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黄颜色是如何从皇家御用颜色成为「三害」之一的专有名词的?

2024-02-27历史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群众给当朝扛把子的尊称,而皇又通黄,所以这黄颜色也就成了封建帝王的专属颜色,龙袍要黄颜色,琉璃瓦要黄颜色,清朝时更是达到极致,八旗有正黄旗镶黄旗,就连康熙爷仨微服私访时,用的花名不是龙公子就是黄老爷,可见这古代帝王对黄颜色的独享和喜爱。

所以,黄颜色至少在民国之前,都是正经颜色,还十分尊贵,除了打算造反的那些牛人,普通老百姓可高攀不起。

所以黄颜色从阳春白雪成为「三害」之一的专有代名词这事还真就是舶来品,属于西方的文化输出了。

网上对于这事的起源也有不同的版本,但不管哪个版本都离不开文化人那点腌臜思想在作怪,好听一点的说法叫做人性写实,大众一点的说法那就是为了多吸引几个隐藏读者,而添加的小彩蛋,久而久之,文学作品中要是不带点刺激感官的内容,都算不上优秀的作品了。

就像是我国古代那些精怪志异的小说一样,本就是作者郁郁不得志时产生的幻想和寄托,这也是为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永远都是落魄书生与各种美艳鬼妖,富家千金,毕竟这些都是作者永远得不到的存在。

说回正题,关于西方黄颜色的起源最普遍的说法是源于1894年,英国的一本名叫【黄杂志】的刊物,当时不少小众作家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软刺激」的作品,还给自己的小众群体起了个名字,叫做「颓废派」,而且这本杂志的还使用黄颜色的纸张作为封皮,渐渐的,也就加深了人们对「黄」的印象。

这里边还有个小故事,说当年王尔德因为同性恋被逮捕的时候,手中抓着不放的就是这本杂志,因为当时还没有「政治正确」这种雷人的主张,同性恋可是重罪,所以不管是名称还是外表,满眼都是「黄」的杂志也就连带着成了发泄对象,人们表面上自然对这本带有「软刺激」的杂志表现的十分厌恶,据说恼羞成怒的群众还把出版社给砸烂了。

反正,黄颜色从此在欧洲就多了些许内涵,也让不少同道中人在文化交流时多了一层保护。

当然还有关于黄颜色还有另一种说法,这回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当时的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报纸,老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报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标题党都属于微末小道,为了增加销量,其中一家报社便连载了一则漫画,漫画的主人公形象是一个身穿黄颜色长服的孩子形象,而内容则充满了各种「强刺激」,还将一些时事通过渲染夸张等各种手法篡改真实的新闻内容,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那时候的美国社会对这种作品可是十分喜闻乐见,因此这家报社的销量稳稳的盖过竞争对手一头,这个「黄孩子」也就逐渐的成为了低俗的代表,又因为这种漫画当时发布在新闻报纸上,所以又被称为「黄色新闻」。

对,就是前两天央视点名批评的那个「黄色新闻」。

当然这只是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但是西方自始至终也没有用过黄颜色来代表低俗,甚至蓝色Blue才是专有名词,仅凭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黄颜色是西方传进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咱们北方的邻居大鹅,大鹅在帝制时期妇女在从事特殊行业时,需要领政府颁发的许可证,而这证件恰好被称为「黄色执照」,这在大鹅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当中有过描写,那么黄颜色以讹传讹到了国内,也就成了「感官刺激」的代表了。

不管哪种版本,在那个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受西方列强的影响十分巨大,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是一件十分时髦和进步的事情,自然糟粕也就一同吸收了。

而在国内黄颜色被大肆宣传成专有代名词,还是因为「感官刺激」产品在流通环节上为了掩人耳目造成的,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许多人寻求解放压抑许久的思想和情感,这让嗅到「商机」的人开始倒卖西方的「感官刺激」杂志,通常用黄色牛皮纸做封皮,用来掩盖花花绿绿的内容,久而久之,黄颜色也就专指「三害」之一了。

所以,你明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