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清朝官员服饰有多讲究,穿戴需按官衔和品级,不容发生僭越错误

2024-01-29历史

文|青砖

编辑|青砖

一、清代服饰特点

(一)清代宫廷服饰发展特点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推行剃发易服。

【服色肩舆条例】的颁布,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服、礼服及汉族的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

清朝将满族和北方民族服饰习俗融合,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明代服饰制度和文化意识也得到了延续,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和服饰审美风格的逐步提高。

清代服饰在面料方面倾向于绫罗绸缎,色彩艳丽,并且喜欢使用龙凤、十二章纹、山水花鸟纹样、吉祥寓意纹样装饰服饰。

服饰构图复杂,色彩层次丰富,称得上是东方「巴洛克」的典范。

清朝时期的服饰有衮服、朝服、袍服、常服、补服等,配饰有顶珠、花翎、腰带等。

(二)清代官服制度发展

清朝时期,官服制度达到了鼎盛。

清朝废除明制,并在原有满族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更标志性的变化。

清代官服制度隶属于冠服制度的一部分,也是作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冠上的顶子、花翎,补服上所刺绣的鸟纹以及纹样的补子。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文武百官以九个等级划分,即「九品」。从官服、补子、纹样和顶戴等都可以辨别出是文官还是武官及其不同的级别。

但是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为了区分等级变化,其内在性质与要求是不会变化的,既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清代官服服装构成

清代的官员服饰即补服,或称「补袍」,是具有品级识别的官服,在清政府有正式官职的官员都必须按此着装。

主要由帽、外衣、朝珠等组成。补服主要以圆领、对襟、平袖为主,袖与肘对齐,衣长至膝下,前后各有一块补子,底色为石青色,补子上纹有图案纹样。

在【清会典】中有对各级官员的冠服的详细描述,如:「一品官朝冠,顶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文绣鹤,武麒麟,朝带,镂金衔玉方版四,饰如伯。」

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清朝对于冠服制度的重视程度是非同一般。清朝官员的官服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帽子的顶端有顶珠。

顶珠的材质和色料有所不同,就代表了官员品级不同,其制式依照官员的品级来佩戴朝冠顶戴:一品官员用珊瑚顶。

二品、三品官员用起花珊瑚顶;四品官员用青金石顶;五品、六品官员用水晶顶;七品官员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均用素金顶。

八品官员为阴文镂花金顶;九品官员为阳文镂花金顶,监生用银顶。帽后有孔雀翎毛,称花翎。顶子和花翎是区别官员官职品级的重要标志。

清朝文武百官的外衣有朝服、补服、蟒袍几种。官员的品级差别主要看蟒袍、朝服以及补服的纹饰。

清代补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于明朝官服的直接继承和延续。皇室均采用圆形补子,其他各级官员则用方形补子。官位品级不一样,需要用不同的「补子」。

补服以装饰于前胸及后背的补子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

补子为方形,采用飞禽和走兽的纹样图案,是文官和武官补服上的纹样,也是区分文官和武官的明显特征,武官为兽,文官为禽。

武官的图案有麒麟、狮子、豹、虎等,文官的图案有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等,并用「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职品级。

按清代冠服制度,文武百官穿朝服或吉服必须在胸前挂朝珠。清代朝珠是由于清代皇帝信奉佛教的缘故,朝珠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由一百零八颗圆珠组成。

朝珠逐渐成为了清代官员朝服上佩戴的代表身份地位及品级的一种装饰物。

二、清代官服补子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一)清代官服补子起源

官服制度和补子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学者认为补子起源于唐朝,到了明朝君权等级制度越发严密,对于官服等级的区别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补服

所以真正可以代表官位等级的补服定型于明朝。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

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借以辨别官品。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补子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除了可以反映服饰和等级制度的关系,也具有独特的工艺之美。

补子有着精巧的工艺和完整的图案纹样,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采用缀有金线和彩丝绣成的图案纹样,组合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具有等级分类的补子图案。

明代的补子制作精良,较清代的补子大一些,清代的补子为30cm左右的正方形。明代和清代都是以方形补子为基础,清代补子底色较暗淡,多以深蓝色为主。

补子纹样采用彩色系,四周用花边装饰,补子分为文官补子和武官补子。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

