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被低估的陈毅:爱诗爱笑像个老好人,为什么华野九大司令仍畏服

2024-01-13历史

被低估的陈毅:爱诗爱笑像个老好人,为什么华野九大司令仍畏服

陈毅在华野的地位备受关注,尽管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未引起广泛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提到陈毅往往会联想到粟裕,进而可能下意识地认为华野的胜仗主要是在粟裕的指挥下取得的。

确实,粟裕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军事天才,然而要说所有的胜仗都完全归功于他,这未必全然属实。在深入分析陈毅元帅在华野所扮演的独特重要角色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毛泽东和粟裕「背后」关于陈毅去留的经典历史。

一、毛、粟「背后」决定陈毅去留

1948年4月,粟裕前往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粟裕与与毛泽东重逢,两人长时间未见的手再次握在一起。毛泽东认真审视着粟裕,回想起1931年粟裕北上率军时的年轻面孔,而此时的他已是威震海内的猛将,脸上的皱纹也显露出岁月的痕迹。毛泽东心生感慨,但更多的是对粟裕的欣慰、高兴和赞赏。两人畅谈了很多事情,回忆起过去,对比当下,体味着命运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然而,就在一片欢欣和融洽之际,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粟裕竟然在他第一次当面下达的重要决策上坚决反对了他。

这一决策是关于将陈毅调离华野,让他前往中原局任职,并让粟裕独自承担华野的责任。

换句话说,中央决定由粟裕接替陈毅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这是对粟裕极大的信任,也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应有肯定。然而,毛泽东始料未及的是,粟裕果断地表示:绝对不行,华野不能没有陈军长!

毛泽东坚定地坚持中央已做出的决定,将陈毅派往中原局担任第二书记,以分担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压力。

粟裕显得有点着急,继续向毛泽东提出意见,强调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至关重要,不容轻易更换。如果一定要让陈毅去中原局,那么请至少保留他在华东的职责。

毛泽东知道粟裕一向低调谦逊,对他的老上级陈毅(陈毅曾在新四军担任过一段时间军长,而粟裕当时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有着深厚的尊重。然而,通过往来电报的沟通,毛泽东并没有真切了解粟裕这种尊重是否真挚。这是第一次面对面、仔细观察粟裕的反应,毛泽东感受到了粟裕的真诚,他是认真的。

陈毅一直以豁达、开朗的性格著称,同时他还是位喜好诗歌的军事将领。在言谈之间,他总是和蔼可亲,经常发出大笑声,从不和人计较,展现出典型的好人性格。有人称他为「诗人将军」,陈毅的确喜欢创作诗歌,和毛主席一样,他在艰难时刻也能写出动人心魄的佳作,如【梅岭三章】已经成为革命经典之一。那么,陈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让如此杰出的粟裕如此崇敬呢?或许我们要从陈毅整顿山东局势开始说起。

二、1945年9月,陈毅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任,被派往山东承担领导责任。

在八年全面抗战期间,陈毅基本上未曾在山东活动,一直由罗荣桓负责领导。然而,1945年9月,罗荣桓奉命率领山东部队主力北上东北,中央紧急调遣陈毅前往山东,全面接替罗荣桓领导山东的经略工作。

局势复杂,国民党军已经调动10万大军进入徐州,准备继续向山东进攻,夺取山东。与此同时,山东主力部队几乎被调空。

八路军山东军区一、二、三、七师,以及五、六师的绝大部分主力,18个警备团和基干团,部分军政干部,总计6万多精锐全部撤走。仅剩下四师、八师两个主力,以及区县武装大队,总人数仅有5万,实力相当薄弱。

山东根据地经过八年多的经营,是通过艰苦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罗荣桓全力撤走也是非常不情愿的,因为如果拱手让敌人占领,多年来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在罗荣桓坚持的情况下,中央同意带走一部分兵力,但少带走几个人。经过多次商议,罗荣桓最终留下了山东部队的四个师长和一个军区司令,包括四师师长廖容标、八师师长王麓水,以及三师师长王建安、六师师长聂凤智,以及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

陈毅对这四位师长并不太熟悉,与八路军部队也几乎没有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指挥难度可想而知。

