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200年前,大英帝国应该没想过,自己会沦为美利坚马仔

2023-12-15历史

大家好,我是一路坐滑梯向下但没有底线的英国,别看我现在常跟着美国鞍前马后,想当初,我可是妥妥的世界老大啊!至于怎么从日不落帝国混成美利坚马仔的,说来话长.......

本期,我们就根据今日美国的发展,反思它的前任英国从世界霸主位滑落的那些事。

咳咳,据说,这样可以警示今日的美国,毕竟,美国又在走当日英国的老路。

好,话不多说,开讲。

【一】

17世纪下半叶,荷兰凭借发达的海上贸易优势一跃成为了海上霸主,巅峰时几万艘荷兰商船在全球各大洋穿梭,人送美称「海上马车夫」,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荣光之后,荷兰就有些飘了,不好好搞老本行了,而是直接搞投资。

这就类似于地主闹革命闹乏了,只想坐在米堆上发财——最好动动手指就有人给发钱。

这时候,荷兰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隔海相望的英国跃跃欲试,眼红荷兰海上霸主的地位了,觉得荷兰不配,于是英国开始不断找荷兰的茬,两国关系很快便从盟友转变为生意上的竞争对手。

荷兰眼瞅英国强大了起来,心急如焚,想做点什么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但耐不住国内的贵族阶级奢靡还懒惰,他们不仅不怕英国打劫,还在荷兰金融体系瓦解后,把自己剩余的资本一点点转移了过去,美其名曰「转移废品」,实际上是赚取投资基金和利润回报。

就这么着,荷兰逐渐被掏空,带英得到了启动帝国资本的第一桶金。

后来英国一看发展差不多了,一脚踢开荷兰这个「老马车夫」,转而开始大搞技术创新,英国还真搞出了名堂,搞出了引领现代工业社会崛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带英从此一跃替代老荷兰地位,成为世界第一。

英国的野心也开始迅速膨胀,它想要开拓全球市场——冲出工厂,走向世界。只不过,英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是邪恶的,不是纯粹以技术走出去,而是拿大炮轰开其他国家的国门。

此后,英国的势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到亚洲的印度新加坡;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到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英国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世界。

英国的统治阶级张狂地高喊:全世界都是带英的土地,都是带英的粮仓和铸钱厂。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无比自豪地说:

「北美和俄罗斯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和西亚是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到伦敦......你们看,全世界都有英国的臣民。」

这个时期,英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二】

问题来了:巅峰时的英国有3300多万殖民地,横跨全球五大洲,英国怎么管的过来?

为了控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英国规定所有殖民地都不能对外贸易,只能买英国出产的东西,如果不听话,带英就开炮,甚至都懒得动嘴。

英国崛起后的红利基本都被贵族跟工业资本家赚走了,而严格来讲,那些贵族基本都是维京海盗的后裔,他们为了私欲,不仅往包括美国等地瞎搞投资,还鼓励对外挑起战争。

看,有没有当初荷兰贵族吃饱了撑着投资对手英国那味儿?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大英帝国走向落寞,不止是美国从中加了一把劲的事儿,还包括自己对手中财富的不珍惜,大英的霸权迷梦终究还是被战争绞肉机搅碎了。

在英国贵族的不停撺掇下,带英在19世纪下半叶发动了不少战争, 虽然开辟了市场,却也极大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尤其在布尔战争中,英国元气大伤,前后耗资2亿英镑。

但此时英国已经收不住手了,它还要打。

而这时贵族们又有了新理由:一是美国和德国正在强势崛起,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二是带英贵族自信满满地认为路线没错,一边扩张一边白拿,比坐地搞生产发展速度快多了。

此时的大英帝国似乎全然不知,自己已经落入了「过度扩张」陷阱。

此处事先总结: 英国之所以在此后让出全球霸主地位,顺序是由四次会议决定,但根由却离不开三个原因「技术创新+战争+民主觉醒」。

【三】

1870年前后,美国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电气革命,比机械工业革命又跨了一大步,英国没能抓住这次机会,被后起之秀的德国、美国超越。

这就是在技术创新上放松警惕的结果——许多英国高技术人才被美国和德国给挖走了。

好像所有搞创新成功的都是「第二家公司」,「第一家公司」怕把原来的底牌输掉,更喜欢投资,而不是完全跟着创新,比如把机械化全大胆换成电气化。

美国就是这里的「第二家公司」,英国是那个关键时重视投资的「第一家公司」。

这似乎成了商业历史铁打的规律,也成英国工业衰退的一大起始弊端。

幸运的是,此时美国受「门罗孤立主义」的限制,没有大肆挑战大英的霸权,而且这个时候美国的「无耻向」霸主血脉还没有完全觉醒,对外表现还算克制。

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了。

英国虽是战胜国,但却元气大伤,欠下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美法组成的决策层「三巨头」可谓各怀鬼胎:法国想彻底肢解德国,防止他后面继续搞事情;英国则还想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好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