皇帝、皇子、贝勒等皇亲均采用圆形补子。正所谓「天圆地方」,圆形象征「天」,方形象征「地」。体现了君臣有别的等级制度划分。

由此可以通过补子的图案、纹样、色彩等方面来区分等级,这不仅体现了补子的实用、观赏、易于识别的功能,而且还体现了补子的等级、划分、高低贵贱的思想文化。

(二)清代官服补子制度

清代冠服制度作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专门针对官员而设的冠服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对等级制度控制的一个重要表现。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并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官服制度的先河。清代是中国历朝历代中央等级制度高度集中的朝代,将官服制度的等级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康熙皇帝所言「本朝冠服,上下有章,等威有辨,自国初定制,迄今遵守。」

清代官服等级制度下最有等级制度代表性的就是补子,官服补子直接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补子的纹样、图案、色彩和结构都是独特官服等级制度的传达与表现。

官服补子上的飞禽走兽,根据不同的等级、尊卑划分不同的图案,以实现等级有别的划分。

无论官服补子在形式和图案、纹样上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不会变化的,它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清代补子纹样的传承

清朝文官补子沿用前朝以飞禽为纹样,儒雅娴静,彰显其贤德。清朝的文官补子以九种飞禽纹样为等级制度的划分,从一品到九品有九个品级,没有品级的便授予黄鹂纹补子。

通过九个不同的飞禽纹样补子来区分官员身份的等级。清朝文官的飞禽纹样,为独只飞禽,双翅伸展,单足独立,另一足提起。

文官一品为仙鹤,高雅圣洁,寄意忠贞、吉祥。仙鹤在吉鸟中的地位仅次于代表皇后的凤凰,居于第二。

文官二品为锦鸡,锦鸡寄意显贵、重诺守信、吉祥。亦称「金鸡」。

文官三品为孔雀,姿态华丽,寄意礼仪贤德,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文官四品为云雁,雁飞行有律排成「一」字或「人」字;

故而引喻在官场制度下,知礼节,懂位次,文官五品为白鹇,白鹇羽毛洁白、品性忠诚。

白鹇展翅寄意忠心、无为而治和品行端正。文官六品为鹭鸶,鹭鸶亦称白鹭,飞行有序、清净洁白,寄意百官按部就班、群而不乱。

文官七品为鸂鶒,又称鸳鸯,古称「匹鸟」,成双成对,象征坚定忠心,兢兢业业。

文官八品为鹌鹑,鹌同「安」同音,因此寄意「事事平安」的象征意义。文官九品为练雀,又名绶带鸟,绶带鸟能报喜,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武官英勇善战,勇武剽悍,一般以猛兽图案为主,彰显其威武。武官一品为麒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仁厚祥瑞。

武官二品为狮,又日貔貅,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兽中之王。武官三品为豹。武官四品为虎,老虎为百兽之王,视之为吉祥的神兽。武官五品为熊。武官六品为彪。

武官七品、八品为犀牛。武官九品为海马。

(四)清代官服补子的吉祥寓意

清代官服补子纹样,都有寓意,意比吉祥。每一种飞禽走兽图案纹样都代表着各个品级的官职。皇族为圆形补子,文武百官为方形补子。

【周易】云:「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所谓龙,当然是君主所属的代表性图案纹样。

文武百官的补子纹样,都有着自己相对应的冠服样式与配饰品种,由一品到九品,各有不同,代表着等级的图案纹样,各具特色。

清朝在对服饰的规定和执行上都有着严格的典章和制度。

三、补子纹样与官服制度的关系

服饰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服饰作为防寒避体的基本功能已经逐渐弱化。

然而通过服饰所表达的政治文明、等级制度、社会礼仪等社会功能越发地明显。清朝服饰制度属于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的重要表现。

清朝官服制度隶属于清朝服饰,是封建社会经济制约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

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清朝为巩固清王朝的政治基础,延续前朝并将满族文化与之融合发展。

在服饰制度上,不同等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和不同氛围之下,所穿着的服饰有所不同,除了服饰穿戴有明显的等级区分。

在服饰的细节处也体现着等级制度,官服补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官服补子的颜色、图案、纹样、构图、材质等都体现着每一个阶层自己所属的服饰和纹样色彩,这也是官服制度对官僚等级制度的巩固与体现。

结语

清代是一个将满汉文化融合的时代,并且处于逐渐汉化的过程中。清代服饰吸收了前朝明代服饰的优点。

清朝服饰封建等级制度体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官服,清朝官服将等级区分,尊卑有别,在每个细节处都表现着服饰文化的特点。

官服补子的图案、纹样、色彩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传递出了社会文化、等级制度、官服制度的艺术元素。

清代官服制度与补子纹样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作用。

对于清朝官服制度补子纹样的研究和探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