根据【陈毅传】的描述,当时陈毅手下的兵力有一些刚刚从地方武装升级而来的,所谓地方武装就是县大队级别,拥有一条枪已经不错。还有一些是在某一地区活动多年,不愿离开老家的。在干部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一些干部对陈毅不熟悉,性格强烈,不太愿意听从指挥。还有一些互相陌生,尤其是指挥风格和用兵习惯需要充分磨合。至于哪些人个性强,熟悉军史的人都清楚。

陈毅之前并非以军事奇谋见长,在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境况下,不仅要守住原有的成果,还要面临打开山东局势的压力,任务十分艰巨。

国民党军也在打听山东的对手,得知是陈毅后,都认为他虽然是共军宿将,但在领导新四军时并没有太多亮眼的战绩,似乎不足为虑。

就在敌我双方高层都在关注山东局势的时候,陈毅在山东却突然展现出一套强有力的战术组合,直接震慑了老蒋。

实际上,在陈毅进入山东指挥位置之初,他就采取了一些出奇不意的策略,为几个月后的突出表现打下了基础。

陈毅从延安坐上美国飞机,飞抵晋东南,与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一同抵达濮阳。随后,他从濮阳进入山东,与山东八师的一个团汇合。在继续东进、即将跨越津浦路时,陈毅突然下令停止行进。尽管还未正式交接指挥权,但他迅速命令该团团长立即停止一切工作,组织全体人员迅速拆毁津浦路。

津浦路北至天津,南至南京浦口,与今天的京沪线相重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理说,以罗荣桓的战略眼光,不应该忽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罗荣桓正处于身体不适且专注于北进大计,无暇顾及破坏铁路的事务。

陈毅尚未真正接管山东指挥职务,却以职业军事家的敏锐判断力预见到,若国军北进,必定沿津浦路向北推进,攻占泰安,直至进军济南。这时山东兵力薄弱,面对国军的全力攻势,难以抵挡。因此,打通这条路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陈毅下达了这一命令后,八师的团队认真执行,切断了济宁段铁路数十里,结果极大地阻碍了国军主力的前进。

三、三场战斗将蒋介石打得手足无措

与罗荣桓交接后,陈毅几乎没有时间熟悉形势,就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局面。

国民党军以10万人的主力部队沿津浦路北进,利用铁路进行火力压制,断路后则利用骑兵和汽车运输。他们不仅成功占领了徐州至济南的多个重要地区,还控制了山东省城济南、重镇泰安、交通要地邹城、临城等地。

陈毅在这个关头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是采取退却战术,率领剩余部队撤至鲁中山区,坚守已有解放区,待兵力恢复后再与国军决一死战。虽然当前的压力相对较小,但失地易夺回的难度较大,日后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另一种选择是迎头迎击,切断徐州与济南之间的联系,截断铁路,占领中间的关键城市,将国军两个军孤立在我军后方。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陈毅面临的困境在于手头的兵力实在太有限。

陈毅选择了第二种打法。

而且,他打得相当有策略。国民党军贪心过头,后方兵力尚未完全赶到,却将10万人马散布在近400公里的广大空间上。这时国军的兵力犹如哑铃,两头厚,中间薄,陈毅敏锐地选中临城(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滕县(今山东滕州市)一带展开攻势。共进行了三场战斗,每一场都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场战斗先占领了邹县,从济徐之间切开一条口子。由于国军兵力不足,无法及时派兵增援,陈毅下令山东八师主力迅速奔袭,结果在敌人还没弄清楚状况之前,将当地的伪军2500人和已经放下武器的200名日军全部歼灭。

第二场战斗干净利落地消灭了吴化文的部队。吴化文率领第五路军不自量力地前来进攻,陈毅集中近两个师的兵力设伏,全歼了吴化文的部队。吴化文孤身逃走,此战全歼敌军4000余人,再次取得辉煌的胜利。这是一场打得非常出色的包围战。全军士气高涨,陈毅夫人张茜也正好来到军中。夫妇二人一年多来首次团聚,陈毅战胜敌军后又见到夫人,心情格外畅快。两人骑着马在队伍前面走,陈毅一贯喜欢吟诗作歌,此时更是一路欢歌。将士们也被陈毅的激情感染,整个场面异常热烈。陈毅独特的个人魅力为部队士气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各大野战军首长中独树一帜,对于增强部队的凝聚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三次滕县之战成为山东八师的胜利,两次连胜提升了士气。在一对一的师级对决中,八师不仅成功攻占滕县,还生擒了守军一个师的国军,共毙伤俘敌8600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八师师长王麓水在一线观察地形时不幸中弹殉职。若王师长幸免于难,他必然成为未来的主力纵队司令员。在华野纵队中,一级首长55年授衔基本上都是由中将开始,许多人甚至晋升为上将。王麓水的意外牺牲可谓是一大损失。

