的时节了。」

「子珍说出的话一向动听。今日你可要好好瞧瞧了,如今被春风吹过的上海可是大不似前了!」在陈毅等人的打趣声中,贺子珍被陈毅夫妇请到上海大厦用餐。

进入大厦后,贺子珍登高望远。

举目望去,目光所及之处的景色,无一不令人安心舒适。

车水马龙的上海街道;奔流入海的黄埔之水;有条不紊的工厂;还有那萦绕着人间烟火气息的街边小摊。

这样的中国,便是革命同胞们甘愿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中国吧!

想到这儿,贺子珍不禁和上海街头上正在嬉闹的孩子一样,微笑起来。

往日那些有关感情的忧愁,在也这一刻一扫而空。

「这样的好日子,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而已。相信在革命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不知子珍还是否愿意继续与我等同行,一起做那大厦上的瓦砾呢?」

陈毅的话音刚落,贺子珍早已情绪澎湃。

一心为国的她,更是没有拒绝理由。

「我当然是愿意的!只望日后老战友能多多关照了!」

眼看邀请贺子珍留在上海共建家园的事宜谈妥,考虑到她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和这些年的曲折经历,眼下身子都还需要汤药补着。

于是,陈毅提出以十二级行政待遇(即省级干部的待遇),给贺子珍发工资。

对此,贺子珍心里自然是十分抗拒的。

毕竟她虽然答应了陈毅留在上海,但当下还什么成绩都没有做出来。

正所谓,无功不受禄。

如此「偏颇」的待遇,贺子珍自认为受之有愧。

看着她为难的神情,陈毅自然明白其在顾及什么,随即立马补充道:

「这个提议在我来席之前,已经得到了一众干部的表决支持,相关的文书也递给了组织,可不容你一个人反悔。」

为了缓解贺子珍的情绪,陈毅又打趣着说:

「何况我大上海地大物博,还怕养不起你一个贺子珍不成?」

眼看木已成舟,轻易改变不得。

听到陈毅的调侃,对于这个待遇,贺子珍也只能接受下来。

她在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为国为民做出成绩,对得起这份工资。

而这件事情,很快也传到远在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耳里。

「贺子珍要留在上海定居,我同意,但是她在上海的一切开销让上海政府负责却是不妥的。以后还是从我的稿费里开支。」

听到主席的话语,陈毅心底其实并不诧异。

要知道,毛主席是重情重义之人。

当初贺子珍去到苏联后,他担心其一个人孤单,便把李敏送去苏联陪伴她。

而在国内,贺子珍的亲人,主席也时常过问关照。

多年后,毛泽东在向两人好友曾志谈起贺子珍时,满怀伤感:

「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夫妻嘛!我还是挂念她的,她在长征中吃了不少苦......」

显然,主席从未将贺子珍当作陌生人,而是亲人。

那么关于贺子珍的开销,一向不愿让自家人凭身份占国家一丝一毫便宜的主席,自然是要管的。

不过对此,陈毅理解却不认同。

他向主席进一步说明缘由,并表示,给予贺子珍的待遇,是经过充分考量的,绝没有什么私情。

她是永新起义(1927年)的领导人,是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是手握双枪救毛主席和朱德逃脱国民党包围(1929年)的女将。

她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其受之无愧,不辱「革命」二字。

最终,毛主席同意。

往后的30年里,贺子珍在上海的一切生活开销,都由上海市委亲力亲为,全权负责。

人民的公仆

事实上,作为人民的公仆,毛主席在亲友问题上公私分明。

宁愿将自己的「私产」的稿酬全部用来接济亲友,也不愿多拿人民一根针一根线的例子可不止贺子珍这么一件。

像是家里六婶的安葬费、杨家全年补助费甚至杨开慧的堂妹的医药费,皆是由主席靠着手中的笔头一人承担下来的。

对亲友如此宽厚的毛主席,对于自己的吃穿用度却是简朴到极致。

作为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在晚年曾回忆道:

主席在生活中十分勤俭,一条铺盖的毛巾,即便破旧到打了70多个补丁,也不舍得丢掉换新。

不仅如此,主席除了自己的生活力求朴素,在平时工作中还经常教导底下的干部,要时刻谨记党的初心,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试问中国有着这样一个的任劳任怨的公仆,中国人民的日子又怎么会不幸福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京逝世。

听闻这个消息的贺子珍悲痛欲绝,但直到三年后,她才终于有机会来到北京,瞻仰主席遗容。

而这也是她在建国后,首次进京。

彼时,在毛主席纪念堂,她献上了一个花圈,上面写着:

永远继承您的遗志

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参考资料

孙闻浪.贺子珍在上海的岁月里[J].党史天地,2006(11):46-48.

周重礼,纪辉福.1949:贺子珍姐妺随方志纯南下轶闻[J].党史博采,2004(08):45-47.

丁晓平.【真情毛泽东】系列之三 毛泽东和贺子珍[J].党史文苑,2013(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