美国则都不同意,他希望能制定新的国际秩序,真正目的是好让自己上位,为此美国提出了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里头好几个地方都让带英感觉窒息。

比如「允许公海航行自由」、「允许各殖民地搞平等政策,进行民主自决」,还有「咱们成立个国际联盟吧,让这个联盟来维护世界和平」。

英国听完美国所设想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直接脸都黑了。

各国都知道,带英能维持两个世纪左右的霸权,最大原因就是具有独一无二的「海洋霸权」,美国这不是往死了玩他吗?

这还不算,美国又搞起了「民主自决」,什么意思?

就是让殖民地的独立血脉觉醒啊!

这一招很绝,叫「从外部分化,比不上从内部瓦解」。历来君主统治最怕思想觉醒,被统治者一觉醒,起义就要来了,王朝地位就不保了。

这时的美国的确是个狠人,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它此前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就是为了今天,要不美国怎么在一战中卖那么多武器,趁机大发横财呢?

美国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也毫不在意他国会有什么反应。

英国虽然生气,但却很无力,因为一战中英国没收住劲,打过了头,战死了115万精锐,几乎整整一代青壮年损耗殆尽,连贵族军官都折损了17%。

显然,英国正在从它一向引以为傲的霸主地位上跌下来。

【三】

这之后,英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华盛顿会议」又来了。

与两年多前的巴黎和会相比,华盛顿会议上的英国再也高傲不起来了,会议上,美、法、意、日等国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掉。

英国从此丧失海上霸主地位,海军建制缩小成和美国的一样了。

但总的说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时的英国还是列强之一,努努力说不定还能翻身。

可英国的运气实在不好,德国贼心不死地又发动了二战,英国再次参战。作为世界老牌霸主,英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实在不亮眼,纳粹差点把带英部队包了饺子,一战成王。

二战快结束时,美国主导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黄金挂钩,正式确立了美元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此时英国因为欠了一大屁股债,债主还是美国,所以在金融权益方面也没了话语权,尽管心里不服,却也无能为力。

从此美国拿捏了世界的钱袋子—— 用美元霸权洗劫全球财富。

这一次,英国除失去海洋霸权后,又丢掉了金融霸权,「殖民霸权」也岌岌可危了。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这是第四次会议。会议上,美、英、苏三国本来商量着怎么分配战争蛋糕,英国的丘吉尔情绪还兴致勃勃,但没想到,他的后备被掏了。

此时的英国已经乱成一锅粥,贵族们长期作死,国家穷兵黩武,民众疲惫不堪,一听仗打完了,民众们便用选票将丘吉尔赶下了台,把承诺分配医保的艾德礼推上了英国首相之位。

就在艾德礼任内,英国丢掉了「帝国帽冠上的明珠」——印度殖民地。

此后就跟多米诺骨牌开倒了一样,各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同时,美国也给欧洲送温暖,鼓励大家买美国的「特惠商品」, 英国的霸主之位从此彻底拱手让给了美国。

【今日的马仔,脱欧的眼泪】

如今的英国,已沦为了美国的附庸和马仔,只不过,在众多马仔中算位置较重要的那个。

经济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就从制造工业转型,走进「为全球服务」时代。英国做的服务业,主要是金融方面,这是当时发达国家的转型标志。

但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英国跟着美国背负上难以负荷的财政赤字,于是又跟着美国搞「制造业回流」。这也是为啥特朗普上台后,跟中国大搞「贸易战」的根本原因。

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这时的英国,对手挺多,各个国家都在竞争,讲究税务更优惠、劳动力更廉价等,连越南也成了英国的竞争对手。

到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印度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晋升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英国反而屈居第六。想当年,印度可是带英的小小殖民地啊。

政治和军事方面,英国多年来也紧跟美国步伐。

比如在2003年跟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从此得了一个绰号「美国的好走狗」。后来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还给小布什写信,说:「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在你身边」。

近年来,英国再屡屡献媚美国,扬言要制裁中国。

英国这是还把自己当「大英帝国」吗?真是匪夷所思荒谬至极。

纵观这前后400年发展史,英国唯一的坚持大概只有,仍苟住没成为二流的国家。最后只能说一句:大英帝国,400年过去,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