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30万志愿军回国该怎么安置?杨勇提出一计,毛主席:照他说的办

2024-04-21历史

1953 年, 朝鲜战争结束后 , 中朝双方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志愿军官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三年有余 , 如今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他们脱下沾满硝烟的军装 , 或欢聚高歌、或晾晒被褥 , 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然而 , 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棘手问题的到来 : 如何安置这支 130 余万的雄师 ?

志愿军若是全部撤回国内 , 恐怕后勤供给难以为继 ; 但若是全部滞留朝鲜 , 又有碍国内建设。正当中央领导们一筹莫展之际 , 时任志愿军后勤部长的杨勇将军挺身而出 , 提出了一个颇具远见卓识的建议 : 何不让部队分批回国 ? 先遣部分官兵回国休整 , 剩余部队则暂驻朝鲜 , 发扬 " 军垦 " 精神 , 既能自给自足 , 又能帮助战后重建。如此一来 , 国内压力骤减 , 志愿军也能平稳过渡 , 真可谓一举多得。毛主席听取汇报后 , 非常赞同杨勇的意见 , 当即批示 " 照他说的办 "

于是 , 第一批志愿军踏上归途 , 去了济南军区驻防。余下官兵则在朝鲜大展身手 , 他们修渠筑坝、建厂垦荒 , 不但缓解了后勤压力 , 更为朝鲜战后复苏立下汗马功劳。在中苏两党助力下 , 原本满目疮痍的朝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 人民生活水平直线攀升 , 甚至一度超越了中国。

1958 3 , 驻朝志愿军开始分批撤离。前五年已有大部分志愿军陆续回国 , 此时朝鲜境内还有约 25 万人。为确保平稳有序 , 他们仍是分批次、间隔一定时间撤离的。第一批部队按计划进驻济南军区 , 剩余部队陆续调往东北等地。行前 , 杨勇将军叮嘱部队将营房打扫一新 , 并将粮仓加满 , 以便朝鲜人民即可食用。他这种恪尽职守、体贴入微的作风 , 再次彰显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临别之际 , 金日成亲赴车站送行 , 老百姓夹道欢送 , 场面感人至深。

回国后 , 杨勇先后辗转北京、沈阳等地 , 虽历经坎坷 , 但始终不改军人本色。无论身处何职 , 他都殚精竭虑为民谋利 , 在新疆戈壁滩上修路架桥 , 惠及百万各族群众。晚年 , 他还四处奔波 , 调研民生疾苦。直至弥留之际 , 杨勇强撑病体 , 处理完最后一批公文才瞑目而去。

杨勇将军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 正是中国革命军人的缩影。他们智勇双全、忠贞不渝 , 面对繁重任务总能迎难而上、化险为夷。虽然时过境迁 , 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永远值得后人传颂。

事实证明 , 让部分志愿军暂留朝鲜是一个英明决定。这 5 年间 , 他们不仅有力震慑了蠢蠢欲动的美军 , 也为重建朝鲜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而杨勇提出的撤军安置计划 , 更是切合实际、考虑周全 , 既妥善解决了兵员安置 , 又加强了国防建设 , 受到毛主席高度赞赏。

回顾这段历史 , 我们不仅要缅怀先烈 , 铭记他们的英雄功绩 , 更要学习领导者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和决策智慧。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 杨勇将军统筹兼顾、严密部署的军事才能 , 毛主席高瞻远瞩、决断果敢的领袖风范 , 无不是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劳动节不劳动#