津浦路三战彻底破坏了国民党军进占山东的计划,为华中部队北进、山东部队南下争取了空间。蒋介石原以为占领山东轻而易举,却没料到山东会突然涌现出陈毅这样的领导人,横刀夺路,让国军措手不及。这几场战役让国军对陈毅刮目相看,以至于在提及山东共军首领时,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匪首」陈毅,而不是粟裕,尽管后来确切了解到华野的实际指挥者是粟裕,但这种称呼却一直没有改变,可见心理上的阴影有多深。

四、九大司令的崛起

1947年1月,山东、华中两大主力展开统一整编,形成了华东野战军,下辖九个步兵纵队。这便是后来声名远扬的九大纵队。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纵队,由于其结构、兵员和装备与步兵有很大不同,这里就不再详述。

九个纵队的司令员分别是一纵的叶飞(来自华中),二纵的韦国清(华中),三纵的何以祥(山东),四纵的陶勇(华中),六纵的王必成(华中),七纵的成钧(华中),八纵的王建安(山东),九纵的许世友(山东),十纵的宋时轮(山东)。

九位司令员中有五位来自华中,四位来自山东,其中宋时轮是从延安空降过来的。这九位司令个个都是战功赫赫的勇将,各自性格鲜明,其中不乏张飞式的英勇人物。陈毅在两大主力合并之初就意识到会有各种小问题,直截了当地说,不要有人给我耍花招,两大主力合并到山东打大仗是中央的决定。

陈毅还说,不要一只眼看着他,一只眼看着粟司令(粟裕当时担任华野副司令员),中央明确规定,我负责总指挥,粟司令专门负责指挥,没有二话可说。

陈毅这番话说得非常有信心,也表现出他的坚定态度。

就资历而言,华东方面没有人能与陈毅相比。在井冈山时期,他是朱德的主要助手。长征后,他留在南方执行游击战争任务,在骨肉横飞的战场上赢得了一条生命。这是最考验革命意志的事迹,只有通过这样的历练,才能赢得最大的尊重。后来,在抗战中,他担任新四军军长,独当一面,显示了中央对他的高度信任。在他的领导下,这些年轻的纵队司令们谁也不敢有二话可说。无论你们多老资格,有谁能超越陈毅呢?无论你们多擅长打仗,能比得过粟裕吗?

在领导艺术方面,陈毅展现了非凡的贡献。华野原本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队,被陈毅一压,谁也不敢有异议。这显示了陈毅的娴熟领导技能。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陈毅不在,这几位纵队司令之间虽然有足够的觉悟来成功磨合,但这种自发的、被动的磨合必然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肯定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即使有粟裕的指挥,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使九个纵队像是经过多年磨合的老部队一样协调一致。

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毅对华野的战斗力做出了不可估

五、临沂山中巧设谋略

在莱芜战役中,陈毅展现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独特智慧。

1947年1月底,国民党军采取南北两线夹击,试图在临沂一带消灭华野主力。

实际上,陈诚是此战的总指挥,而薛岳则坐镇徐州,充当旁观者。陈诚在战略层面并不出色,但在此次战役中,受到高级军事领导的指点,吸取了宿北、鲁南战役失利的经验教训,让各部国军采取了紧密靠拢的阵形缓慢推进,逐步逼近临沂城,迫使华野在此决战。

陈诚认为,临沂是山东共军的首要据点,必须坚守,共军不会轻易放弃。因此,进攻时要沉着冷静,不急于冲锋。陈毅和粟裕为了引诱敌人深入,毅然采取主动出击,成功歼灭了国军大阵右翼的郝鹏举部队。然而,陈诚仍然指示各部队保持冷静,缓慢而有序地推进。

