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越南南芳皇后:美貌让国王放弃纳妃,7年生5胎,身材走样丈夫变心

2024-04-11历史

古语有云:"以色侍人者,色衰则爱弛",这句话放在帝王将相的后宫佳丽身上尤为贴切。

越南的末代皇后阮友兰,曾以"法属印度支那第一美女"的身份,得到国王倾心宠爱,更让皇帝为她打破"七妃"传统,许下"一夫一妻制"的诺言。

然而,当美貌随着岁月和生育逐渐消退,曾经海誓山盟的爱情,也如秋日的落叶般凋零殆尽。

这个关于跨文化、爱情与自我觉醒的故事,值得所有女性细细品味。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中国经济网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阮友兰出身于20世纪初的越南南部,她的家族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富商。

父亲阮有豪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母亲出身名门,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

作为家中的掌上明珠,阮友兰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12岁那年,远见卓识的父亲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女儿送到遥远的法国,让她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

于是,年仅12岁的阮友兰告别了家人,只身前往法国,进入了塞纳-马恩省的一所著名寄宿学校读书。

在这所学校里,阮友兰的出色表现很快引起了师长和同学们的注意。

她不仅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更继承了母亲秀美的容貌和高雅的气质。

异国的文化熏陶,让阮友兰的美丽平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东方女性的柔美与西方教育的睿智在她身上完美地融合,端庄典雅中又透着活力与热情。

彼时的法国正是"东方热"的时期,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阮友兰的独特气质很快引起了众人的注目,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印度支那玫瑰"或"印支第一美人"。

阮友兰就这样,在法国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赞誉中,度过了6年的留学生涯。

18岁那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阮友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1934年的越南正值动荡之际。

在法国的扶持下,年仅12岁的保大·阮福晪于1926年即位,成为了越南的皇帝。

这位年轻的皇帝也曾远赴法国求学,对欧洲文化有着深深的向往和眷恋。

让阮友兰和保大相遇的,是一场由法国驻越南总督精心安排的舞会。

在灯火辉煌的大厅里,穿着传统奥黛的阮友兰第一次见到了身着西装的保大。

年轻的皇帝对这位美丽的女子一见倾心,整个舞会期间,他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阮友兰的身影。

一曲舞毕,保大鼓起勇气走到阮友兰面前,邀请她跳下一支舞。

礼仪周全的阮友兰微笑着答应了。

就这样,在悠扬的乐曲中,在宾客们或艳羡或好奇的目光中,这对璧人翩翩起舞,谱写了一段旷世奇缘的开端。

舞会过后,保大对阮友兰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从此,鲜花、情书、珍贵的礼物,络绎不绝地送到阮友兰的手中。

这位年轻的皇帝以他的真诚和热情,渐渐融化了美丽女子的心。

他们频繁约会,骑马游玩,谈诗论文。

两个年轻人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贴近,直到再也无法分开。

然而,19世纪的越南毕竟还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阮友兰要想嫁给一国之君,成为皇后,是有诸多阻碍和挑战的。

当时的越南皇室奉行"一夫多妻制",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特权,因此有"七宫"之说。

而在法国接受教育多年的阮友兰,早已接受了"一夫一妻"的思想。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后宫佳丽三千、子嗣满堂是帝王的象征。

而保大为了迎娶阮友兰,必须要打破这个传统,这无疑会引起整个皇室权力集团的不满和反对。

而且阮氏皇族信奉儒家思想,而阮友兰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两种信仰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皇后的宗教信仰,关乎皇室在民众和僧侣中的威望,影响着皇权的稳固。

另外,保大的母亲端徽太后对这个儿媳妇也并没有什么好脸色,她一直想让自己的侄女阮氏玉成为皇后,因此对这桩婚事极力反对。

但是,面对真挚的爱情,再多的阻碍和挑战也阻挡不住两个年轻人的脚步。

保大对母亲表示,自己非阮友兰不娶。

在他的坚持和法国大使的斡旋下,皇室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

但作为交换,阮友兰不得不放弃天主教信仰,改信佛教。

为了爱情,她欣然同意。

1934年,一场空前盛大的皇家婚礼在皇宫举行。

保大打破传统,下旨允许阮友兰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受册封为正宫皇后。

在大婚当天,保大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许下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诺言。

自此,废除了"七宫"制度,开启了越南皇室"一夫一妻"的先河。

婚后,保大赐皇后徽号"南芳",取其生于南方之意,并将皇后的生日定为"长熙节",将结婚纪念日定为"文定节",寓意万民同庆,海晏河清。

在那个昏暗动荡的年代,这对璧人的结合,无疑为越南人民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希望。

