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七七事变后,张学良四次请缨抗战,蒋介石都没有答应

2024-01-04历史

九一八事变,堪称张学良一生中最大的伤痛,因为一个错误决定,让东北沦入日本人之手,也让他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谴责。

因此,没有人比张学良更想抗日,甚至不惜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以此来实现全国团结抗日的目的。

可惜,西安事变虽然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但张学良也被蒋介石软禁了,没能实现自己亲自领兵抗日的愿望。

到了七七事变后,中国掀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正在软禁中的张学良也热血沸腾,先后四次给蒋介石写信,希望能上阵杀敌,一雪前耻,但是,蒋介石都没有答应。

张学良第一次写信,是在1937年7月18日,七七事变刚刚过去10天,张学良就坐不住了,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写道:

介公钧鉴:

卢桥冲突,日渐扩大,日本军人之凶焰,肆行无厌,真令人发指!

良知钧座鸿谋,早有成竹,万一不幸,中日问题,必须以兵,俯乞钧座赐良杀敌之机,任何职务,任何等级,皆所不辞。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如蒙钧座之允诺,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钧座俯临华夏,决不令匹夫一志之不得伸。

临书惶悚,不知所云,俯乞鉴宥。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来,张学良参加抗日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任何职务,任何等级,皆所不辞」,只要蒋介石能答应,他就是血染沙场、以身殉国,也毫不顾惜,死得其所!

但是,这封信发出去后,却没有得到一点回音,让张学良的一腔热血落了空。

不过,张学良没有放弃,当年9月底,又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希望能通过宋美龄来达到目的,其中写道:

「自中日战事爆发以来,家仇国难,时萦于心,恨不能舍命捐躯,以抗强敌,是以前此有请缨雪耻之举。

「近两月中,每日注意锻炼身心,以备委员长之驱使,期为民族而牺牲,不敢自图安逸,苟全性命于世间。良受委员长之优容厚待,有如家人。委员长运筹决策,夙夜焦劳,凡属同袍,皆各效其能,以为抗战之助力。

「良处此时势,讵敢妄有希冀,扪心自问,实有难安心者耳!否则饱食暖衣,山居优游,亦或人求之所不得。夫人聪慧过人,谅能洞鉴良之心绪也。」

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关系,比和蒋介石还要亲近,而且张学良也知道,蒋介石对宋美龄非常倚重,只要她说句话,蒋介石肯定会听的。

果然,这次蒋介石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让宋美龄转告他,让他在家里「好好读书」,日后会有用武之地的,但是,关于领兵抗日的事,一点也没有提。

就这样,张学良的愿望再次落了空,让他非常失望。

转眼到了1938年6月1日,张治中去看望张学良,张学良忍不住又向张治中请求,说:「我身为军人,旁观坐视,实在憋不住了!对我来说,这是国难家仇,我怎能忘得了皇姑屯事件?怎能忘得了九一八!我的部属望着我,全国人民望着我!他们哪能不问,张某人到哪里去了?」

张治中也很支持他出去做点事,就答应了回去向蒋介石禀告。

张学良也很高兴,就把自己早就写好的请战书,交给张治中,让他转交给蒋介石。

张治中走后,张学良每天都在盼望着回音,可是,等待他的仍然是失望。

5个多月后,1938年11月9日,戴笠去看望张学良,给他介绍了一些抗战中的事,张学良非常高兴,就再次给蒋介石写信,请缨抗战,并请戴笠转交给蒋介石。

可惜,这次和前三次一样,仍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一直不同意张学良出来领兵抗日呢?

对这个问题,张学良后来有过猜测。

在上世纪90年代,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有一次接受采访,就说起了这个话题,说:「我明白蒋先生不让我抗日,一旦我出来抗日,蒋先生的领导权,我就拿过来大半了。不但老百姓,甚至中央军队我也会影响。」

其实,张学良的这个说法,是有点不自量力的,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东北军只有6个军,不到20万人,就算把这些军队全部交给张学良,也只占国民革命军的十分之一而已,怎么可能威胁到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呢?

而且,张学良无论是个人威望还是领导能力,都远远比不上蒋介石,怎么可能把蒋介石的「大半领导权」都抢过来呢?有谁会听他的?

实际上,蒋介石之所以不同意张学良出来,就是出于报复心理而已。

蒋介石是一个心理敏感、睚眦必报的人,凡是得罪过他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尤其是西安事变,让他遭到了一次莫大的羞辱,更是让他对张学良恨到了极点,要不是宋美龄力保,他早就把张学良杀掉了,怎么可能会让他出来继续潇洒快活!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这份仇恨,一直到他去世都没能化解开,甚至到他的儿子蒋经国去世后,才让张学良恢复了自由,足见他对张学良的恨意有多深!

(参考资料:【张学良全传】【凤凰大视野】【抗战与战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