这使得形势变得相当危险。

国军南线拥有60个团的兵力,而华野主力也只有近60个团,敌我兵力相当。但在火力、兵员素质以及空中支援方面,我军远远不及国军。如果敌人的钢铁长蛇阵如期推进,我军必然会吃大亏。

华野的高层开始感到担忧。中央也认识到局势的危险性,多次致电陈毅和粟裕,鼓励他们要沉着应战,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再进行打击,必要时可以考虑撤离临沂。然而,如何引敌深入?放到哪里最合适?即使是再有智谋的人,也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关键时刻,陈毅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策略:放弃临沂,北上打莱芜,歼灭北线的李仙洲集团。

陈毅的想法并非轻率,而是基于几个现实考虑:

首先,南线敌军进展缓慢,每天只能前进6公里。这为我军北上转兵提供了机会。既然敌军追求稳健而缓慢,那就让他们继续追求吧。

其次,北线的李仙洲集团只有9个师,约9万人,而我军主力达到27万,对李仙洲形成了绝对优势。

第三,中央已经明确表示必要时可以放弃临沂,解除了政治包袱,从而在鲁中、鲁南展开战略回旋。

第四,南线的欧震集团属于国民党军中的主力,难以对付。而北线的李仙洲集团则是东北军、西北军和蒋介石主力的混合体,李仙洲还与他的上级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关系紧张,军政不和是失败的先兆,因此选择打击李仙洲是最佳选择。

粟裕深知陈毅的威望,立即理解了他的意图。

在陈毅的奇谋启发下,粟裕制定了莱芜战役的整体计划。这一计划成就了那场历史上令人铭记的三天,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5.6万人的神奇战斗。

我们不是故意夸大陈毅的功绩,而是根据官方出版的【陈毅传】和【粟裕传】明确无误的记载。创意来源于陈毅的莱芜战役在山东莱芜的纪念馆中,陈毅元帅的雕像依然傲立。

嘻嘻哈哈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思熟虑的谋略,正如陈毅元帅所展现的一样。

六、全力支持粟裕的果断决策

1948年初,中央做出了重大决策,派遣庞大的兵力,由华野指挥,向江南发起三个纵队的进攻。

这一决策是在中央看到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后做出的。进攻敌人的心脏地带,能够迅速加速蒋家王朝的崩溃,这是当时中央达成的共识,也是陈毅深信不疑的。

为此,陈毅写下了一首充满热情的诗篇:

在杨沟小住一个月,左右考虑着费心思。弯弓盘马故意不发,因为擒贼的目标是擒王。北国的势力摧枯如狂,中原逐鹿更显英勇。五年的胜利今可卜,稳步渡过长江派遣粟裕。

然而,令中央和陈毅都大感意外的是,粟裕大胆地提出,暂时不宜跨越长江,而是应该在中原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这让陈毅感到有些尴尬。

随后,粟裕对陈毅详细分析了敌我形势。

首先,我军南渡虽然战略上占据主动,但是否会引起国民党军的战略调整还难以确定。

其次,三个纵队的6-8万人南进后,能否在江南建立像山东那样稳固坚强的根据地?如果无法做到,伤亡代价必然巨大。

第三,华野将主力分出,黄淮和中原地区敌军兵力占优,华野及中野部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1948年4月,粟裕与陈毅在城南庄会面后,再次详细解释了暂缓进攻江南的必要性。陈毅越听越觉得有道理,毅然改变了之前支持南进的立场。

作为华野的领导人之一,陈毅展现出了政治家的担当,毅然改变了方向,与粟裕一起向中央建议改变原有战略,暂时停止挺进江南,而是留在中原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改变中央的决定可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只有粟裕一个人反对,能否说服毛泽东还难以确定,但加上陈毅,就有了更大的分量。

最终,在粟裕的坚持和陈毅的坚决支持下,中央最终撤回了挺进江南的决定。

总的来说,回顾华野成军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果没有陈粟的全力支持,恐怕不会这么顺利。陈毅在华野的特殊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高位显赫,更是因为他实实在在用胜利换来的。

没有哪位元帅的地位是白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