1939年,应法国政府的邀请,南芳皇后随同保大出访欧洲。

她身着淡雅素净的奥黛,却以马裤取代了传统的宽腿长裙,既突出了东方女性的韵味,又展现了时尚活力的一面。

欧洲人为之惊艳,纷纷赞叹她的美丽和时尚品味。

英国的【每日邮报】更是在头版刊登了南芳皇后的照片,并冠以"亚洲最美皇后"的称号。

就这样,南芳皇后和保大国王,以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经历和美好人格魅力,征服了欧洲民众的心,也为动荡的越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

在那段如梦似幻的日子里,南芳皇后以为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

丈夫的宠爱,国民的爱戴,让她觉得生命已经圆满。

然而,美满的生活往往如昙花一现,瞬间即逝。

随着时光的流逝,南芳皇后先后为皇室诞下了5位皇子皇女。

在那个现代医学尚不发达的年代,频繁的生育对女性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

昔日纤细柔美的身段,随着一次次生产变得丰腴臃肿;曾经光洁如玉的面庞,也爬上了细细的皱纹。

生育带来的不仅是身材的改变,更是身心的疲惫。

南芳皇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和活力,变得沉默寡言,日渐消瘦。

与此同时,保大对南芳皇后的爱意也日渐淡漠。

那个曾经为了爱情不惜与整个皇室抗争的男人,渐渐对妻子失去了兴趣。

在他眼中,南芳皇后不再是当初那个活泼美丽、能与他谈诗论文的女子,而变成了一个仅仅是生育工具的黄脸婆。

就在这时,一直对南芳皇后心存不满的端徽太后,突然改变了态度。

她开始怂恿儿子纳妃、开枝散叶,以巩固皇室的统治。

在母亲和儿子的默契下,保大将自己年仅28岁的表妹阮氏玉册封为贵妃。

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打碎了南芳皇后心中最后一丝幻想。

曾几何时,保大信誓旦旦地许诺"一生一世一双人",为了这个诺言,他甚至不惜与母亲和整个皇室抗衡。

然而,当新欢出现,当权力的天平开始倾斜,这个男人就毫不犹豫地食言了。

南芳皇后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誓言变成泡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那些海誓山盟,那些甜言蜜语,如今看来是多么的脆弱而不堪一击。

她终于明白,在权力和欲望面前,爱情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南芳皇后并非没有尊严和骨气的女人,面对丈夫的背叛和婆婆的刁难,她本可以据理力争,用自己皇后的身份和地位,去争夺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但是,经历了这么多风雨的南芳皇后,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天真浪漫的少女了。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身为女性的尊严和独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皇室的统治岌岌可危,保大在位时便已是风雨飘摇。

1945年,日本投降,二战结束,越南北部爆发了八月革命。

在革命党的压力下,保大被迫退位,皇室政权土崩瓦解。

失去了皇后的身份,南芳皇后终于可以做回阮友兰了。

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丈夫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而是鼓起勇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保大,带着孩子到法国生活。

1947年,南芳皇后带着5名子女,离开了生她养她的越南故土,踏上了远赴法国的轮船。

她要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去开始全新的生活。

这个决定,需要莫大的勇气。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一群孩子独自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啊。

何况,她们还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

但是,南芳皇后别无选择。

她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不能再让自己和孩子们生活在背叛和侮辱之中。

她要为自己,也为孩子们,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在法国一个僻静的小村庄里,南芳皇后和孩子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没有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没有了皇室的束缚,她终于可以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她亲自料理家务,为孩子们做可口的饭菜;她教孩子们法语,辅导他们功课;她带孩子们去山间野炊,去湖边垂钓;她给女儿们缝制漂亮的衣裙,给儿子们买有趣的玩具……在充实而平凡的日子里,南芳皇后脸上重新有了笑容,也重新找到了自己。

在那里,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南芳皇后,而是一个平凡而坚强的母亲,一个独立而智慧的女性。

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她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身份和地位,而在于找到真正的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曾经,她迷失在皇宫的奢华和爱情的甜蜜中,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男人的宠爱上。

现在,她终于明白,女人的幸福,必须由自己来创造。

唯有学会独立,学会坚强,才能不再受制于人,不再随波逐流。

在那个简陋而温馨的家中,南芳皇后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6年。

在这16年里,保大从未来看望过她和孩子们,即便是1954年保大也移居法国,两人也再无交集。

这个曾经许诺给她一生一世的男人,就这样从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1963年9月16日,因长期劳累和生育的损害,南芳皇后因心脏病发作,在小村庄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

讽刺的是,彼时保大就住在法国,但直到南芳皇后去世,他也没有来见她最后一面。

这个曾经让他不惜一切也要娶回家的女人,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墓碑上,依然刻着"南芳皇后"的字样。

这个称号,曾经让她欢喜,后来让她哀伤,它见证了她的爱情,她的失望,她的成长。

虽然,它从未真正带给她幸福。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组图:世界上最为美丽的五位皇后的传奇故事,2008年06月01日

http://intl.ce.cn/main/jx/wm/200806/01/t20080601_15695096_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